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后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中药抗呆Ⅰ号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在大鼠大脑皮质Ast分离纯化培养的基础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来观察受损Ast在缺血4h,再灌注3,18,24,36,48,72h后分泌BDNF,GDNF,HSP70和IL-6的动态变化及抗呆Ⅰ号的作用。结果:①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Ast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分泌BDNF,GDNF,HSP70和ID6的能力增强。②抗呆Ⅰ号可使受损Ast的分泌功能更加增强。结论:①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受损的Ast发生反应性胶质化,表现为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及应激反应蛋白的能力增强。②抗呆Ⅰ号通过增强Ast的分泌功能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后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中药抗呆Ⅰ号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在大鼠大脑皮质Ast分离纯化培养的基础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来观察受损Ast在缺血4h,再灌注3,18,24,36,48,72h后分泌BDNF,GDNF,HSP70和IL-6的动态变化及抗呆Ⅰ号的作用。结果:①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Ast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分泌BDNF,GDNF,HSP70和IL-6的能力增强。②抗呆Ⅰ号可使受损Ast的分泌功能更加增强。结论:①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受损的Ast发生反应性胶质化,表现为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及应激反应蛋白的能力增强。②抗呆Ⅰ号通过增强Ast的分泌功能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以天麻和钩藤为主的中药制剂——抗呆Ⅰ号对其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分别进行下列实验: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传代后培养5d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缺血用药组(应用抗呆Ⅰ号),在体外模拟脑缺血4h和再灌注3h,18h,24h,36h,48h和72h后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②用再灌注18h后收集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及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再对其培养的神经元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①体外培养大鼠的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再灌注72h外,其余各时相点缺血用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②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和联合应用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大多显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均在再灌注18h时达到高峰,其作用强度为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应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抗呆Ⅰ号可增强受损神经组织的分泌功能,促进其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活性、存活率和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中药抗呆Ⅰ号的影响。方法:先对分离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采用MTT法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和存活率进行测定以及用Bradform法对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活性、存活率、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分细胞损伤期、功能代偿期、功能低下期和功能恢复期。抗呆Ⅰ号可使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比较(t=2.074,P<0.05)。存活率显著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P<0.05,t>2.219),使其条件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迅速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t>5.087,P<0.001)。结论:抗呆Ⅰ号可能通过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免受损伤或使其分泌功能增强,从而间接地发挥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以天麻和钩藤为主的中药制剂——抗呆Ⅰ号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科学实验中心完成。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分别进行下列实验: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传代后培养5d的星形胶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缺血用药组(应用抗呆Ⅰ号),在体外模拟脑缺血4h和再灌注3h,18h,24h,36h,48h和72h后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②用再灌注18h后收集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及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再对其培养的神经元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体外培养大鼠的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再灌注72h外,其余各时相点缺血用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②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组和联合应用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相点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大多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0.01),均在再灌注18h时达到高峰,其作用强度为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应用>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强,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抗呆Ⅰ号可增强受损神经组织的分泌功能,促进其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活性、存活率和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中药抗呆Ⅰ号的影响。方法:先对分离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采用MTT法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和存活率进行测定以及用Bradform法对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活性、存活率、无血清条件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分细胞损伤期、功能代偿期、功能低下期和功能恢复期。抗呆Ⅰ号可使受损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比较(t=2.074,P&;lt;0.05)。存活率显著提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P&;lt;0.05,t&;gt;2.219),使其条件培养液中的蛋白含量迅速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数时间点,t&;gt;5.087,P&;lt;0.001)。结论:抗呆Ⅰ号可能通过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免受损伤或使其分泌功能增强,从而间接地发挥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性抑郁症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9例治疗前的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以及3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BDNF和GDNF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复发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BDNF和GDN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HAMD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下,这种变化是否为抑郁发作的生物学指标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特点。方法:取SD胎鼠NSCs悬浮培养,光镜观察细胞形态,使用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半乳糖神经鞘氨醇酶(GalC)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培养第3代后使用ELISA法测量其GDNF及NGF分泌量,连续测量6代。结果:光镜下第3代细胞仍保持较多NSCs特征,至第6代,大部分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少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或少突胶质细胞。第3代细胞GDNF的分泌量较低,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分泌量逐渐增高;而第3代细胞NGF的分泌量较高,但其分泌有一个高峰期(第6代),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NSCs干细胞阶段分泌GDNF的能力较低,而分泌NGF的能力较高;进入分化阶段后,分泌GDNF的能力提高,而分泌NGF的能力有所减弱。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应注意时程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癫痫形成和发展与神经损害密切相关。