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已具体运用了八法 ,但总的可归于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三大治法之中。现仅就其祛邪法探讨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因势利导 ,祛除病邪张仲景非常重视人体的功能状态 ,强调要根据邪侵部位和正气驱邪趋势而施治。如风寒侵袭太阳经脉 ,当卫气浮盛于表有抗邪于外之势时 ,治宜顺应人体抗邪之势 ,发汗祛邪以安正 ,强调病证不拘时日 ,凡表证仍在者 ,当发其汗 ( 4 4条、46条、48条 ,条号依宋本《伤寒论》,下同 ) ;若邪入太阳之腑 ,热结膀胱 ,气化失司 ,小便不利者 ,则治以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而膀胱蓄血 ,少腹急结或硬满 ,精神如狂者 ,…  相似文献   

2.
《渤寒论》中所论述的祛邪途径有3种,邪自上窍而出,邪自下窍而解,邪自表汗而散。自上窍而出者有衄与呕两道;自下窍出者,则有邪自前阴小便而去及随月水而去,又有邪自后阴大便而去和下血而去;而自表出者,无非汗孔而已。  相似文献   

3.
<正>汗法,冠八法之首。《内经》有论,后世医家均有发展,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论述渐臻完善,不仅发扬了《内经》汗法理论,而且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法、方、药俱全,开创了后世辩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汗法沿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今不揣陋漏,少议一二,望釜正。  相似文献   

4.
郭建辉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0):706-707
卫强营弱是医圣张仲景提出的太阳中风证的病机,对于卫强营弱的解释,方有执说:"上条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互相发明也。"而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中"强"字念作"qiáng",释义为"卫强,指卫气浮盛以抗邪,即阳浮。营弱,指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即阴弱"。[1]  相似文献   

5.
刘杏琴  刘任宏 《陕西中医》1994,15(3):114-115
通下法在儿科病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凡病证中有痰饮、食积、水湿、瘀血、实热者,均可使用通下法,本文特就作者在这方面的体会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试论肿瘤治疗中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杨成虎  郭翠华 《陕西中医》2002,23(2):143-145
目的 :探讨肿瘤治疗中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认为肿瘤是正虚邪实的病理产物 ,因此提出祛邪与扶正是治疗肿瘤的两大基本法则 ,在治疗时要谨守病机 ,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学麟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业医30余载,精通经典,其精湛医术享誉福州一带,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之一。李师融伤寒温病于一炉,提出通阳和阴之法,颇具见地,指导治疗外感热病每每出奇制胜。现将李学麟对"扶正祛邪论"之见解介绍如下。1理论源流扶正祛邪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治疗黄疸贵在疏通六腑、洁净三焦,使湿热疲毒无依附潜藏之处,从玄府、二便而去。其中尤以利胆、降胃、通肠为要。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颇详,六经病治疗中都涉及到对汗法的灵活运用。笔者试从汗法的定法、活法两方面入手加以探讨,以期找出其规律性。1汗法的定法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受害,出现一派表证特点。论治必用汗法,故属汗法中之定法也。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感邪性质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临证之余.研习《伤寒论》,发现张仲景在全书397条文中,涉及汗证与汗法的条文多达百条卫详细地描述了六种汗出的机制、汗法的适应证、禁忌及过汗变证等.笔者据此认识到.无论是药物发汗、非药物发汗或是自汗出等均为邪从汗解之征象,就此笔者作一初步阐述,望同道指正。1通用发汗药而避邪仲景遵《素问·阴阳应象大伦》中日:“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把汗法作为太阳经证的正治法,通过发汗使邪随汗而解.风寒在表虽均用汗法.但仲景运用各有法度,不尽相同。对太阳中风表虚证.仲景则用挂技汤解肌祛风,调合营卫.并嘱服枝枝汤…  相似文献   

11.
汗法是通过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以驱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属八法之一。《伤寒论》对汗法的论述和运用,理法完备,方药精当,运用灵活,独具特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伤寒论》汗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论》中汗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养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 ,在这里不是抽象的名词 ,它是体内精、津、液、血、汗、涕、唾等各种津液的总称。若更具体、更确切地说 ,则是指体内正常位置、正常量的水分。这些津液一方面不断消耗 ,一方面不断从饮食中得到补充 ,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以此来参与并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津液的消耗大于摄入 ,且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从而发生病理变化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防治阴虚的方法称为养阴 ,其内容有防损耗与补不足两个方面。张仲景《伤寒论》中对养阴法的运用已比较完备 ,且与后世养阴法相比独具特色 ,兹就《伤寒…  相似文献   

15.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衃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伤寒论》有关下法的条文达30余条,涉及痛证10余种,足见仲景对下法的重视。兹将其用下方法,归纳如次。一、苦寒攻下即以苦寒泻下之品,攻导积滞、荡涤热结。其用意有三: 一日通腑。如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搏而成阳明腑实。治用三承气汤(250条、218条、213条),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以釜底抽薪,邪去病愈。此三方均以苦寒通下的大黄为君,并量其热结的轻、重、缓、急.在组方用法上又各有特点“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实、厚朴以行气导滞、破结除满,故攻下之力最速,主治痞、满、燥、实、坚俱备之阳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在《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等理论指导下,对下法的运用至微至妙,一直被后世历代医家所崇沿。全书提及下法的条文共有113条,其中下法适应证53条,备18方。论其性,有寒下、温下之分;  相似文献   

17.
下法乃中医八法之一。凡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破淤逐水等作用的方法,称为下法,多用于里实证。《伤寒论》不但设立“辨可下不可下”等专篇,且还散见于六经  相似文献   

18.
潘澄濂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其学术观点对于当今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他对六经辨治的领悟,对仲景论治经验的临床应用与发挥,介绍其在《伤寒论》研究领域的建树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下法"和后世八法中的"下法"实质有诸多不同之处,其内涵更为丰富,应用更为广泛,方药更为多层.文章从以上几方面作了分析,正确理解《伤寒论》"下法"实质对临床有诸多裨益,有利于指导临床、预防与养生.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论及"阳",有的是阴阳并举,有的单提阳字,其涵义不尽相同,现仅从"阳"在《伤寒论》中所指病位、脉象、邪气、病证、人身之阳气等方面,结合诸家之观点,加以浅述,使其含义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