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参再造丸对帕金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人参再造丸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人参再造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流速、流态、总积分明显改善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人参再造丸具有“补气活血、祛风化痰”作用 ,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微循环 ,降低血粘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光量子血液平衡疗法治疗老年病人观察其对血液流学及甲襞微循环影响作用。方法100例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均异常的住院老年病人 (65岁以上 )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病人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相匹配。在常规治疗疾病的基础上 ,对照组使用血栓通治疗 ,治疗组则加用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 ,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比较 ,无差异性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均有差异性 (P<0.05)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比较 ,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变亦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对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的作用比血栓通更明显 ,这是任何药物治疗都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采用LBY -N6A自动清洗旋转式血液粘度计 ,甲襞微循环采用WX -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 ,检测149例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5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脑血管性疾病中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组对照都有一项或多项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P<0.01) ,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明显改变。结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管径增粗 ,血流缓慢 ,而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微循环改变及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TPA)对PT微循环异常的影响。方法:39例PT患者分为血红蛋白(HGB)降低组(dHGB组)及HGB正常组(nHGB组),进行TP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PT患者均有甲襞微循环异常,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GB组各项积分均高于nHGB组(P<0.05)。dHGB组全血粘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它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nHG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PA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HGB组各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nHGB组与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学异常,与异常增高的PLT及部分病例并发的血红蛋白减少有关。而TPA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微循环异常的纠正作用主要与清除异常增多的PLT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测100例脑梗塞患者经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前甲襞微循环16项指标中有15项异常,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检验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异常15项指标中有13项基本恢复正常(P>0.05),血液流变学有5项指标恢复正常(P>0.05)。文中讨论了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原理在于活血化淤及通经之功效。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了解本病病情、判断疗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本病的临床检测方法。本疗法对脑梗塞有效率高达92%,疗效较为满意,且无毒付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糖尿病肾病组 ,糖尿病组 ,健康人组进行了高低切变率下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甲襞微循环的检测。结果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 ,主要表现在全血比粘度 (低切变率 )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压积 (P<0.01)。甲襞微循环主要表现在管襻及流速异常 (P<0.01~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及微循环障碍 ,因而 ,采用抗凝活血化瘀治疗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氧液对急必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氧液对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高氧液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和常规治疗+高氧液治疗组(Ⅱ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结果Ⅰ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改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较Ⅰ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改善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氧液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高氧液静脉输液给氧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氧液对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高氧液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和常规治疗+高氧液治疗组(Ⅱ组).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结果Ⅰ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改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较Ⅰ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改善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氧液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高氧液静脉输液给氧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167人进行甲襞、舌尖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暗红舌组(n=62)和紫斑舌组(n=35)均表现有不同程度微循环变异和血液流变性异常,均与淡红舌组(n=70)有显著差异(P<0.01~0.05),其中暗红舌组各项变化较紫斑舌组轻(P<0.01~0.05)。提示:暗红舌是轻于紫斑舌的瘀血轻症的一种表现,且中医舌诊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查结合可提高临床诊断率,指导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检测4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经过4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流态积分和总积分值明显增加,与化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化疗后可使患者这种微循环障碍加重。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以作为肿瘤血瘀证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心络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6 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通心络治疗组 ,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通心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甲襞微循环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微循环 ,降低血粘度  相似文献   

12.
参附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配对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放射治疗,每次2 Gy,每周5次,共6周.治疗组30例予放疗联合SF治疗,每日1次,每次50ml,每周5次,共6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以血管囊状扩张、毛细血管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等改变最显著,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流态积分、综合积分(P<0.01),从而改善微血管状态;肿瘤患者存在全面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中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E)、纤维蛋白原(Fg)明显增高,SF可显著降低全血低切黏度、RE及Fg(P<0.01),改善血液流变性.结论 SF可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肿瘤防治开辟了前景.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r)对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流状态、管袢形态及襻周状态的影响。方法:130例T2DM随机分为两组,Pur治疗组66例,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每日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对照组64例仅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对照组和治疗组第15天对照,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观测。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Pur对T2DM的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同悦注射液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同悦注射液治疗组 (同悦组 )各 30例 ,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 :两种治疗后 ,同悦组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流状态积分四项较常规组改善更明显 ,两组比较P<0 .0 5。且同悦组红细胞压积的改变有了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同悦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已婚妇女甲襞微循环状况,并结合宫颈刮片和阴道镜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甲襞微循环在宫颈病变定性评估中的意义。方法:348例已婚妇女按年龄分为25~35岁,36~45岁和46~55岁三组,依次进行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检测积分,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刮片检查。结果:甲襞微循环异常者主要集中在36~45岁年龄组,其积分值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年龄组(P<0.05或P<0.01)。宫颈刮片细胞分类>Ⅱ级以及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者,也多出现于36~45岁年龄组,其异常率与其它两年龄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结论:存在明显宫颈病变妇女可发生甲襞微循环异常,在对宫颈病变定性评估中,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帕颗粒"对健康志愿者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抗帕颗粒”对健康志愿者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32例健康志愿者予以“抗帕颗粒”7.5 g,2次/日冲服,疗程15 d。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相关指标。结果用药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显著下降,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明显下降,肝肾功能及血象无明显变化。结论 “抗帕颗粒”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新药,明显改善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且无肝肾损害及抑制血细胞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 110人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与血流变学检测指标对比分析 ,就二种诊断技术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作一客观评价与探讨。方法 :将患者分为脑梗塞组 40例、冠心病组 40例、健康对照组 30例。采用WX 8型微循环显微镜、LBY N6型旋转血液粘度计及相应电脑分析软件。清晨空腹先行甲襞微循环检测 ,再采血做血液流变学测定 ,并输入微机进行盲法比较与统计学处理。结果 :脑梗塞与冠心病组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与血流变学组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甲襞微循环对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三联治疗组:运用腰交感神经毁损术(LS)、针刀和中药3法同时治疗;针药治疗组:运用针刀加中药同时治疗;中药治疗组:只运用中药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末和治疗结束后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三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或P<0.01)。甲襞微循环比较:三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1周末三联治疗组微循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三联治疗组各项积分均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或P<0.01);治疗结束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P<0.01),针药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中药治疗组,而三联治疗组改善幅度又明显优于针药治疗组(P<0.05或P<0.01),并接近正常。结论:LS、针刀和中药联合治疗能快速而又持久地改善ANFH的微循环状况,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明显优于针刀和中药的单独或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50例,予以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每天一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检查。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桂蜡膏足底穴位贴敷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甲襞微循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采用LBY—N6A自动清洗旋转式血液粘度计,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149例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5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脑血管性疾病中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组对照都有一项或多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或 P<0. 01),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明显改变。结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管径增粗,血流缓慢,易导至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