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胸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经胸引导下对4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并对手术前后及术中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手术顺利,术中患者无不适。48例患者术前经TTE测量VSD缺损大小为3 mm~14.5 mm,术中造影测量稍大,但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即时监测48例患者封堵器的输送及释放。释放后47例患者室水平分流消失,1例存在少量分流。术后3 d~1 a复查TTE,1例存在少量分流的患者分流消失,48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均未影响周围瓣膜运动,未出现新的瓣膜反流,也无溶血、心内膜炎、血栓等并发症。结论:TTE对VSD封堵术的术前病人筛选、术中引导及监测、术后随访治疗效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美国ATLHDI-5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仪诊断并筛选了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手术治疗,并进行术中监视及术后随访。结果①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2.5~8.8 mm[(6.0±2.0 mm],左心室造影缺损大小2.0~8.0mm[(5.7±2.3)mm],超声测值与造影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中超声有效的监视了封堵器的所在位置、夹闭缺口和及时释放全过程;③在术后即刻、24 h及以后的超声随访中无1例发生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有效监视及术后随访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辉  胡江苇 《华夏医学》2014,27(6):181-185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测引导、术中效果评价及术后长期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其在经胸微创封堵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在房、室间隔缺损围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围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79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食管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室间隔缺损围封堵术。结果 ASD有73例封堵成功,超声检测缺损大小和球囊注水测值相关良好(26.1±7.4)mm和(26.3±6.4)mm,r=0.94,P<0.001。6例VSD超声测量大小为(4.9±1.3)mm(4~6mm),选用(6.3±1.3)mm(4~8 mm)的封堵器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超声心动图(TTE和TEE)利于术前病例选择、术中闭合器放置指导和术后疗效评价以及随访有无残余分流,是该手术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超声监测途径的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缺损过大,边缘短小或缺如以及TTE成像不满意时宜行TEE监测。  相似文献   

5.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以膜周型缺损占绝大多数。受室间隔结构复杂,缺损形态多样以及缺损与周围重要结构紧邻因素的影响,lock等1988年首先报道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国内外曾使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Lock蛤壳闭合器和Siderid钮扣式补片等多种伞状装置介入治疗闭合VSD,均因手术操作复杂,少数病例术后尚有残余分流或出现并发症,因而未能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1]。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defects,VSD)是先心病最常见的类型,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存在一些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近年来,亦有经胸小切口和  相似文献   

7.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DFI在封堵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在监测过程中认真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位置,配合封堵器的释放,观察封堵器是否已封堵好室间隔缺损处,周边有无残余分流;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结果 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选择37例室间隔缺损,35例(94.6%)封堵成功。35例介入冶疗后均经CDFI复查,发现1例心室水平左向右残余分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在 VSD 介入封堵治疗术前筛选、术中引导、监测以及术后随访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影像检查无法代替的。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室间隔缺损 封堵术  相似文献   

