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蛋氨酸 /缬氨酸缺乏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alker 2 5 6癌肉瘤空肠喂饲模型 ,分A、B、C、D 4组 ,分别以平衡氨基酸、去蛋氨酸、平衡氨基酸、去缬氨酸空肠喂饲 6d ,注入3H 蛋氨酸/缬氨酸 740kBq 0 .5 ,1,2 ,4h后分别测定肿瘤组织核酸及蛋白质水解产物的3H掺入率 ;检测移植瘤重、抑瘤率。结果 :A、B组瘤重 (g)分别为 (3.5 3± 0 .2 0 )及 (2 .30± 0 .2 7) (P <0 .0 1) ,C、D组瘤重 (g)分别为 (3 .6 4± 0 .5 0 )及 (2 .6 3± 0 .37) (P <0 .0 1)。B、D组抑瘤率分别为 32 %及 2 8%。B、D组各时点蛋白质3H掺入率分别为 (0 .5 0 0± 0 .0 2 0 ) %~(3.6 70± 0 .110 ) %及 (1.887± 0 .0 2 0 ) %~ (3 .813± 0 .0 76 ) % ,分别低于A、C组 ;B组RNA、DNA的3H掺入率分别为(0 .2 73± 0 .0 75 ) %及 (0 .2 31± 0 .0 5 2 ) % ,低于A组。结论 :去蛋氨酸 /缬氨酸空肠喂饲荷瘤大鼠可抑制肿瘤蛋白质的合成 ,缺乏蛋氨酸还可影响核酸代谢 ,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肿瘤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荷W alker-256癌肉瘤SD大鼠,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10 d,据所喂饲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组)、B组(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C组(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D组(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E组(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肿瘤质量、肿瘤质量/尸重,肿瘤组织PCNA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以及DNA倍性作为观察肿瘤生长速度的指标,并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上述各肿瘤生长指标值显示:B、C、D组与A组相比,除DNA倍性外,其余各指标值均降低(P<0.01),但B、C、D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与B、C、D组相比较,所有指标值均显著降低(P<0.05);A、B、C、D、E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6.5±1.4)%、(13.7±2.8)%、(12.9±3.1)%、(14.1±4.4)%、(28.9±6.5)%,E组较A、B、C、D组凋亡指数明显升高,B、C、D组较A组亦升高明显(P<0.01),、B、C、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平衡氨基酸促进肿瘤生长;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3种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有同等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复合不平衡氨基酸对肿瘤生长抑制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平衡氨基酸对荷瘤宿主营养状况及生存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荷瘤宿主营养状况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荷Walker 2 5 6癌肉瘤SD大鼠为研究对象 ,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 10d ,按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 ,分为 :A组 (平衡氨基酸组 )、B组 (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 )、C组 (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 )、D组 (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 )、E组 (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 )。宿主体重变化、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浓度作为衡量宿主营养状况的指标 ;并观察荷瘤宿主生存时间。结果 :B、C、D、E组与A组相比较 ,宿主体重丧失 ,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浓度均明显降低 (P <0 .0 1) ,但B、C、D、E组间比较 ,宿主体重丧失、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组宿主生存时间最短 ,E组较A、B、C、D组宿主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P <0 .0 1)。结论 :荷瘤早期 ,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宿主营养状况相对保持较好 ;4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宿主营养状况具有同等程度的不良影响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的营养支持能显著延长宿主生存时间 ,是最有希望用于肿瘤病人营养支持的氨基酸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缬氨酸及增量亮氨酸不平衡支链氨基酸肠内营养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大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SD大鼠空肠造瘘,皮下接种Walker-256癌肉瘤,随机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NS组)、B组(平衡氨基酸+5-Fu组)、C组(去缬氨酸+5-Fu组)、D组(去缬氨酸及增量亮氨酸+5-Fu组)。测定各组治疗后肿瘤重量、抑瘤率、PCNA指数、凋亡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及大鼠生存时间。结果:A、B、C、D组的瘤重依次下降(P<0.05或P<0.01);PCNA指数依次下降(P<0.05或P<0.01);S期比例依次下降(P<0.01);生存时间依次延长(P<0.05或P<0.01);凋亡指数依次增高(P<0.05或P<0.01);G0/G1期比例依次增高(P<0.01)。结论:去缬氨酸及增量亮氨酸肠内营养能抑制肿瘤生长,同时能增强5-Fu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5-氟脲嘧啶与中药黄芪联合应用对3-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规律。方法:建立3-甲基胆蒽(MC)诱发小鼠胃癌模型,分别设立5-氟脲嘧啶治疗组(A组)、5-氟脲嘧啶 黄芪组(B组)、5-氟脲嘧啶 黄芪高剂量组(C组)、胃癌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Y组)、正常组(N组),对各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并测定胃癌标本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1)3-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3个月时发病率为48.68%。(2)假手术组胃组织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胱氨酸含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且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3)A、B、C、D组中丝氨酸含量高于N组(P<0.05)。(4)A、B组胃癌组织中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Y组和N组(P<0.05),且A、B、C、D组的数值呈逐渐下降趋势。(5)C、D组胃癌组织中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Y组和N组(P<0.05),且A、B、C组的数值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模型中丝氨酸、脯氨酸升高可作为胃癌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一种反映,而5-氟脲嘧啶与黄芪联合应用可减少胃癌组织中谷氨酸含量,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6.
