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平山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报道4例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颈椎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平山病MRI表现的发病机制。结果自然体位MRI上4例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萎缩变扁,1例萎缩的颈髓内可见异常信号。屈颈位MRI显示4例患者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膜外间隙增宽,可见迂曲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不同体位的颈椎MRI扫描能显示平山病患者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屈颈位的表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平山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2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临床特征为隐匿起病的单侧上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其中1例近期伴胸大肌萎缩。2例患者均行颈椎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I检查,颈椎X线平片,血生化检查,脑脊液及肌电图检查。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自然体位MRI见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屈颈位MRI显示见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可见月牙形略长T1长T2异常信号及其内的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平山病的自然位、屈颈位MRI所见的动态改变具有特征性,对诊断及了解平山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平山病的临床及颈磁共振成像影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患者的临床符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肢远端不对称性肌无力、萎缩.全部为青年男性.大多数在19岁前起病(占77.8%),多为右手首发(20例,74%).就诊时病程为2个月至72个月,平均(26.48±15.57)个月.(2)自然位,16例示曲线异常,14例下段颈髓萎缩,2例髓内有异常信号.(3)过屈位,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4)1例患者强化检查示过屈位,脊膜后月牙形异常信号影有强化.恢复自然位后,颈髓恢复原状,强化消失.结论: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男性多见.颈部MRI在过屈位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过屈位MRI可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平山病的肌电图及颈椎磁共振特点,为平山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平山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颈椎MRI资料.结果:16例患者被检肌肉236块,异常肌肉112块,主要分布在C7~T1神经支配区,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被检60条运动神经及58条感觉神经,部分患侧正中、尺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屈颈位MRI表现为下颈髓后方硬膜外间隙增宽,T2像可见新月形高信号影,相应脊髓受压前移变扁.结论:平山病的肌电图特点为C7~T1脊髓节段性前角细胞损害,结合屈颈位颈椎MRI,对平山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青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肌萎缩,4例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并伴寒冷麻痹。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中立位颈部MRI未发现髓内异常信号;过屈位颈部MRI示2例见下段颈髓变扁,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过屈颈位时出现下颈髓及其硬膜囊的异常表现是平山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当遇到青少年男性出现手及前臂不对称的肌无力和萎缩时,应进一步行过屈颈部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临床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男性青年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肌电图检查和影像学资料;MRI检查包括自然位及屈颈位平扫、T1WI增强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结果 13例患者主要表现单侧或双侧上肢远端进行性肌萎缩、肌无力.肌电图示受累肌肉均发生神经源性损害.自然位MRI表现:①13例颈椎序列曲度失常;颈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②脊髓受累平面主要位于下段颈髓;横轴位见下段颈髓萎缩变扁;7例受累脊髓节段内见缺血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的T2WI高信号.屈颈位MRI表现:①硬脊膜囊后壁前移并压迫相应节段颈髓;硬脊膜囊后间隙增宽;9例于增宽间隙内见弧形或小圆点状血管流空影.②3例增强扫描示背侧硬脊膜外间隙明显均匀强化.③3例DTI示病变颈髓区ADC值升高,FA值降低;2例病灶区神经纤维束变细稀疏,1例平扫示软化灶区的神经纤维束中断不连续.结论 平山病的临床及MRI表现均有一定特点,动态体位MRI更具特征性,D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病灶内神经纤维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MRI诊断急性颈髓外伤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对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作用,分析MPI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35例急性颈髓损伤患1wk内MRI扫描,采用矢状位及横轴位T1WI和T2WI成像。结果 MRI表现为形态学异常达100%,包括颈髓肿胀、扭曲和断裂;信号异常占100%,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水肿、挫伤,信号不均匀的出血,MRI可准确判断颈髓损伤的长度,横截面范围位于灰质、白质或全脊髓。此外MRI还可显示椎体移位,后纵韧带断裂,脊髓周围出血和脑脊液漏等。结论 MRI已成为评价颈髓损伤程度的首选方法,损伤定位与临床有准确的对应关系,根据MRI表现可预测患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平山病颈椎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平山病MRI及临床特征.方法:总结7例平山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低位颈髓在自然位和过屈位MRI上的动态变化,描述5例MRI增强扫描表现.结果:7例均为青少年男性,17岁前起病,就诊时病程3-36月.7例均表现为右上肢肌萎缩,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伤.在自然位上4例低位颈髓并1例上段胸髓轻度萎缩,阳性率57%,其中1例T2WI见髓内高信号;5例横轴位脊髓前角非对称性萎缩.在过屈位上7例低位颈髓前移、扁平,脊髓背侧硬脊膜外腔增宽,内见条状软组织信号,其中2例伴流空血管影.5例过屈位增强上显示硬脊膜外条状强化软组织影,恢复自然位后强化影消失.结论:平山病低位颈髓平扫和增强MRI动态变化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示平山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及颈椎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平山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5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表现,15例均行MRI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19.8岁。