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3.
张栩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795-3796
目的评价溶栓药物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临床再通率为84.4%,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好转。结论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BI)评分较对照组高,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劳小平  罗世旺  张炜志  廖荣西  李雄新 《广西医学》2022,44(21):2493-2497+2503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36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将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预测因子,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368例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有104例(28.26%)预后不良。不同预后患者的高血压合并情况、糖尿病合并情况、溶栓时间(即发病至给予溶栓药物的时间)、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高血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CRP水平升高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26例给予瑞替普酶,24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4h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率、血气分析、3d后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二者的溶栓效果。结果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溶栓后有较好的疗效,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进行溶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同于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采用阿替普酶经微导管注入闭塞动脉栓子近端及栓子中,溶栓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改善侧支循环等治疗.结果:22例动脉溶栓患者,17例再通良好,再通率77.27%.其中有14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术后2天内死亡患者1例(4.5%),死因为基底动脉闭塞未能再通;3个月随访21例,未发生再梗死.结论: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可使闭塞的颅内及颅外动脉再通,恢复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联合组(吡拉西坦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各44例.比较2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静脉溶栓治疗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静脉溶栓治疗能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重建血运,从而降低病死率[1-2].瑞替普酶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变异体,属第3代溶栓药物.作者对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分析瑞替普酶治疗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尤瑞克林治疗,疗程均为30 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30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可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兔局灶性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脑梗死溶栓动物模型,并探讨溶栓药物对溶栓动物模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兔自体动脉血栓,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下栓塞兔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梗死。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作光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给予尿激酶后在DSA血管造影下观察到血管再通,证实该梗死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脑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结论 提示该梗死模型可作为溶栓动物模型。此模型的建立为临床筛选各种溶栓药物奠定了动物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南阳市中心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后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共有23 例,记为观察组;其余73 例未发生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记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心率失常- 房颤发生的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两样本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脑梗死患者预后改善提供依据。结果年龄≥70 岁、心律失常- 房颤家族史、大面积脑梗死、NIHSS 评分≥16 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功能III~IV 级、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LAD≥45 mm、LEVDD≥50 mm、颈动脉软斑块、适当锻炼等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大面积脑梗死(OR =3.987)、颈动脉软斑块(OR =3.246)、NIHSS 评分≥16分(OR =3.214)、合并高血压(OR =2.067)、年龄≥70 岁(OR =1.932),而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适当锻炼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保护性因素(b<0,0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预防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104例,所有病例予尿激酶100万单位静脉溶栓,随机分为溶栓组58例和溶栓+依达拉奉组46例;溶栓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维生素E、C等常规药物,溶栓+依达拉奉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mg,2次/天,连用7天,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的测定。结果溶栓组有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29%;溶栓+依达拉奉组有1例,发生率2.17%。与溶栓组比较,溶栓+依达拉奉组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丘脑梗死临床症状及其相关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卿卿 《医学综述》2013,19(11):1947-1950
临床上,丘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3.1%,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扩容、抗凝、脱水和溶栓药物治疗等,但其疗效及预后较差。目前,关于丘脑梗死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不同患者制订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因此,对丘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丘脑相应供血血管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其相关机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资料,16例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发病4h内溶栓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示脑梗死征象。15例溶栓后3d、1例溶栓后6d查CT示脑内出血,其中3例血肿量〉30ml。结果16例均经常规治疗,其中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30d生存状态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哥拉斯哥昏迷评分(COS)9—11分11例,12—15分5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梗死后3d内,血压过高或过低、出血倾向、溶栓药物应用不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发病过程并及时的影像学确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溶栓治疗中监测凝血功能、出血后积极的止血、降颅内压药物的应用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距溶栓6h内12例,6~12h8例,超过12h6例,应用大剂量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6hx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例,结果: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为75%,发病6~12h再通率为50%,超过12h再通率为33.3%,急性脑梗塞发病距溶栓6h内基本痊愈率达70%。结论:在剂量国产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而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分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有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②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143例,随机分为非溶栓治疗组70例;溶栓治疗组63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TIA)31例;病例对照组30例。在不同时间测定FMPV、Fg、FMPV/ODmax血小板粘附率。③结果 FMPV在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急性脑梗死非溶栓组显高于TIA组(P<0.01),Fg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TIA及病例对照组(P<0.01)。持续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1周左右FMPV、FMPV/ODmax及血小板粘附率。④结论 Fg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之一,持续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分子活性,并及时应用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以防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早期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早期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 4 0例均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或言语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实施系统化护理。结果 :静脉溶栓后 ,患者肌力有了明显提高 ,言语障碍在溶栓后也明显改善 ,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 32例 ,无效 3例。合并皮下出血 3例 ,消化道出血2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 ,效果理想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并配合早期康复训练 ,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所致的功能障碍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