癫痫发作的启动因子是神经损伤,而癫痫发作又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导致恶性循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1ialCeHline-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具有促进受损神经元存活、调节突触可塑性、刺激轴突生长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虽然癫痫损伤本身可启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保护机制而促进内源性GD-NF的释放,但是GDNF的释放可能存在持续时间短及分泌量不足的情况,因此,提高内源性GDNF的表达和分泌,都将成为治疗各种癫痫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肉苁蓉总苷对体外培养大鼠嗅鞘细胞及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测定法和流式细胞计测定法检测肉苁蓉总苷对嗅鞘细胞(OECs)增值的影响;用ELISA法测定OECs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含量。结果:MTT测定结果显示10μg/ml和100μg/ml浓度肉苁蓉总苷能明显促进OECs增殖;流式细胞计测定结果表明肉苁蓉总苷能促进嗅鞘细胞G1周期的增殖,并能减少嗅鞘细胞凋亡数量;ELISA测定结果表明100μg/ml浓度肉苁蓉总苷能对OECs分泌GDNF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肉苁蓉总苷能促进OECs增殖,并能有效促进其GDNF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EA)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电针患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30min,1次/d,至动物处死。蛋白免疫印记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左侧皮质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均增高P<0.05)。 结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BDNF短暂应激性表达增高,这可能是电针能够增强缺血性脑卒中BDNF的脑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自由基、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射 6 羟基多巴胺的方法建立大鼠PD模型 ,采用TUNEL法 ,免疫组化技术 ,生化方法 ,观察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量 ,纹状体多巴胺含量 ,脑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表达及自由基和抗自由基酶的变化。结果 :PD大鼠黑质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 ,自由基反应增强 ,抗自由基酶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GDNF减少 ,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自由基反应增强 ,营养因子缺乏及细胞凋亡参与了PD的发病 ,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6—羟基多巴胺诱发大鼠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由基,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变化。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的方法建立大鼠PD模型,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技术,生化方法。观察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量,方状体多巴胺含量,脑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及自由基和在酶的变化。结果:PD大鼠黑质存在明显的细胞凋亡,自由基反应增强,抗自由基酶和胶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GDNF减少,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由基反应增强,营养因子缺乏及细胞凋亡参与了PD的发病,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 3,Caspase-3)的表达均缺乏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5只、单纯细胞移植组25只、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25只.另取清洁级新生SD大鼠数只,用于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按改良性线栓法制备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3 d,单纯细胞移植组从右侧侧脑室每只注入20 μL神经干细胞悬液,含(4.0-5.0)×10~5个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每只注入等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缺血再灌注组每只注入20μ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再灌注1周麻醉处死动物,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2,3,5,7周麻醉处死动物,5只/时间点.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aspase-3在海马和额顶皮质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aspase-3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部分突起.在海马: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在额顶皮质: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亦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降低Caspase-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抑制缺血性脑损伤的进行性恶化,其移植效果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Lin等在1993年首先发现,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对多巴神经元有明显的营养与促存活作用。神经损伤后其靶器官及损伤区域GDNF表达增加,提示损伤神经元对GDNF的需求增加。大量研究工作表明:损伤的中枢神经元具有可塑性,也能再生且在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再生速度及质量均有显著增强。G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NTFs)之一,对神经元细胞的支持及存活作用已成为中枢神经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缺血0,3,6,24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于栓塞同时大鼠脑室内分别给予GDNF和生理盐水。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GDNF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神经元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特别是海马区神经元在GDNF组无明显损伤;GDNF组Cas-pase-3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抑制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探讨脑脉康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脑脉康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脑缺血3 h及再灌注7、24、96和168 h的BDNF、bFGF蛋白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凋亡细胞分布与时相关系以及脑脉康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缺血3 h、再灌注7 h半暗区皮质及新纹状体区BDNF、bFGF表达即明显升高,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缺血侧海马CA1~CA3区及丘脑则于再灌注96 h达到高峰.缺血侧半暗区神经元凋亡于24~96 h达到高峰;海马CA1~CA3区及丘脑、纹状体区于再灌注168 h仍有相当数量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于再灌注24~168 h BDNF、bFGF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的表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状态的恢复,对脑缺血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脑脉康可能通过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表达,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近年来才被发现而且在实验研究中被证明有确定生物学活性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已经成为众多学的研究热点。结构特点显示GDNF为TGF-β家族中的一个新的亚家族,但其在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维持和损伤修复方面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不能比拟的强效作用。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相对特异性营养作用已为众多学所认可,且在美国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有关GDNF的许多研究正在进行,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可以预见GDNF将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达,DAPI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GDN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BMSCs存活率增高,神经微丝阳性细胞率上升,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结论:GDNF基因修饰有助于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王新家  余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0-2390,2403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脑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和TrkB反应物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脊髓神经元,灰白质中胶质细胞染色明显;脊髓受到压迫后,压迫节段脊髓组织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BDNF和TrkB增强。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多,这可能对损伤脊髓神经元 的存活和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