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比腰椎峡部裂滑脱三种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方法腰椎峡部裂滑脱76例,横突间植骨(A组)22例,椎体间髂骨植骨(B组)29例及融合器植入(C组)25例。比较三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优良率、融合率及滑脱率。结果A组优良率为86.4%,融合率为81.8%。B组优良率为93.1%,融合率为89.7%。C组优良率为92.0%,融合率为92.0%。B、C两组术后、随访时椎间高度及滑脱矫正度的维持均比A组好,随访时滑脱率B、C两组也比A组低(P<0.05)。结论椎体间髂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应用比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高,椎间高度及滑脱矫正度的维持亦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在TLIF手术中使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PEEKCage对术后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对38例腰椎滑脱行TLIF手术,根据不同的融合材料分为自体髂骨组(A组),同种异体骨融合器组(B组)和PEEK cage组(C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期的融合效果、椎间隙高度、JOA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和JOA评分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A组丢失明显。术后2年B组和C组JOA评分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义。结论在TLIF手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和PEEK cage具有相似的疗效,均优于自体髂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植骨方式及材料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26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获得2年随访的268例,根据植骨方式及材料分为4组,A1组:PLIF(椎间cage)A2组:PLIF(椎间自体骨)B1组:PCF(椎间cage)B2组:PCF(椎间自体骨)。比较手术时间、融合率,复位丢失率,椎间隙高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显示,四组均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各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植骨后6个月随访,环形植骨(椎间自体骨)组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个月随访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环形植骨融合组的复位丢失率小于椎问植骨融合组,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小。结论:各组方法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环形融合(椎间自体骨)短期内可取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长期观察复位丢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植骨方式及材料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26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切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获得2年随访的268例,根据植骨方式及材料分为4组,A1组:PLIF(椎间cage);A2组:PLIF(椎间自体骨);B1组:PCF(椎间cage);B2组:PCF(椎间自体骨)。比较手术时间、融合率,复位丢失率,椎间隙高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显示,四组均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各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植骨后6个月随访,环形植骨(椎间自体骨)组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个月随访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环形植骨融合组的复位丢失率小于椎问植骨融合组,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小。结论:各组方法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环形融合(椎间自体骨)短期内可取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长期观察复位丢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自体椎板、棘突骨颗粒为植骨材料行椎间融合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并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TLIF)患者184例,按椎间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61例,单纯自体骨组;B组64例,PEEK椎间融合器组;C组59例,异体骨垫组。平均随访18个月(12~60个月)。统计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融合率以及术后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的变化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年的融合效果高于C组(P0.05);B组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后路椎间融合中纯自体棘突、椎板骨移植能起到和PEEK融合器和异体骨融合器一样的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不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具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2-10-2013-10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终末随访时的断钉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增加(P0.05)。A组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B组15~22个月。术前及终末随访时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X线片及三维CT显示,两组终末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植骨融合时间较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终末随访时B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B组断钉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相近,但终末随访时Cage组的融合时间较短,复位丢失率、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的维持及断钉率的比较均优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2年5月间8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固定组(B组),均行后外侧植骨。对二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9例平均随访22个月(12~52月),二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改善优于B组(P<0.05);B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明显丢失,10.3%的患者植骨融合失败或滑脱复发,3.4%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或松动。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B组(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优于单纯椎弓根系统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及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腰椎滑脱患者,均予以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行植骨融合术,其中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36例(A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42例(B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40例(C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3种植骨融合术的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但C组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7.8%、83.3%和95.0%,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腰椎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椎间融合面积大、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pa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应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后,有无必要加用椎间自体植骨治疗腰椎滑脱. 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2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采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治疗15例(A组),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53~68岁.病变部位位于L4节段9例,L5节段6例;术前平均椎间隙高度为5.4±2.3 mm,平均滑脱率为36.8%±7.2%.采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加用椎间自体植骨治疗12例(B组),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53~65岁.病变部位位于L4节段8例, L5节段4例;术前平均椎间隙高度为5.7±2.5 mm,平均滑脱率为37.8%±6.2%.对两组患者进行失血量、住院日、疼痛度和缓解程度、融合率及并发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滑脱率及融合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4~38个月,A组随访时间24~36个月,B组随访时间24~38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性别,病变部位,术前椎间隙高度,平均滑脱率,失血量,住院日,融合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疼痛度及缓解程度、融合率,B组均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后随访平均椎间隙高度5.8±2.2 mm,平均滑脱率为25.6%±7.2%,B组为6.2±2.5 mm和24.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LIE手术应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加用椎间自体植骨,有助于恢复和保持腰骶椎生理曲度,防止后期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滑脱率的增加,可能利于手术后长期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13.
14.
韦力 《骨科》2012,3(4):191-193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的微创减压、复位与内固定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外科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情况分为三组:A组32例,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21例,行微创减压、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C组15例,行微创减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与加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 in)两种不同融合方法治疗下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同一标准选择的36例下腰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等有无差异。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椎间隙高度有差别,椎间植骨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多。结论自体骨与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B-Tw in)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良好融合材料。后路椎间单纯植骨融合(以下简称)治疗费用较低,无免疫排斥反应,但其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加用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B-Tw in融合)多;B-Tw in融合术后恢复较快,但治疗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退行性腰椎滑脱后路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后路手术治疗,比较后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及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内固定(A组21例)和椎体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B组16例)手术,对两组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和JOA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平均随访42个月.A组骨融合率为86%,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JOA评分优良率为90%,B组为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后路后外侧植骨内固定和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术均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椎间联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骨融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后路椎间融合(PLIF)应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A组)后有无必要加用椎间自体植骨(B组)治疗腰椎滑脱。方法回顾性研究27例资料,随访时间最少不短于24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失血量、住院日、疼痛度及缓解程度、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术后滑脱率及融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失血量、住院时间、疼痛度及缓解程度、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在术后椎间隙高度、滑脱率上均存在明显优势(P<0.05)。结论PLIF手术应用椎间植自体骨,Cage及椎弓根钉技术有助于恢复和保持腰骶椎生理曲度,防止后期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滑脱率的增加,可能有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18.
Fei Q  Wang YP  Xu HG  Qiu GX  Weng XS  Lin J  Tian Y  Yu B  Xu 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86-490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45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椎管减压 SOCON复位 横突间植骨术(A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椎间融合器(Cage)固定(B组)。A组24例,平均54岁,其中退变型17例,峡部型7例。B组21例,平均53岁,其中退变型16例,峡部型5例。两组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至Ⅱ度,术前均行脊髓造影或CTM检查,证实有侧隐窝狭窄和(或)中央椎管狭窄。结果随访时间1~6年,A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1.7%(22/24);完全复位率为91.7%(22/24)。B组临床疗效满意率90.5%(19/21);完全复位率为95.2%(20/21)。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优于B组,两组滑脱复位率及随访后最终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B组滑脱角及椎间盘指数恢复优于A组。结论彻底减压、后外侧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是首选手术方案,应强调Cage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17例,后路Cage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组(B组)2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JOA评分)、X线融合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融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未见硬膜囊、神经根及大血管损伤,无逆行性射精及阳痿的并发症;B组术后有5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7例出现神经根牵拉表现。结论两种手术都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前路手术较复杂、创伤较大,后路手术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