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汤(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名为地黄汤(丸),主治小儿五迟、发育不良、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光白等症。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有肝肾不足表现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恢复期肾阴不足、精血亏损者,主症见腰痛足酸、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消渴淋沥、舌燥咽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目眶黑圈及小儿发育不良、舌红少苔、脉细数。由于本方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故为治疗肾中真阴亏损、水不生木而致肝肾阴亏之要方。近年来,笔者细考其方,斟酌配伍,对其应用及功效亦有新感。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主治由肾阴虚证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足跟作痛等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变生诸症,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肾阴亏损,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目眩,肾阴不足  相似文献   

4.
黄连阿胶汤首见于《伤寒论》,是仲景经典方中的代表方剂,诚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而心肾二者又属于少阴经,故黄连阿胶汤对于调整少阴之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心火亢盛或肾阴不足,水火共济失调,心肾不交,使得心火无法温肾,而肾阴不能濡心,阴阳失调则发为不寐; 肾阴不足,无以上行而制约心火,心肾不交,心之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心神失养入里无门,发为焦虑,且心火过旺更加耗伤肾阴伤津,恶性循环,焦虑更重; “命门火衰”则不能腐熟水谷,水谷精气无法上濡于肺胃等脏,发为消渴。诸病发病均为心肾不交所致,皆可应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概述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之失眠、焦虑症、糖尿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慧莲 《中医研究》2012,(12):58-60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症""燥痹""燥毒症"范畴,临床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鼻干、咽干、声音嘶哑、关节疼痛等主要表现,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论燥》中有"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记载。其治疗上注重补益肝肾阴,重视肺、脾胃、肾之间的联系,注重用药以甘凉平润之品为主,慎用苦寒之品,避免用辛热之品,同时关注情志因素等。"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易伤津液,而致阴液亏虚,故治当补其阴液。  相似文献   

6.
笔者遵医圣张仲景言老年便秘“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凡此之类,皆须详察虚实,不可轻用芒硝、大黄”之训,结合临床实践,详审病机,目拟六法,用之颇能得心应手,特予介绍管窥之见,以正同道。五滋养阴浪行舟法此法适用于阴虚津枯便秘症。老人热病,耗伤阴液,或高年之八,下元虚惫,阴津枯涸,肠道失儒,阳灼成块.腑气通降不利,古称之谓;“无水舟停”。正如《王氏医存》所云:“老人真阴不足,津液既亏,故多燥症。”症见形体消瘦,大便干燥如栗,口干唇燥,五心烦热,舌千红,脉沉细数。治宜滋养阴液为主,润肠通便为辅,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7.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时令疾病。祖国医学称秋燥症为“燥邪”,认为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脏,而且多从口鼻而人,致病多从肺卫开始。由于感受燥邪的时间不同,故有温燥、凉燥之别。  相似文献   

8.
张白雪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8-1010
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上的络属决定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肺为水之上源,肺疏布津液以润肠;肺主一身之气,肺宣发肃降以调大肠腑气.肺气虚则大肠推动无力;肺津亏则大肠燥而秘结;肺热盛则火移大肠耗伤津液;肺气不畅则大肠壅塞.故便秘可从肺辨治,通腑泻下不忘治肺,可从补肺气、养肺阴、清肺热、宣肺郁、降肺气等方面着手治疗以达到理肺通腑之效.  相似文献   

9.
<正>复溜穴又名伏白,位于足内踝穴直上2寸,跟腱前缘,具有滋补肝肾、疏经通络作用。笔者用复溜穴为主治疗足跟痛,腓神经麻痹、顽固性遗尿等取得良好效果,现举例如下。1足跟痛患者,男,57岁。足跟痛2个月余。左足跟痛,行走困难,尤以负重时疼痛难忍,休息及遇温则痛减,腰膝酸软,  相似文献   

