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进而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连续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他汀组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预后相关,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 (CRP)的异常 ,并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探讨其对CRP的干预。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12 0例 ,其中 60例为冠脉正常者 ,60例为确诊冠心病者 ,分别测定血CRP浓度进行比较 ,再将冠心病者 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 3 0例 ,做为对照组 ,以抗血小板、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作为对照组。他汀类药物治疗组 3 0例作为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 (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声厂 ,商品名来适可 ) 40mg ,每晚一次 ,共 4周 ,将冠心病组与正常组的CRP水平进行比较 ,再对常规治疗及加入他汀类药物治疗后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CRP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冠心病患者应用他汀类治疗较常规治疗后CRP水平有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已知的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之外 ,还与局部或全身炎症有关。CRP做为炎症的一种敏感性介质 ,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故冠心病患者血CRP浓度显著升高。氟伐他汀做为HMA -CoA还原酶抑制剂除具有调脂作用外 ,还有抗炎作用 ,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CRP水平 ,故他汀类降脂药在改善冠心病预后 ,预防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生有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TC、HDL-C、LDL-C、TG。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S-CRP的平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S-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HDL-C浓度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RP是ACS的炎性标志物,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可作为评价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非侵入指标。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对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除了它们的降脂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炎特性,因此这类药物能够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种炎症的敏感标示物。研究人员在高脂血的冠心病患者中探究了这种可能性。研究人员对66名患有稳定型冠心病但无其他疾病的高脂血症患者(男/女比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5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13.2~36.4)21.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9~8.2)4.8mg/L],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可作为早期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出院第11个月脑梗死复发、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观察治疗后两组两年内脑梗死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共18例(复发率27.6%),治疗组复发共9例(复发率13.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斑块、血脂的形成调控作用良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至201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中hs 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 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血清hs CRP水平重型>中型>轻型,二者呈正相关(r=0.252,P<0.05)。结论:hs CR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的形成,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wk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13.187,8.608),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和恢复期组p〈0.01(t=5.142);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hs-CRP水平越高,均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H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HI患者组和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进行血清CRP测定;健康对照组系4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三组受试者血清CRP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非出血性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33±1.87)mg/L vs(1.68±0.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CRP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29.65±1.23)mg/L vs(21.02±1.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据此血清CRP可作为预测HI的发生指标,及时降低血清CRP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cy和Hs-CRP的差异;对治疗前Hcy和Hs-CR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Hcy和Hs-CRP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Hcy和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2周后测定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ACI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超敏C-反应蛋白量测定。结果3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