自然体位颈椎MRI表现为生理曲度伸直或反弓,椎间盘退变,下颈椎脊髓信号异常,椎弓根水平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与椎板分离;屈曲体位颈椎MRI平扫表现为下颈椎颈髓萎缩、变扁,后方硬膜囊向前移位,局部颈髓受压、变细,背侧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新月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条状强化,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可有异常血管流空信号。结论平山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屈曲体位颈椎MRI虽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但是自然体位颈椎MRI影像表现不可忽视,两者在平山病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9例脊髓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处脊髓形态、MRI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发生在颈髓4例,颈胸髓同时受累3例,单纯胸髓受累2例。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1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以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MRI有助于脊髓多发性硬化与其他脊髓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总结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其诊断水平。分析2005年至2008年本院诊治的2例平山病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平山病男性多见,常于青春期发病,单或双侧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肌电图以第4颈椎至第1胸椎支配区为中心呈神经源性异常。颈椎MRI示下颈髓轻度萎缩,屈颈位下颈髓程度不等受压扁平、前移,硬膜囊后间隙增宽,硬膜外新月形或条状高信号,部分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新月形信号影有强化。肌肉活检可呈轻度神经源性异常,部分病例正常。平山病少见,结合症状、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髓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I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伴活动不良,颈部疼痛、感觉异常,视神经损害,共济失调,尿便功能障碍。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灶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信号比值变化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MRI T2WI信号量化分类,同时探讨其与术前临床表现、预后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共计73例患者,均行前路、后路或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T MRI成像.于矢状面T2WI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计算机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 cm2,再于颈7胸1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 cm2,计算得出两者比值(0.05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0.3 cm2面积信号强度值).如T2 WI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 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比值数据经对数转换、系统聚类后分为3组.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间改善率、年龄、术前JOA评分经方差分析F值、P值分别为F=22.009、P<0.001,F=6.371、P=0.003,F=5.561、P=0.006.此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Babinski征及性别经卡方检验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15.719、P<0.001,χ2=1.898、P=0.387,Babinski征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信号比值对数、术后JOA评分及病程经秩和检验3项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及P值分别为χ2=62.616、P<0.001,χ2=25.946、P<0.001,χ2=13.952、P=0.001.结论 低信号比值组即无明显T2WI高信号和轻度存在T2WI高信号患者,往往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如果T2WI高信号逐步增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出现,则提示预后较前者欠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髓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起源、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髓髓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文献复习。结果:髓内神经鞘瘤好发于颈髓,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边界清楚,可伴有脊髓水肿和脊髓空洞,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髓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85例脊髓空洞症的磁共振成像。矢状面扫描可清晰显示空洞的范围和后颅凹的解剖细节,横断面扫描对空洞的形态、脊髓的粗细显示较佳。空洞好发于颈髓和颈胸交界(74%),平均前后径5.8mm,平均累及9.2个脊椎节段。空洞T_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_2加权成像72%为高信号,28%为低信号。分析了交通性、外伤后、肿瘤性、伴蛛网膜炎及特发性五组空洞症各自的特征。Ghiari畸形并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所独有。小脑扁桃体下陷的程度与空洞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平山病患者MRI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MRI的高发表现。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屈曲位和中立位MRI检查(共38例患者完成中立位横断面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屈曲位硬膜囊前移;79.2%(38/48)的患者屈曲位硬膜外血管曲张蔓延到胸椎;89.6%(43/48)可观察到屈曲位横断面脊髓楔形变;仅33.3%(16/48)可观察到硬膜外血管流空信号;除此之外,94.7%(36/38)表现为中立位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和椎板分离;83.3%(40/48)表现为中立位下颈椎脊髓萎缩;64.6%(31/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间盘退变;95.8%(46/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曲度异常。结论:屈曲位颈椎MRI在诊断平山病上具有高度准确性,中立位颈椎MRI对于平山病诊断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邹一砖  姚伟根  袁明远  于红 《河北医学》2001,7(12):1074-1076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脊髓空洞症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 11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MRI的形态与信号表现。用Frankel氏脊髓功能分级法评定脊髓损伤程度。结果 :11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累及颈髓 2例 ,颈胸髓交界处 3例 ,胸髓 2例 ,圆锥 2例 ,同时累及颈、胸髓和全脊髓各 1例。空洞始于脊髓损伤或受压明显处 ,空洞均位脊髓中央 ,长度 2~ 13个脊髓节段。MRIT1加权像空洞表现长管状或串珠状改变 ,其内呈或高于脑脊液样低信号 ;T2 加权像空洞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周边脊髓呈片状高信号。空洞段脊髓肿胀或萎缩。MR增强病变无异常强化。结论 :MRI能反映脊髓空洞形态和信号特征及形成的可能机制。创伤后脊髓空洞形成与脊髓持续受压有关。脊髓功能损伤程度与空洞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