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 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48.7%,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28.2%,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4.7%,化疗后疗效为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78.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活性亢进。易于合并肺动脉血栓形成及并发DIC等。血清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它特异地存在于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Dimertest Latex试验能够特异地检测血清D-二聚体,为临床监测血栓形成提供了一个快速、敏感的诊断新方法。为此,我院于1995年3月至1998年1月用该法检测了58例慢性肺心病急发期住院病人的血清D-二聚体,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48.7%,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28.2%,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4.7%,化疗后疗效为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78.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处于急性期的20例患者和处于缓慢期的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一时期的40例肺部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最后比较两组的结果.从而探讨D-二聚体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中的意义.结果 通过本研究数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患者体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普遍偏高,其中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的D-二聚体值为(1.98±0.25)mg/L,缓慢期的值为(1.68±0.21)mg/L,而对照组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的血浆含量是(0.33±0.17)mg/L.研究组的数值结果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患者体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普遍偏高,越是急性期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值越高.所以D-二聚体测定值在临床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探讨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差异,从而了解其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进行评估。方法对我院11 175例住院及门急诊患者的血浆D-D定量检测,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疾病血浆D-D的差异性。结果血浆D-D测定结果≤0.5 mg/L者4 679例(占41.9%);0.5~3.99 mg/L者5 211例(占46.6%);4.0~16.0 mg/L者1 115例(占10.0%);〉16.0 mg/L者170例(占1.5%),阴性者4 679例(41.9),阳性者6 496例(58.1%)。不同种类疾病血浆D-D水平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临床多种疾病可引起血浆D-D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浆D-D水平的升高不是体内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但它的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结果。〈0.5 mg/L临界值,结合临床基本可以排除体内深静脉血栓的可能,〉0.5 mg/L临界值表明机体可能处于纤溶活性增高状态,体内存在不同程度血栓为最大的可能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注意,结合临床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CPHD)血浆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和银杏叶注射液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5例CPHD患者采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前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CPHD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其中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又明显高于代偿期(P<0.01),CPHD各组在银杏叶注射液的干预治疗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CPHD患者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CPHD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之一,银杏叶注射液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改善肺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急诊患者30-50岁,包括肝脏疾病50例、急性心肌梗塞50例、外科手术50例、肺栓塞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共250例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的差异,来分析D-二聚体对临床各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肝脏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外科手术等疾病,尤其是伴有微血栓时,其测定值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肝脏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的诊治判断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D-二聚体低于医学决定水平,可以用阴性预示值排除血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只在凝血、纤溶过程中产生,其水平反映着体内的凝血纤溶状态。笔者发现多种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DIC、恶性肿瘤、糖尿病、败血症等都可能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与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雁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方法]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第2,3周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及抗纤溶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9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梗溶栓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脑血管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41例老年人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来显示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预后估计方面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心法检测,在492nm波长下比色,根据标准曲线求得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较其他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的1~2周内,D-二聚体含量呈上升趋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年龄越大,D-二聚体的血浆含量越高。结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反映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是一项提示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价值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因素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心力衰竭患者组按照心衰程度、LVEF、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等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心衰程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率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不同LVEF水平、不同疾病构成及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高凝状态更为严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合并窦性心率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加勤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10):3-4
为了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出血的关系。采用CA-6000血凝仪对198例出血患者和30例健康人员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显示脑出血、尿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产后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从而显示出血患者体内存在纤溶活性的活化、还可能存在着凝血因子的活化,血中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肺栓塞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9例经临床确诊的肺栓塞,3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含量测定均升高(阳性率100%)。如设定0.5mg/L为2种疾病的鉴别临界值。肺栓塞组阳性率为93.10%(有假阴性存在),肺心病组假阳性率为8.33%(有假阳性存在)。D-二聚体含量肺栓塞(1.213±0.485)mg/L,肺心病组(0.231±0.192)mg/L,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作为肺栓塞和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鉴别的初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金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在评估肺血栓栓塞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进行定期随访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凝血因子Ⅷ和血浆D-二聚体监测。结果26例患者中有19例停药,停药患者中,有5例发生复发情况。复发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Ⅷ水平较初次发病略高,联合使用凝血因子Ⅷ和D-二聚体对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凝血因子Ⅷ或D-二聚体进行预后效果评估。结论肺血栓栓塞症复发时,凝血因子Ⅷ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研究证明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可提高对复发肺血栓栓塞的预测敏感性,可以有效评估肺血栓栓塞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