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长期间歇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对10例重度COPD患者在抗炎、平喘、氧疗、康复锻炼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NPPV治疗,每次2-4 h,每日1-4次,每次间隔休息2 h以上.并做好无创通气时的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设置合理的参数, 提高NPPV的应用技巧以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舒适性;保持呼吸道通畅;规范BiPAP呼吸机的培训与应用指导,以及全面细致的健康宣教.[结果]经积极治疗和悉心护理,患者病情恶化次数和住院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6 min步行距离增加50 M, 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不明显(P〉0.05),动脉血气PaO2,PaCO2,pH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NPPV治疗COPD呼衰患者可有效改善气体交换,规范的专业护理和健康教育是保证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鑫  盛桂君  王亮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1):1021-1024
目的对比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导致轻中度高碳酸血症与重度高碳酸血症的疗效。方法对比入选COPD急性加重导致轻中度高碳酸血症(PaCO2〈80mmHg,1mmHg=0.133kPa)组患者和重度高碳酸血症(PaCO2〉80mmHg)组患者NPPV2h后pH值和PaCO2的变化、24h后pH值恢复正常的人数、总的NPPV治疗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轻中度高碳酸血症组44人,重度高碳酸血症组42人。轻中度高碳酸血症组和重度高碳酸血症组相对比,NPPV2h后pH值(分别为0.04±0.01和0.06±0.03,P=0.63)和PaCO2[分别为(14.3±7.4)mmHg和(18.1±11.2)mmHg,P=0.34]的改善程度相似。对比两组患者NPPV24h后pH值恢复正常比率(分别为65.9%和59.5%,P=0.65)、NPPV应用时间[分别为(103±8.1)h和(106±6.6)h,P=0.74]、住院天数[分别为(13±2.7)d和(15±4.1)d,P=0.53]及NPPV失败率(分别为13.6%和19.0%,P=0.56)也无差异。结论 NPPV治疗对COPD急性加重导致重度高碳酸血症的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刘发堂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9-2180,2183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和意义。[方法]对本院60例伴有Ⅱ型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在采用基础对症治疗基础上,使用NPPV治疗,观察此方法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等改善情况。[结果]6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56例成功完成NPPV治疗,人机配合较好,成功率为93.3%(56/60),患者症状均有一定好转;治疗后患者平均心率为(86.7±7.6)次/分钟,呼吸频率为(22.3±2.2)次/分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后患者pH为(7.39±0.07),更接近正常值,动脉氧分压(PaO2)为(77.8±6.6) mmHg ,较治疗前上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53.5±3.8) mmHg ,较治疗前下降( P <0.05)。[结论]NPPV对患者呼吸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纠正呼吸衰竭症状,避免有创通气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陆惠芳 《全科护理》2013,(25):2396-2397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病人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出院的COPD稳定期病人进行系统的呼吸功能锻炼,同时进行家庭氧疗,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结果]治疗后6个月病人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联合家庭氧疗可改善COPD稳定期病人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运动并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是否具有显著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按一定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v5.3软件包处理,以肺功能[FEV1、FEV1%、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6min步行距离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FEV1方面,运动并呼吸肌锻炼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FEV1%、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6min步行距离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并呼吸肌锻炼有益于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及体能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上升时间设定对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撤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3例因呼吸衰竭已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至恢复期的COPD患者进行压力支持通气,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先后给予较短压力上升时间和较长压力上升时间两种设定,观察患者呼吸形态、生命体征和呼吸困难情况。结果从较短压力上升时间至较长压力上升时间潮气量增加(0.45±0.08)L vs(0.49±0.10)L、吸气时间延长(0.92±0.13)秒vs(0.49±0.10)秒、吸气峰值流速减小(53.92±8.33)L/min vs(41.69±7.53)L/min、气道闭合压增大(1.88±0.08)mmHg vs(3.16±0.90)mmHg、视觉模拟评分(VAS)增加(1.69±0.85)分vs(2.77±0.73)分及Borg量表评分增加(1.27±0.75)分vs(2.85±0.99)分(P〈0.05或〈0.01)。VAS评分、Borg量表与气道闭合压呈正相关(r=0.510、0.640,均P〈0.05)。结论对准备撤机的COPD患者进行PSV模式通气,选用较短的压力上升时间与较长的压力上升时间相比,能减少患者呼吸功,较少引起呼吸困难。利用气道闭合压、VAS评分和Borg量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压力上升时间,利于撤机。  相似文献   

7.
