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邻关节骨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4例邻关节骨囊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其中11例行CT扫描及MPR检查,8例行MR检查。结果:影像特征表现为邻近关节面的骨内圆形、不规则形病灶,单房或多房,边缘清晰,相邻关节无明显异常。病变于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低密度透亮区,伴有薄环形硬化边。X线平片、CT分别发现1个、3个病灶与关节腔相通。2个病灶内CT发现有气体影。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压脂序列呈高信号,边缘伴环形低信号带。结论:邻关节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CT、MR检查可提高对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SABC)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26例SABC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 26例SABC患者接受X线及CT检查,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骨质破坏,14例位于长骨,9例为偏心型,5例见骨皮质破坏。23例患者接受MR检查,19例见囊腔,11例见液-液平面,9例见囊间隔,7例瘤周见骨髓水肿。 结论 SABC 的MRI表现复杂多样,因原发病变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共性MRI特点。结合X线、CT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等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征象。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n=35)、CT(n=23)和MR(n=13)。结果X线平片显示30例(86%)病变骨皮质膨胀形成骨包壳,其中17例(57%)骨皮质完整,但其中有5例在CT上显示骨包壳不完整;2例(6%)病灶内出现钙化;7例(20%)出现病理骨折,其中57%为脊柱病变。CT显示21例(91%)病变由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囊腔构成,其中19例(90%)CT扫描出现液-液平面;4例(17%)病变内出现局部实性区域,其中1例为完全实性病变;3例病变侵犯了邻近关节和骨。MR检查发现12例(92%)出现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强化明显,T1WI显示不明显,T2WI为中高信号。结论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和MR在显示ABC特异征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与MRI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对48例病理证实的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CT与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CT检查19例,MRI检查15例,另有1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在48例中,36例发生于长骨,其余跟骨5例、髌骨4例以及耻骨、髂骨及距骨各1例.在CT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表现为偏心溶骨性透亮区,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分隔或骨嵴,原发灶特点与相同原发病相仿.在MRI上病变边缘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完整或不完整环,病灶内亦可见同样低信号的间隔,囊腔内的液体在T1WI呈不均匀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其囊壁及囊内间隔一般强化较明显,而囊性部分则未见明显强化,原发灶特点亦与相同原发病相仿.结论: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与MRI对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ABC术前诊断正确率,同时评估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5岁,中位年龄30岁,病程1周-2年,其中有外伤病史3例。15例均有平片检查,7例同时有平片和CT检查,4例同时有平片、CT及MR检查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股骨4例,脊椎3例,骨盆、胫骨及肱骨各2例,肩胛骨和跟骨各1例。其中2例合并巨细胞瘤,1例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MRI 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囊状或片状高信号,3例CT和MRI显示出病灶内液-液平面。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伤病史,吹气球样改变,液-液平面是其比较特异性征象,平片、CT及MRI检查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肢体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8例手术证实为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儿资料,总结超声图像特征,并对照X线、CT及病理结果研究.结果 小儿肢体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超声表现可分为2型,其中一型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膨胀、变薄,髓腔内呈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区,无明显包膜,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另一型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膨胀、变薄,髓腔内呈现不规则的多房多隔状囊实性病灶,无明显包膜,部分病例囊腔内形成"液-液"平面.彩超显示少数病灶内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对小儿肢体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MR成像中液-液平面征象对鉴别原发骨病变良恶性的意义。方法:6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骨病变中12例行CT检查,51例行CT与MR检查,3例行MR检查,均可见液-液平面,据液-液平面所占病灶整体比例,将其分为<1/3、1/3~<2/3、2/3~<100%和100%4组,由双盲法分析其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良性骨病变58例,恶性骨病变8例。液-液平面比例<1/3时,恶性骨病变相对多见(3/8,37.5%),均为骨肉瘤。随着液-液平面比例的增加,良性病变多见,在液-液平面比例≥2/3时,良性病变所占比例为93.6%,多为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当液-液平面比例达100%时,均为良性骨病变。结论:液-液平面所占病变比例增加,良性骨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摄平片,6例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DSA检查。结果:21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6例,脊柱2例,骨盆2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8例中有3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CT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与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00%),15例位于长骨(83.3%),12例为偏心型(66.7%)。其中11例见骨皮质破坏(66.1%),2例见骨膜反应(11.1%),12例边缘见分叶(66.7%),14例见囊腔(77.8%),10例见囊间隔(55.6%),11例见低信号边界(61.1%),6例见液-液平面(33.3%),5例见软组织肿块(27.8%)。结论:①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较一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共性特点。如囊腔及低信号边界等。②MRI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尤其是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较X线及CT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③综合X线、CT及MRI进行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动脉瘤样骨囊肿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中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总结其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断层融合显像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共24例,原发19例,继发5例,大多为青少年,病变主要分布于四肢长骨,也见于肋骨及骨盆骨,病变部位主要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伴相应部位骨代谢增高。  结论  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较好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及骨代谢情况,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肋骨病变的X线及CT表现。包括转移瘤11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8例,骨软骨瘤6例,内生软骨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核1例。结果肋骨的常见肿瘤、肿瘤样病变及感染在X线及CT上各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和影像表现。结论X线及CT能对肋骨常见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6.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