10.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及输穴,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其功效及主治病症可概括为:回阳救逆、益肾填精, 可治疗肾阴、肾阳虚弱, 导致的腰痛、手足逆冷、默默嗜卧等肢体经络疾病;行气止痛、化痰宽胸, 可治疗痛症及呕吐、呃逆属痰阻气滞的脾胃病;滋肾阴、益精血, 可治疗便秘消渴、嗌干、热病汗不出等气血津液疾病;利水消肿、宣肺利咽, 可治疗津液代谢异常的肺肾疾病;泄热解毒、活血调经可治疗热毒旺盛、血脉瘀滞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云:"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位于太溪穴上2寸。究其字义,复是重返与轮回之意;溜,本通流,水流貌。复溜即以肾经循行至太溪绕踝回转之后,复直流向上而得名。复溜为肾经之经穴,五行属金,为肾水之母穴,肾多虚证,"虚则补其母";故取本穴多行补法,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上选用此穴为主,结合辨证配穴治疗多种病症,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渴【原文】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其传经者,又有形证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背强是矣。太阳传阳明,则二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  相似文献   

13.
针刺合谷、复溜治疗汗症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合谷、复溜治疗汗症之管见张世卿河南中医学院针灸系89级(450003)主题词汗证/针灸疗法,合谷穴,复溜穴祖国医学认为,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谓之汗。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由于外感和内伤等原因皆可导致...  相似文献   

14.
麦门冬又称麦冬或寸冬,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其性微寒、味甘,具润肺养阴、益胃生津的功效,中医常用于热病伤阴、肺痿、肺痈、咯血、燥咳等症。如《本草正义》称“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迫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  相似文献   

15.
五心烦热是指病人自觉两手足心发热,心胸烦热。古今方书多责之于阴虚火旺。据临床实际,非仅如此,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五心烦热屡见不鲜。临证必须审因论治,辨证用药。兹按不同症脉,分为以下七型论治。分型辨治(一)肾阴不足,虚火内燔病机:房室太过,耗泄肾阴,或久病及肾,阴精亏损,虚火扰心,旁及四肢致五心烦热。证脉:胸中闷热,心烦不安,手足心灼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津,脉细数。治法:滋肾阴,清火邪。处方:生地白芍麦冬各6克熟地9~15克知母地骨皮各10克炙甘草1.5克。(此方即张景岳所制之“加减  相似文献   

16.
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称之为“秋燥”。祖国医学认为,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早秋时节,气温偏高,气候干燥,天气温和,故称为“温燥”;晚秋时节,温度下降,气候干燥,天气凉爽,故称为“凉燥”。人们又将秋燥称为“燥邪”,燥邪使人致病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津液减少,从而容易出现口唇干裂、鼻咽干燥,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皱裂等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叶氏《温热论》对舌诊的主要贡献:(一)诊舌紧紧围绕卫气营血而进行,故温病察舌首当分清卫气营血。(二)强调温病最易伤津耗液,故观舌之燥润重在辨明津液之存亡。(三)对舌形的变化辨析较详,故临证察舌形重在了解邪正虚实。此外,作者认为在察舌的方法上、叶氏将望、扪、擦、问结合运用也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把“燥”作为诸多疾病过程的“症状”。外感热邪,里热炽盛或余热未清,可直伤津液致燥;阴血虚损,瘀血内结,可耗精伤血致燥;阳虚失布,津失敷布亦可生燥。针对致燥之因,治疗标本兼顾,变化无穷。为后世“燥证”理论研究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外感燥咳,多见口干鼻燥,咽痒干咳或痰涩难咯等津气干燥见证。治疗不当,缠绵累月。该咳于四时均可发生,以燥气旺盛之深秋多见。盖深秋以后,阳敛阴生,寒凉凝涩,津液难以外布滋润,是燥病之因。然而外感燥咳,亦可因风火过胜而伤津化燥所致,所以有凉燥、温燥之分。由于凉燥亦可化热伤津,故凉燥、温燥均能损津,伤及肺阴,致虚火上冲,宣肃无权,气机不利,痰  相似文献   

20.
泻南补北法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泻南补北法,即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在五输穴中,根据子母补泻的原则,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做相应取穴,针对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之类的疾病,所选用的滋阴降火疗法.泻南补北法主穴为神门、少海、复溜、曲泉,该四穴即为真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火独亢之证而设,真对此症,治疗时须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取神门,少海泻心中邪热.其次取复溜、曲泉补肾中真阴,在针灸治疗各类精神病中,各证应做相应加减,但各病均为肾阴不足,心火独亢之证型.近4年来,笔者把泻南补北法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疗效满意,现就几类典型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