杨君 《天津护理》2020,28(2):157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呼吸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运动耐量及CAT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的FEV1、FEV1%、FEV1/FVC、pH、PaO2、PaCO2、运动耐量及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EV1、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H、PaO2、PaCO2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运动耐量高于对照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有着确切的疗效,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8.
柳威  陈荣昌  汤彦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298-230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型抑制剂1(TIMP-1)与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5例未规范化治疗COPD患者(COPD组)及健康志愿者26例(对照组)血清MMP-9、TIMP-1的表达,分析其与肺功能、功能性呼吸困难评分(MRC)、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血清MMP-9、TIMP-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P-9/TIMP-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血清MMP-9 、TIMP-1、MMP-9/TIMP-1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无相关性(P>0.05),TIMP-1与MRC、SGRQ总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呈正相关(P<0.05);低MMP-9、MMP-9/TIMP-1表达组,治疗后FVC改善较高表达组明显(P<0.05),低TIMP-1表达组,治疗后FEV1、MRC改善较高表达组明显(P<0.05),MMP-9、TIMP-1、MMP-9/TIMP-1与SGRQ改善情况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功能改善(FEV1改善率≥5%和/或FVC改善率≥10%)与血清MMP-9浓度、基础FEV1及FVC相关.[结论]COPD患者血清MMP-9、TIMP-1增高,与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相关;且其表达与COPD短期治疗反应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评估家庭肺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Ⅱ级临床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3年1—5月参加某院健康查体中老年COPDⅡ级临床稳定期患者62例,给予量化的家庭肺康复锻炼指导,并监督实施,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1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呼吸肌力、肺功能、6 min行走距离(6MWD),比较家庭肺康复锻炼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结果坚持家庭肺康复锻炼6个月后,患者最大吸气压(PImax)(69.9±3.7)cmH2O,最大呼气压(PEmax)(99.1±2.9)cmH2O,6MWD(276.2±25.6)m,均较锻炼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04,3.43;P<0.05)。肺康复锻炼12个月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1%)为(37.8±4.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为(47.4±6.2),均较锻炼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2.01;P<0.05)。结论家庭肺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老年COPDⅡ级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BiPAP呼吸机加平台型呼气阀在AE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BiPAP呼吸机加平台型呼气阀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04月至2008年10月28例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患者,观察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BiPAP呼吸机加平台型呼气阀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PaO2,PaCO2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 h PaO2明显升高(P< 0.05),PaCO2明显降低(P<0.05).24例临床症状缓解,4例需有创机械通气,其中1例拒绝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结论]BiPAP呼吸机加平台型呼气阀进行无创通气治疗能明显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症状、有效的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1.
赵飞  刘志光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65-1968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9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患者8≤GCS评分〈15在急性发作期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与机械通气后2h、d。、d2、ds的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氧合指数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无创通气治疗前GCS评分分为两组,A组为(10≤GCS评分〈15),B组为(8分≤GCS评分〈10分),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无创呼吸治疗39例AECOPD意识障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7±10)d,住ICU的时间为(9土5)d,APACHE-Ⅱ评分平均(15.4±2.2)分。上呼吸机2h后GCS评分较机械通气前升高且有显著差异(P〈0.01),动脉血气指标的PaCO2值明显低于机械通气前(P〈0.01),治疗后pH高于机械通气前(P〈0.05)。