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陈祺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4):549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研究发现, 微小RNA(microRNA, miRNA)在OSCC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种类miRNA调控机制不同, 其中大部分可以为OSCC提供有价值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及侵袭转移机制参考。本文就miRNA在OSCC中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病人10例,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10例,共计20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化疗前后K i-67和细胞凋亡的表达情况,计算出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结果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口腔癌中K i-67蛋白表达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其凋亡细胞、凋亡指数较诱导化疗前明显增加.结论术前诱导化疗对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5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P15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例口腔粘膜上皮单纯增生、25例异常增生、52例鳞癌中P15的表达。结果 上皮单纯增生组、异常增生组和鳞癌组P1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6%、57.7%,其中上皮单纯增生组与鳞癌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鳞癌组中P15的阳性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无淋巴结转移组P15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P15阳性细胞计数随组织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结论 P15基因不仅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参与其转移过程的调节,检测P15蛋白可能对口腔鳞癌的预后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6.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发生在口腔黏膜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10位,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0%[1],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无明显改善,术后转移和复发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早期诊断方法匮乏,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2]。拉曼光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口腔是全身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口腔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以细菌为主~([1])。微生物感染不仅会引起感染性疾病,且可能与癌症有关~([2]),如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与宫颈癌等,提示微生物与肿瘤可能也存在病因学关系。故研究者对微生物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生物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从微生物组中识别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以及肿瘤治疗对微生物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I型单纯疱疹病毒UL30基因片段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与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UL30基因片段杂交的寡苷酸探针,对4例未转移浸润癌,4例转移浸润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进行了杂交研究,结果发现:(1)有4例未转移浸润癌,3例转移浸润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组织交分别阳性,但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UL30基因片段主要位于肿瘤上皮细胞胞浆;(3)UL30基因片段在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持续存在肿瘤上皮细胞中;(4)存在HSV-I基因片段的组织均无HSV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14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OSCC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OSCC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p53在人和小鼠正常口腔黏膜、口腔异常增生组织、ISI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和小鼠各8例口腔正常黏膜,各8例Vl腔异常增生组织,各8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情况。结果人口腔正常黏膜p53表达率为0.0%(0/8),口腔异常增生组织p53表达率37.5%(3/8)、口腔鳞癌p53表达率62.5%(5/8);小鼠正常口腔黏膜p53表达率为0(0/6),口腔异常增生组织p53表达率为50.0%(4/8),口腔鳞癌p53表达率为75.O%(6/8)。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在人和小鼠保持一致性,均随病理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小鼠口腔鳞癌模型与人类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Liu Jie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00,14(1)
Thefirsttumorsuppressorgenemolecularlyisolatedistheretinoblastoma(Rb).ThedeletionofRbplaysanessentialroleinRetinoblastoma[1].TheosteosarcomaisalsoassociatedwiththedoublelossoftheRbgene[2].AbnormalitiesinthestructureandexpressionoftheRbgenehadbeenidentifiedinsmallcellcanceroflung[3]andbreastcancers[4].ThesefindingssuggestthattheRbgeneisapleiotropicsuppressorgene.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isthecommonmalignanttumor,whichaccountsfor80%ofthetotalofmalignanttumorsinoralmaxillofacialregion.Theprog… 相似文献
12.
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中c-Myc及hTERT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Myc和hTERT蛋白在口腔白斑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二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口腔白斑48例、鳞状细胞癌4l例和lO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c-Mye和hTERT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正常口腔粘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c-My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21.43%(3/14)、52.94%(18134)、75.61%(311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口腔粘膜组、单纯增生性白斑组、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OSCC组hTER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7.14%(1/14)、32.36%(11/34)、58.54%(2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yc蛋白、hTERT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检测OLK恶变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P53抑癌基因和多种肿瘤的形成有关。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P53的改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P53在上皮异常增生特别是中度、重度上皮增生及原位癌有着较高的表达;P53阳性与肿瘤的深度浸润有关(P<0.05);P53阳性中淋巴转移率为54%,P53阴性中淋巴转移率为28%,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肿瘤形成的早期P53的不稳定表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分化差的肿瘤,P53有着较强的阳性表达且淋巴转移率较高。作者认为P53阳性可作为临床肿瘤行为恶性、预后较差的十分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8-烯丙基山竹醇在口腔鳞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以不同浓度的山竹醇和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细胞,采用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CAL2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地鼠颊囊异常增生模型,阴性对照为不做处理,阳性对照为左侧颊囊涂DMBA 3 周,实验组为涂DMBA 3 周后分别涂0.5、1.0 mmol/L 山竹醇或8-烯丙基山竹醇 2 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左侧颊囊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山竹醇和8-烯丙基山竹醇均可抑制CAL27细胞增殖,且呈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药物作用72 h,8-烯丙基山竹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13±2.55)μmol/L,明显低于山竹醇的(32.20±3.24)μmol/L(t=8.008,P=0.001);两种药物同种浓度作用效果相比,8-烯丙基山竹醇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山竹醇,以10(24 h:t=8.012,P=0.001;48 h:t=5.939,P=0.001;72 h:t=12.551,P=0.001)和20 μmol/L(24 h:t=8.887,P=0.001;48 h:t=9.324,P=0.002;72 h:t=5.361,P=0.002)浓度时差异最为显著。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山竹醇和8-烯丙基山竹醇用药组20 μmol/L浓度时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4.1±0.4)%和(23.6±0.6)%,明显低于10 μmol/L浓度时(55.6±2.8)%(t=6.894,P=0.019)和(31.0±0.6)%(t=15.556,P=0.001);10(t=14.682,P=0.003)和20 μmol/L(t=51.514,P=0.001)浓度时8-烯丙基山竹醇对CAL27 细胞菌落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山竹醇。