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危重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OPCABG治疗,使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观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者开胸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与诱导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搭桥后1 min及术终心脏指数(CI)与插管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心率(HR)、MAP、CI、中心静脉压(CVP)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在OPCABG治疗中应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少,治疗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 62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各31例。S组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舒芬太尼1μg/kg,术中间断吸入0.5%~1%的异氟醚,维持舒芬太尼总量为4μg/kg;F组期间除麻醉诱导为芬太尼10μg/kg及维持芬太尼总量为40μg/kg外,余药与S组相同。分别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1)、麻醉诱导后(T2)、气管插管(T3)、锯胸骨(T4)、关胸(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术毕回ICU的苏醒、气管拔管时间,记录术后12、18 h VAS评分及镇痛药应用情况。结果 HR、MAP两组在各个时点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波动于正常范围。在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术后12 h、18 h VAS评分及术后镇痛药应用方面S组均小于F组(P〈0.05)。结论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均安全有效。在维护术中HR、MAP稳定及术后早期气管拔管等方面舒芬太尼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产舒芬太尼(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NYHAⅡ~Ⅲ级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20例。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CPBCABG和OPCABG 2组,每组10例。全麻后,前臂静脉一次性注射舒芬太尼5μg.kg-1。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1,3,5,10,20,30,60,120,240,360 min及转机前后各时间点,采集肝素抗凝血浆1 mL,置入密封真空试管中,-40℃低温保存待测。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舒芬太尼在2组患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可用三指数函数方程表示。CPBCABG组,血浆舒芬太尼浓度转机后比转机前下降了60.4%(P<0.05),ρ,A和AUC分别是OP-CABG组的1.6,2.2,1.4倍(P<0.01);相反,OPCABG组的k13、k31、Vc和CL分别是CPBCABG组的1.4,4.2,1.5,1.4倍(P<0.05~0.01)。结论舒芬太尼在CABG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开放模型,体外循环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在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中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进行OPCABG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除用咪达唑仑、维库溴铵外,S组加用舒芬太尼,F组加用芬太尼,持续泵注丙泊酚并间断静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插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结果:与F组相比,S组术中心率和血压波动较小(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OPCAB术中舒芬太尼麻醉可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能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且术后恢复快,ICU滞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3月,连续对16例病人行OPCABG手术,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及中心静脉压(CVP),有心梗病史,左室射血分数(EF)<0.40,留置Swan-Ganz导管进行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14例(2例病人前降支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16例,回旋支14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MPAP,PAWP及CVP升高,较诱导后差异显,心排指数(CI)及MAP较诱导后下降显,而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诱导后无明显变化。结论:OPCABG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而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较小,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舒芬太尼、芬太尼对血浆细胞因子和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对血浆细胞因子和乳酸的影响.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15例.S组诱导麻醉为舒芬太尼1.0 μg·kg-1,继以1.5~3.0 μg·kg-1·h-1维持.F组诱导麻醉为芬太尼10μg·kg-1,继以15~30 μg·kg-1·h-1维持.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 min(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停CPB 1 h(T4)、术后4 h(T5)、术后24 h(T6)采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浆IL-1β,IL-6,IL-10及乳酸浓度,并记录术中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的用量.结果:与T1相比,两组IL-1β,IL-6,IL-10和乳酸在CPB后均升高(P<0.05,P<0.01);IL-1β于T2~T5时S组低于F组(P<0.05,P<0.01);IL-6于T2~T5时s组低于F组(P<0.05,P<0.01);IL-10于T3~T6时S组高于F组(P<0.01);乳酸于T3和T4时S组低于F组(P<0.01);术中芬太尼的用量约为舒芬术尼的8倍.结论:在同等效应下舒芬太尼调节机体炎性反应效能强于芬太尼,并可减少乳酸生成,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要比芬太尼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对142例冠心病行OPCABG术的病人,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监测ECG,SPO2,IBP,CVP,ETCO2,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心率与血压进行调控。结果142例病人有133例完成了OPCABG术,9例在CPB辅助下完成了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加上术中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心率与血压进行调控是OPCABG术非常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王立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3-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方法与管理。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例临床麻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手术时间(230-55)min,所有患者均保持了较稳定的心率。结论冠状动脉吻合期间,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冠脉血流量,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脊柱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为舒芬太尼组(SF)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将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能比定为10∶1,复合咪唑安定、丙泊酚、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观察两组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术后恢复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 SF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F组平稳,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拔管前精神状况、镇痛效果优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麻醉具有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术后苏醒更速、恢复质量高、术后镇痛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心病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AxJL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8例VSD拟行室间隔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24例,在麻醉诱导、切皮前、体外循环(CPB)前各时间点,s组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μg/kg;F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根据循环波动情况增加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用量,其余麻醉用药相同。