对NIPPV治疗前GCS评分A组(10≤GCS评分〈15)同B组(8≤GCS评分〈10)相比,在APACHE-Ⅱ评分(P〈0.05)、pH值(P〈0.01)、PaCO: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NIPPV对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意识障碍有效,临床上能减少AECOPD及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插管率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中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0PD)患者行肺叶切除手术对其肺功能的影响及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23例肺癌合并中度COPD行肺叶切除的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机械辅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吸氧、平喘及呼吸物理学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个时期肺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最大通气量(MW),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动脉氧分压(Pa02)平均值分别为(40.76±4.87)L,(61.9±9.7)%和(76土8)mmHg,术后分别为(39.5±4.24)L,(59.8±8.9)%和(78±7)mmHg,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力肺活量(FVC%)略有下降,但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度COPD患者仍有一定的肺功能储备,能耐受肺叶切除手术;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特别是术后的密切监护以及各种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69例,女57例,年龄(58.94±5.89)岁,年龄范围为45~7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NPPV组与HFNC组,每组63例。NPPV组患者给予NPPV,HFNC组在NPPV组基础上给予HFN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心率、呼吸频率及痰液黏稠度变化。结果治疗后,HFNC组治疗有效率[95.2%(60/63)]高于NPPV组[82.6%(52/63)];HFNC组血氧分压[(87.87±9.45)mmHg,1 mmHg=0.133 kPa]及血氧饱和度水平[(89.29±8.99)%]高于NPPV组[(78.43±8.69)mmHg、(82.21±8.20)%],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47.95±4.85)mmHg]较NPPV组[(56.72±5.19)mmHg]降低;HFNC组心率[(85.45±4.38)次/分]和呼吸频率水平[(18.39±2.03)次/分]低于NPPV组[(92.87±4.72)次/分、(22.49±2.52)次/分]低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FNC联合N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高原地区(海拔2 260~3 500m)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心病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COPD组和40例当地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IF-1α、VEGF含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肺动脉血流频谱,计算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肺心病组血清HIF-1α(325.88±38.02)pg.L-1、VEGF(466.40±52.44)ng.L-1,mPAP(46.22±5.34)mmHg显著高于COPD组[分别为(74.02±8.15)pg.L-1、(98.51±8.22)ng.L-1和(24.77±2.54)mmHg];COPD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4.85±7.72)pg.L-1、(74.57±7.58)ng.L-1和(21.47±2.35)mmHg]。肺心病组PaO2(37.21±4.35)mmHg显著低于COPD组(59.21±5.24)mmHg,COPD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67.35±4.67)mmHg。肺心病组和COPD组血清HIF-1α、VEGF水平与mPAP均呈正相关,与PaO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肾上腺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气管插管拔管后喉部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行气管插管,拔管后出现喉部水肿的危重患者,共62例,治疗组予以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经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的持续时间。结果喉部水肿发作30min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79.54±16.54)mmHgvs.(68.71±12.62)17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25.11±8.37)inlnHgVS.(34.12±6.59)mmHG]、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93.50±5.11)%VS.(82,71±11.27)%]、相比发作时呼吸频率降低频率显著增加[(15.35±5.70)次/minw.(9.88±6.57)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未见明显变化;喉部水肿发作60min后试验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24.24±6.41)mmHgvs.(30.77±8.1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变化;试验组患者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显著降低[(36.29±12.38)minvs.(50.91±20.4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未缓解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肾上腺素治疗气管插管后喉部水肿可迅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30例患ARDS新生儿经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无效后改HFOV治疗,观察HFOV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26例(86.67%)治愈,无好转放弃治疗4例。治愈患儿中HFOV治疗2h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HFOV治疗前的(45.54±9.31)mmHg上升为(78.36±12.81)mmHg(P〈0.05),吸氧体积分数(FiO2)由HFOV治疗前(0.60±0.14)降低为(0.49±0.15)(P〈0.05),PaO2/FiO2由(100.32±41.54)增加到(174.32±68.14)(P〈0.05);12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49.08±12.45)mmHg下降到(40.38±10.81)mmHg(P〈0.05)。【结论】HFOV用于新生儿ARDS疗效好,能较快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常规机械通气(CMV)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83例重症MAS新生儿予CMV或HFOV治疗。观察比较CMV与HFOV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CMV治疗组与HFOV治疗组动脉氧分压(Pa02)分别由治疗前的(47.95土14.44)mmHg、(62.16±23.03)mmHg上升为(82.84±19.82)mmHg、(81.69士23.84)mmHg(P〈0.05)。氧合指数(Pa02/Fi02)分别由治疗前的(218.30±70.98)(173.59±74.44)增加到(275.52±68.40)、(237.02±89.22)(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02)分剐由(51.42±12.43)mmHg、(48.95±12.11)mmHg下降到(40.11±7.87)mmHg、(41.89土12.69)mmHg(P〈0.05)。在颅内出血并发症中CMV治疗组高于HFOV治疗组(P〈0.05)。【结论】CMV与HFOV用于新生儿重症MAS疗效好,均能较快改善肺氧合功能,改善预后,HFOV在重症MAS应用中可作为CMV应用失败的补救方法,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