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用药12 h时,10和20 μmol/L山竹醇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6.00±4.55)%(t=3.139,P=0.026)和(3.00±3.16)%(t=6.608,P=0.001),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30.33±7.64)%;10和20 μmol/L 8-烯丙基山竹醇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16.25±3.86)%(t=3.245,P=0.023)和(6.00±2.65)%(t=5.214,P=0.006),也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30.33±7.64)%。用药24 h时,10和20 μmol/L山竹醇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23.75±4.57)%(t=4.718,P=0.005)和(5.75±1.50)%(t=10.432,P=0.001),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45.33±7.64)%;10和20 μmol/L 8-烯丙基山竹醇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分别为(23.50±2.38)%(t=5.529,P=0.003)和(11.67±2.31)%(t=7.308,P=0.002),也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45.33±7.64)%。20 μmol/L浓度作用24 h时,山竹醇组的细胞相对迁移率明显低于8-烯丙基山竹醇(t=4.151,P=0.009)。凋亡实验结果显示,10 μmol/L时,山竹醇组的早期凋亡率为(5.00±0.10)%,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57±0.21)%(F=70.950,P=0.001)。20 μmol/L时,山竹醇组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90±0.78)%(t=39.384,P=0.001)和(9.73±1.67)%(t=10.101,P=0.001),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8-烯丙基山竹醇组的早期凋亡率为(4.63±1.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4.511,P=0.041)。同种浓度作用效果相比较,8-烯丙基山竹醇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山竹醇(10 μmol/L:t=5.982,P=0.004;20 μmol/L:t=8.578,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0.5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2.546,P=0.031)、0.5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3.485,P=0.008)、1.0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4.556,P=0.001)和1.0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5.393,P=0.001)地鼠的口腔黏膜上皮单纯增生面积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5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2.130,P=0.046)、1.0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3.434,P=0.010)和1.0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4.518,P=0.004)地鼠的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面积也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1.0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2.793,P=0.023)和1.0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4.997,P=0.001)均明显低于0.5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t=7.563,P=0.001)、0.5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2.862,P=0.029)、0.5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4.693,P=0.002)、1.0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5.071,P=0.002)和1.0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5.133,P=0.001)地鼠的BrdU增殖指数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0.5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3.724,P=0.007)、1.0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t=7.000,P=0.001)和1.0 mmol/L 8-烯丙基山竹醇处理组(t=4.413,P=0.003)均明显低于0.5 mmol/L 山竹醇处理组。结论 8-烯丙基山竹醇可抑制人口腔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对DMBA诱导的地鼠口腔颊囊异常增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与山竹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VEGF MV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微血管密度 (MV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 (OSCC)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CD3 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技术标记VEGF、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在 76例OSCC中Ⅰ、Ⅱ、Ⅲ、Ⅳ期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 ,Ⅳ期VEGF阳性表达级别与Ⅰ、Ⅱ、Ⅲ期病例中VEGF阳性级别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病例中的VEGF表达无显著差异。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MVD表达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的MVD表达与Ⅰ、Ⅱ期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病例中的MVD表达有显著差异。MVD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口腔鳞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改变是导致口腔鳞癌病灶内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73、Ki-67在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以正常口腔黏膜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口腔扁平苔藓组织、6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73、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美国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累计光密度值(IOD)的测量。结果p73、Ki-67的阳性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到口腔扁平苔藓再到口腔鳞状细胞癌这一过程中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各组间IO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p73、Ki-67表达的IOD值强度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p73、Ki-67在口腔扁平苔藓、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73、Ki-6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这两个指标可作为诊断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阐明GRP7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组织中GRP78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检测正常口腔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RP78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GRP78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26/26),在正常口腔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分化和中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比较,低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GRP78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口腔组织比较,GRP78 mRNA表达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P<0.05).MMP-2和MMP-9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26/26).结论 GRP78和MM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GRP78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口腔鳞癌组织中染色体3p14.2区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组织中3p14.2区D3S1300位点丢失情况,为新的抑癌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D3S1300位点微卫星多态为遗传标记,检测口腔鳞癌组织中该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sofheterozygosity,LOH)状况。结果:22例口腔鳞癌17例提供信息,7例出现杂合性丢失,LOH率为41%(7/17),有2例出现微卫星的不稳定性。结论:3p14.2区D3S1300位点杂合性丢失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口腔鳞癌的抑癌基因,该区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一个新机理 相似文献
19.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诱导舌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对人舌癌细胞Tca83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舌癌Tca83细胞,不同浓度的有机硒化合物Eb作用2 4h后,通过MTT (四唑氮盐)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强而增加。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各浓度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并且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蛋白基因(hTRT)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4例标本,其中正常口腔粘膜6例、上皮非典型增生15例、口腔粘膜鳞癌33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TRT的mRNA表达较弱,阳性信号仅局限于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间,阳性率16.67%(1/6);上皮非典型增生中hTRT的mRNA阳性表达见于多层上皮细胞,并随细胞异形性增高而表达增强,阳性率60%(9/15);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hTRT的mRNA有较强阳性表达,阳性率87.88%(29/33);OSCC组织中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在O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