分别于患儿入室后(基础值,T0)、诱导时(T1)、插管时(T2)、插管后5min(T3)、切皮时(T4)、锯胸骨时(T5)、关胸时(T6)测定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脉搏(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停用麻醉药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CPB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和F组诱导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均明显降低,较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维持期即T5时SBP、DBP均均低于诱导前水平(P〈0.05)。两组HR诱导后至CPB转流前显著低于诱导前水平、停机后显著高于诱导前水平,两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心病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不失为心脏手术麻醉用药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用于全麻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成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组(SR组).F组以芬太尼麻醉诱导,R组以瑞芬太尼麻醉诱导,SR组以舒芬太尼麻醉诱导.观察3组患者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P)变化、术毕苏醒时间和相关情况.结果 3组T1时段MAP和HR均较T0下降,且F组和R组均低于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和R组T2、T6时段MAP和HR均高于T1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组升高不明显,F组与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T3、T4、T5时段MAP和HR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T7、T8、T9时段MAP和HR均高于F组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苏醒时间均长于SR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组和S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疼痛和躁动发生率分别为76.7%和8.3%,均高于F组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组和S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6.7%高于SR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且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全麻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用于全麻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成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组(SR组)。F组以芬太尼麻醉诱导,R组以瑞芬太尼麻醉诱导,SR组以舒芬太尼麻醉诱导。观察3组患者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P)变化、术毕苏醒时间和相关情况。结果 3组T1时段MAP和HR均较T0下降,且F组和R组均低于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和R组T2、T6时段MAP和HR均高于T1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组升高不明显,F组与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T3、T4、T5时段MAP和HR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T7、T8、T9时段MAP和HR均高于F组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苏醒时间均长于SR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组和S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疼痛和躁动发生率分别为76·7%和8.3%,均高于F组和S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组和S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6.7%高于SR组和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且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全麻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讨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非停跳冠脉旁路(CABG)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将60例择期行非停跳CABG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组(F组)和舒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组(S组)各30例。镇痛开始后,分别记录6、12、24、36和48h5个时点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血压、心率、呼吸幅度及频率等指标,并随访观察恶心、呕吐、低血压(低于基础值20%)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表明,S组各时段VAS普遍低于F组,但仅术后24h和48h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段Ramsay镇静评分S组普遍高于F组,但仅术后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很低,S组引起恶心的例数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无一例出现尿潴留、多汗和肌肉僵硬。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非停跳下CABG后PCIA,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过程平稳,有催眠作用,患者舒适度提高,不良反应少,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麻醉诱导理想的舒芬太尼剂量。方法 80例全麻患者,按舒芬太尼的用量多少分为三组,观察各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0.5μg/kg剂量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0.5μg/kg舒芬太尼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抑制效果,安全性高,是适宜的全麻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麻醉及术后镇痛药)在脱泵冠脉搭桥(OPCABG)与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NCHD)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NYHA Ⅱ~Ⅲ级的心脏手术患者16例.按手术类型分为OPCABG(对照组)和NCHD组2组,每组8例.前臂一次性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kg-1.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前和注射后1,3,5,10,20,30,60,120,180,240和360 min,采肝素抗凝血浆1 mL置入密封真空试管中,-80℃低温保存直至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舒芬太尼浓度,3P97药理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舒芬太尼在心脏手术患者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可用三指数函数方程表示,在分布项2组的t1/2π和t1/2α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β,Vd,CL和AUC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舒芬太尼在OPCABG和NCHD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均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描述,体外循环与血液稀释、心内分流性疾病和患者心功能状态将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1)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重症冠心病患者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麻醉效果。方法 30例择期行OPCAB的重症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给予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A组及B组在相应时点分次给予舒芬太尼(总剂量2.4μg/kg或4.4μg/kg),C组采用BOVILL模型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目标效应室浓度0.8 ng/mL)。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值,对上述指标、术后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术后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T0比较,C组患者在T1T9的HR、MAP、BIS值变化程度均小于A、B两组(P<0.05),A组患者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用量大于B、C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现围术期不良反应,术后脱离呼吸机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用于重症冠心病患者OPCAB可提供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对患者术后脱呼吸机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老年患者,年龄〉60岁,ASAⅠ或Ⅱ级,根据舒芬太尼剂量,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为0.4μg/kg,Ⅱ组为0.6μg/kg,Ⅱ组为0.8μg/kg。分别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各时点的MAP、HR、SPO2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三组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插管中均能顺利完成气管插管,0.4~0.6μg/kg组插管后1min(T3)MAP、HR恢复至T1水平,0.8μg/kg组MAP、HR下降较0.4μg/kg组明显,MAP、HR需较长时间恢复。结论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对气管插管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差别,0.4~0.6μg/kg舒芬太尼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