肿瘤组织比机体能更有效地夺取氨基酸,目前临床各种氨基酸液均促进肿瘤生长,利用不平衡氨基酸,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大剂量精氨酸能抑制肿瘤生长;亮氨酸能增强去缬氨酸的抑瘤效应,并且能改善宿主的营养状况;蛋氨酸缺乏,将对抗肿瘤药物起着"增效剂"的作用;去缬氨酸的不平衡氨基酸抑瘤效果最为显著;谷氨酰胺浓度下降则肿瘤生长受抑制;谷氨酰胺与天冬酰胺其拮抗剂由于阻碍核酸代谢而被试用于抑制癌的增殖。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制定相应的不平衡氨基酸,能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7.
建立三种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三种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探讨模型制作的方法和经验.方法:8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20只采用食管空肠吻合,B组20只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C组20只采用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建立大鼠胃空肠食管反流、胃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空肠食管反流动物模型,D组10只为假手术组.结果:完成实验后,大鼠的存活率为72.9%(51/70).A组死亡6只,B组死亡7只,C组死亡6只,三组动物模型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2周,炎症发生率三组均为100.0%;糜烂、溃疡发生率分别为:A组11/14(78.6%),B组10/13(76.9%),C组3/14(21.4%);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为:A组10/14(71.4%),B组10/13(76.9%),C组5/14(35.7%);Barrett食管发生率:A组6/14(42.9%),B组5/13(38.5%),C组1/14(7.1%);A组发生食管腺癌1例;D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均可导致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并有Barrett食管的发生,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和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方式病变的发生率要高于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方式.良好的麻醉控制,正确的吻合方式,细心的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及术后护理是成功建立模型的关键.该类模型稳定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肠道内灌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探讨肠道蛋白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28只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未灌注肠道组(A组)、盐水灌注肠道组(B组)、UTI灌注肠道组(C组)、静脉UTI组(D组)。记录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和生存时间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变化,从而比较不同处理对大鼠血浆活性的影响。采用手工计数法计量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最后制作肠道组织病理切片,比较不同组别大鼠肠道黏膜的损害程度。结果 (1)平均动脉压:休克后,C组和D组大鼠血压下降较其他两组缓慢(P<0.05)。(2)生存时间:C组大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余3组(P<0.05)。(3)血浆活性:休克后各组大鼠血浆活性均呈增高趋势,但C组活性与其他3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4)外周血白细胞:休克后各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呈下降趋势,但C组数目与其他3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5)比较空肠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发现,A组黏膜损害程度最深,B、D组次之,C组最轻。结论肠道内灌注蛋白酶抑制剂UTI可以延缓大鼠休克后血压下降过程,减弱血浆活性及炎症反应水平,最终延长生存时间,说明肠道蛋白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蛋氨酸饮食对雄性大鼠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含量和PGI2/TXA2系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对照组)和高蛋氨酸饮食组(高蛋氨酸组)。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高蛋氨酸组大鼠喂饲含3%蛋氨酸的高蛋氨酸饲料,共8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放射免疫非平衡法测定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F1α)和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蛋氨酸组血浆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6-Keto—PGF1α含量显著降低,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1),且PGI2/TXA2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蛋氨酸饮食可诱发雄性大鼠高半胱氨酸血症,PGI2/TXA2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对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术后7 d组,A组)、实验组B(术后14 d组,B组),对照组C(术后7 d组,C组)和对照组D(术后14 d组,D组),每组10只.A、B组膀胱注射0.6 ml UU4型菌株(1×107 CCU/ml),C、D组膀胱注射等体积的UU液体培养基.术后第7天取A和C组、第14天取B和D组大鼠睾丸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构,相应时间取4组大鼠睾丸间质液和血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睾酮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A、B组呈炎症性病理变化,曲细精管生精细胞层次和数量减少,基底膜破坏,炎细胞浸润,成熟精子减少,但B组炎症病变较A组轻,C、D组睾丸结构正常.A、B组血浆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C、D组(P<0.01),但B组与A组血浆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D组(P<0.01),而B、C和D组睾丸间质液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感染UU后睾丸组织可出现病理性改变,睾酮分泌功能降低,随时间的延长,睾丸组织结构及睾酮水平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加免疫调节剂三七多糖对创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A),创伤对照组(B),创伤后肠内营养治疗组(C)和肠内营养加三七多糖治疗组(D);双侧股骨离断及胃内硅胶管置入术建立创伤及肠内营养模型,早期(创伤后3~5 h)给予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加三七多糖连续治疗6 d,取血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创伤后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给予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加三七多糖治疗后,血清IL-2水平D组明显上升(与B组、C组相比,P〈0.05).结论创伤后大鼠免疫功能下降,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加三七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对创伤机体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4例,按肠内营养方法不同分为留置鼻空肠营养管组(A组)32例和空肠造口组(B组)22例.