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伤寒串讲》关于阳明经证引用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是清热重剂,为什么“里有寒”又可使用之? 山东宁津县中医院任建林河北省石家庄市杨青一任建林、杨青一同志: 关子《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来注释颇多。《玉函经》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内虎者恐非。”《医宗金鉴》引王三阳云“经文‘寒’字  相似文献   

2.
叶氏此语出自《外感温热篇》第十条:“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对于其中的气血二字,虽注家纷纭,但于此处则随文衍义,未作较明确的解释,只有陈光淞注曰:“气指温病言,血指伤寒言,盖寒伤营,热伤气……”现代《外感温热篇浅释》亦引用陈氏之言,并说“刘河间亦谓‘寒伤形……寒伤血’所以‘气血’二字,在这里指的是伤寒和温病。”然而‘气血’二字,于此作伤寒、温病解,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因此笔者仅抒管见于后,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4.
廖宇 《河南中医》2004,24(1):3-3
明·赵开美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 1 76条“伤寒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历代医家注家对此条文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里有寒”三字上。医者共知 ,白虎汤乃主阳明气分邪实表里俱热之方 ,有虎啸生风驱邪退热之妙。若病人里有寒证 ,断无单用白虎之理。如林亿等人校对该书时对此条文备有疑问 :“臣亿等谨按前篇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 ,表有热里有寒 ,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 :脉浮迟 ,表热里寒 ,四逆汤主之。此表里字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 ,非也。”南京…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7.
读了《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刘联群同志的大作《‘有’疑为‘冇’》(以下简称‘刘文’)之后,深受启发。刘文认为《伤寒论》第176条经文中之两个“有”字均应为“冇(没有)”字,所以此条“表有热,里有寒”应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里没有寒”,古今医家言之已详。惟刘文认为“表有热”应为“表没有热”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兹就刘文所引《伤寒论》有关经文,逐条分论如  相似文献   

8.
<正> 白虎汤(现今有些方书改名为石膏知母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该书第181条(据赵开美本)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玉函经》改白虎汤为白通汤,以迎合“里有寒”句,而不顾“脉浮滑”三字之义,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考《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此证彼,白虎汤证者,必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也。181条的“表有热”必是表有寒,“里有寒”必是里有热的错简。因为181条之首明明冠以“伤寒”二字,表有寒者,是表有寒邪之意也,表之寒邪不解,传里化热,则  相似文献   

9.
田瑞曼 《河南中医》2012,32(2):134-135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于本条中的“里有寒”,历代医家颇多疑惑,错讹说较多,均需改动原文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若从医理认识此条,并无疑问,仲景此处之“寒”并非与“热”对应之“寒”,而是指邪气,此“寒”字正是仲景重视医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81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清解里热之剂,其证为里热证无疑,然条文却说“里有寒”。对此,后世注家众说纷纭,有谓“寒”字作“邪”字解者,有谓“表热里寒”应改为“表寒里热”者,亦有谓“白虎汤”系“白通汤”之误者。余认,为“里有寒”的寒字乃实字笔误。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攻里不远寒”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处》。远,指疏远、离避而言,如《汉书·刘向传》中有“远黜外戚”,颜师古注曰:“远谓疏而离也”。张景岳曾说:“郁于里者多热邪,故攻里之治不远寒”,可见“攻里不远寒”的实质是讲治  相似文献   

13.
“有故无殒,亦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是:“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歧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歧伯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15.
程氏云:“伤寒主治四字者,表、里、寒、热也。……夫伤寒症,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此处所讲伤寒,必指广义的伤寒无疑。其表寒、里寒,表热、里寒,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八个证候群的类型,确系热性病过程中必有的现象。兹就程氏原意,再结合个人临床体验,爰加演绎如次: 一、表里寒热在热性病证候群上所代  相似文献   

16.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关于“罢极”,历代注家各执已见。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考证研究,认为古文字学中,“罢”为“罴”地省写,通用。故“罢极”者,“罴极”也。如此释之,则文意通,疑虑顿消。1 “罢”释曹聪孙《古书常见误读字字典》“古籍中,‘罢’字多音多义……还是‘罴’的省写字”[1]。而“罴”,《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山番冢之山……兽多犀凹牛熊罴”[2]。《史记·五本纪第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虎”[3]。《诗·大雅·韩奕》:“有熊…  相似文献   

17.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18.
10.“有”疑为“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句中“此表有热,里有寒”七字,历代存疑,医注纷纭,至今不解。故1978年出版的《伤寒选读》已改为“此表里俱热”,删去了两个“有”字。笔者认为:两个“有”字,当为“冇”字,如是,则此处文意就豁然畅通,存疑自解了。试述如下: “冇”(mao卯),意思即“没有”,是  相似文献   

19.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20.
凡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的药叫温里药。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阳,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寒药太过,损伤阳气者。总之,不论外来之寒,或体生之寒,治疗皆以《内经·素问》所云:“寒者热之”为原则。温里与补阳药都有祛寒作用,但温里药是以直接祛寒为主要功能。《医学心悟》认为:“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热略》指出:“用热之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有一部分温里药兼有补阳作用,如附子、肉桂。补阳药主要是以补足阳气,以体内的阳气温寒祛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