8.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对IVSD患者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筛查,入选适宜介入封堵患者23例,术中监测封堵伞形态及瓣膜等情况,术后进行随访评价近、远期疗效。结果21例IVSD患者封堵成功,2例因放置封堵器后影响主动脉瓣开放而放弃封堵器,封堵成功率91.3%。2例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及少量反流,随访12个月较术后无增加。术后48 h及1、6、12个月超声心动图见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未见移位及残余分流。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前减少(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IVSD介入封堵术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行室缺修补术( VSD re-pair,VSDR)或经导管行介入封堵治疗[1]。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治疗VSD已在多家心脏中心应用[2-3]。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毋需体外循环,避免了传统VSDR带来的创伤及介入手术带来的放射性损伤等问题[4]。作者分析了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的118例VSD患儿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放置封堵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缺损部位,是近几年来介入治疗先心病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10月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Amplatzer封堵的室间隔缺损31例患者资料,以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对38例12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行一期根治术。平均年龄(8.1±3.4)月,平均体重(6.8±1.8)kg。超声心动图证实室间隔缺损,膜部流入道型24型,双动脉干下型14例,缺损直径7~15mm,并提示21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力升高。9例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为(7.7±2.0)kPa,肺循环阻力为(58.7±12.1)kPa·s/L。采用中度低温(n=27)或深低温低流量(n=11)体外循环技术行一期根治术。年龄6个月以下者为组Ⅰ(n=14),大于6月龄者为组Ⅱ((n=24)。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肺不张,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即降至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32例(男18例,女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2~45岁,平均00.5±5.9)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0~12)mm,平均(5.9±2.5)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1.8~13)mm,平均(5.4±3.1)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分别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3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均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4例,1个月内消失.术后第二天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周内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对房间隔缺损(AS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技术分析31例ASD的声像图表现。结果:MTEE及TTE对ASD检出率分别为100%及67.7%(X^2=11.9,P〈0.001);MTEE能清楚显示房间隔结构。ASD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分流束、分流量、断端情况、周围关系以及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的声像图表现。结论:与T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应变显像技术(SI)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术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接受Amplataer封堵器治疗的继发孔型ASD病人50例,分别于ASD封堵术前3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SI在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各房室腔大小、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室侧壁三尖瓣环处、右室侧壁中部、室间隔二尖瓣环处、室间隔中部、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以及左室侧壁中部收缩期峰值应变(Ss).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D组右心房(RA)横径、右心室(RV)横径、PASP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2.23~2.87,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RA横径、 RV横径、 PASP显著减小,术后3个月RA横径、 RV横径、PASP进一步减小,差异有显著性(F=7.58~13.46,q=3.50~3.98,P<0.05).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术前右室壁和室间隔、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Ss显著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2.04~2.97,P<0.05).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1周右室侧壁、室间隔中部Ss均显著降低(F=8.57~14.66,q=3.67~4.90,P<0.05),术后3个月右室侧壁、室间隔和左室壁Ss均显著降低(q=3.46~3.86,P<0.05);与封堵术后1周比较,术后3个月右室侧壁中部Ss显著降低(F=14.59,q=3.46,P<0.05).结论 SI可准确、定量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术后心脏功能的变化,评价封堵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VSD+PH)患儿围术期呼吸力学及呼吸指数变化,探讨其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以NavigatorGM250旁气流型肺功能仪测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h肺动态顺应性(Cdyn),在同一时点检测吸入氧浓度(FiO2)并查血气得PaO2、PaCO2值,计算呼吸指数(RI)。结果术前VSD+PH组Cdyn明显低于VSD组(P<0.01),RI明显高于VSD组(P<0.01),术后两组患儿Cdyn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RI明显增高(P<0.01),VSD+PH组增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伴有肺高压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肺功能较差。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其肺功能下降尤为明显,且在术后短期内不能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文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导管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定性与定量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对VS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数与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的35例VSD,与术前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例中,二维超声检查22例,与手术对照诊断特异性95.5%(21/22,术中见VSD直径0.5~3.5cm),说明二维超声对直径0.5cm以上VSD的位置和大小的定性与定量诊断是可靠和准确的;心导管检查24例,与手术对照诊断符合率83.3%(20/24)。二维超声与心导管检查对VSD的术前诊断与手术诊断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该组病例术后一年无死亡,与心导管准确提供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肺动脉压力与VSD大小之间关系密切,即肺动脉压力高VSD直径大;V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当肺动脉压力与周围动脉比值≤0.90时,手术效果好。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谱勒一样能对绝大多数VSD作出准确诊断;肺动脉压力与VS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32例ASD病人,年龄3~59岁,平均20±15.6岁,术前用GE VIVI7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测量ASD的大小及周缘。ASD封堵术中监测封堵整个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术前用TTE测量的ASD最大径4~32mm,平均16.7±6.3mm,选用的封堵器是8~40mm,平均24.48±7.3mm,TTE测量的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r=0.94,P〈0.001)。所有ASD病人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可准确测量ASD的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可行、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1977年12月至1991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522例,其中103例为干下型室缺,占同期室缺病例的19.7%。合并主动脉瓣脱垂36例,22例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缺直接缝合15例,补片修补88例,2例伴有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施行主动脉瓣折叠术和关闭室缺。干下型室缺无自然闭合可能,可导致主动脉瓣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手术不受年龄影响,主张早期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血浆内皮素-1(ET-1)的浓度与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42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病例,围术期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F-1。结果:血浆ET-1明显高于正常,而主动脉血样ET-1略高于肺动脉血样中ET-1。肺动脉高压组术前ET-1明显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P<0.01)。逐步回归发现ET-1与肺循环流量和脉动脉压力呈线性相关。动态观察发现体外循环结束时ET-1较转流前升高,术后24h则降至低于术前水平。结论:结果表明在小儿室间隔缺损中ET-1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收治室间隔缺损880例,68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3%)。其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41例,膜周者27例。55例单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瓣成形术,无1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术后随访6月~10a,无并发症,无近远期死亡,残余返流无1例较术前加重。多因素分析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程度、室间隔缺损的类型、瓣膜折叠的次数及术前心胸比率等对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