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A组有3例改行肠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燕麦β-葡聚糖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的运动及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诱导重症胰腺炎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肠内要素营养(A组)、β-葡聚糖+肠内要素营养(B组),培菲康+肠内要素营养(C组),培菲康+β-葡聚糖+肠内要素营养,即合生元+肠内要素营养(D组)以及模型对照组(E组),共持续7d。5组营养供给为等热、等氮量。第7d处死大鼠,测肠运转系数,取血检测血浆MTL的变化,取空肠观察肠组织ATP酶的含量。结果:E组大鼠的肠运转系数、血浆MTL水平显著下降,而肠酶活性大部分低于各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肠运转系数、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与B组差别显著;C组的血浆MTL水平、肠Na+-K+-ATPase、Ca2+-ATPase显著高于A组及B组,差别有显著性;B组、D组肠运转系数、血浆MTL水平及肠酶活性虽然高于E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可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运转功能;益生元及合生元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肠运转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肠内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俭  曹玉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3977-3979
目的:探讨及评价微生态营养制剂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前景。方法:60例胃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术前1d检测血清转铁蛋白行营养状态评估,术后分别给予常规补液(A)、肠外营养(B)、普通肠内营养(C)及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肠内营养(D)。监测各组患者手术前1d及手术后7d外周血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变化及淋巴细胞计数改变,同时以细菌学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粪便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结果:术后C组及D组患者均低于A组和B组(P<0.01),而D组内毒素水平低于C组(P<0.01)。各组患者术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且D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又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A、B、C三组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D组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增加(P<0.05)。各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后细菌油镜计数结果C组及D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A组及B组(P<0.01),而D组又低于C组(P<0.05)。结论:微生态肠内营养可以增强胃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机体免疫及降低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赤芍加清胰汤联合早期空肠营养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黄胆酸钠复制重症胰腺炎大鼠模型。32只重症胰腺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清胰汤加赤芍治疗组(B组)、早期空肠营养组(C组)、清胰汤加赤芍联合早期空肠营养组(D组),每组8只。B组在手术清醒后及术后8h中药汤剂灌胃;C组术后12h予肠内营养;D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12h加用肠内营养,A组在D组给药相同时间点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及经营养管注入空肠。术后24h处死动物。处死前1h将一段长约20 cm小肠两端夹闭,向其内注入FITC-dextran溶液1ml以观察肠黏膜通透性;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及门静脉血检测其中的细菌量;取门静脉血测定血浆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结果 (1)肠黏膜通透性:4组血浆D-乳酸及FITC-dextran水平比较,A组>B组、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菌移位情况: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水平检测结果显示,A组>B组>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芍、清胰汤、空肠营养三者联合治疗,能明显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起到保护肠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蛋氨酸饲料对大鼠生长及体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高蛋氨酸试验组(M组)和对照组(C组),M组每日给予含蛋氨酸3%的饲料,分别在第4、8、12周眼眶取血测血清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并在第12周处死动物,测肝脏、骨骼肌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M组各时间点血清中,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同型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丙氨酸血清含量均有显著增高;肝脏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亮氨酸、异亮氨酸无明显改变,而非必需氨基酸除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外,M组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骨骼肌同型半胱氨酸两组均未测出,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M组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别,非必需氨基酸除甘氨酸外,其余各种氨基酸均显著高于C组。结论:高蛋氨酸饲料能抑制大鼠生长,影响血清、肝脏、骨骼肌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7.
大黄四君子汤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四君子汤对重症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SAP组(B组),SAP+肠外营养(TPN)组(C组),SAP+TPN+谷氨酰胺(Gln)组(D组),SAP+肠内营养(EN)组(E组),SAP+TPN+中药组(F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肠内和肠外营养液等热卡为250kcal·kg^-1·d^-1,氮热卡比值为1:100,Gln浓度为2g/100ml,大黄四君子汤浓度为1g/ml。术后第5天处死大鼠,检测胰腺、空肠黏膜形态学变化,观察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结果。结果:B、C组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较D、E、F组均明显降低(P〈0.01);E组高于D、F组(P〈0.05);D组与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D、E、F组(P〈0.05),以肠系膜淋巴结培养阳性率最高;检出细菌多数为革兰阴性肠道杆菌。结论:大黄四君子汤可减少SAP大鼠肠源性细菌移位,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