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阿托伐他汀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胺碘酮联合缬沙坦组(治疗1组)34例、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组)32例和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组)34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治疗1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治疗2组采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3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12、18、24个月后左心房内径(LA)、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治疗6、12、18、24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等情况。结果治疗1、2、3组患者治疗12、18、24个月后L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3组患者治疗6、12、18、24个月后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2、3组患者治疗12、18、24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减轻心肌重构,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大补元煎加味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20例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药物,研究组则采用缬沙坦联合大补元煎加味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和临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在临床治疗3个月与6个月之后,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12个月之后,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降至78.3%,而对照组为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12个月后研究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采用缬沙坦联合大补元煎加味进行治疗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了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从而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史晓静  陶贵周 《临床荟萃》2010,25(7):560-56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100例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1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和2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内径(LAD)及心房利尿钠肤(ANP)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实性心律维持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a、ANP水平及LAD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20mg组:hsCRP(4.10±1.85)mg/L vs (6.42±1.71)mg/L,IL-6(11.71±1.69)ng/L vs (14.61±2.47)ng/L,TNF-α(18.07±2.67)ng/L vs (22.32±3.51)ng/L,ANP(213.10±28.20)ng/L vs (352.10±58.71)ng/L,LAD(38.8±7.1)mm vs (50.2±8.7)mm(P<0.05),且20 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0 mg阿托伐他汀组较10 mg阿托伐他汀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ANP水平及LAD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予胺碘酮治疗,而治疗组加用卡托普利,疗程均为1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第4个月、8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90%、85%,高于对照组的88%、6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对照组为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个月及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8±1.8)mm、(37.1±2.0)mm、(37.3±2.1)mm,对照组相应为(36.1±1.4)mm、(37.6±2.1)mm、(38.3±2.2)mm,两组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666-6667
目的探讨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组(A组)、胺碘酮+美托洛尔组(B组),每组39例,随访1a。比较2组治疗后血压、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在维持窦律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左房扩大方面,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房颤的复发,抑制左房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部分患者加用利尿剂.4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胺碘酮(可达龙,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以后200 mg/d;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阿乐,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d;40例(曲美他嗪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万爽力,法国施维雅药厂)20 mg/次,每日3次治疗;40例(曲美他嗪联舍阿托伐他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用法用量同上.4组患者均于心房颤动复律后24h内开始服药,服药时间均为1年.观察4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RP的变化.结果 ①1年后除阿托伐他汀组外其余3组各失访1例,对照组有效率38.4%(15/39),阿托伐他汀组62.5%(25/40),曲美他嗪组64.1%(25/39),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84.6%(33/39),后3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56、5.13、17.55,P均<0.0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X2=4.95,P<0.05)和曲美他嗪组(X2=4.30,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曲美他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② 4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P>0.05);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对照组为(40.96±1.81)mm,阿托伐他汀组为(38.65±1.90)mm,曲美他嗪组为(39.15±1.85)mm,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为(37.22±1.74)mm,组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P<0.0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显著小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和曲美他嗪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曲美他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前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05);治疗后对照组CRP为(8.85±1.45)mg/L,阿托伐他汀组为(5.96±1.26)mg/L,曲美他嗪组为(6.81±1.37)mg/L,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为(3.75±1.15)mg/L,组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P<0.05);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和曲美他嗪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曲美他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x2=4.56 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7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两组,观察组用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用胺碘酮治疗。主要观察两组在1年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1年后,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8.82%,P〈0.05),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时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明显优于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25),观察者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共治疗24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左房内径(LA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个月对照组LAD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 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而且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增大.  相似文献   

10.
吴建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90-1591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08例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缬沙坦+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进行为期18个月的持续观察。结果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质量指数等方面疗效显著。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2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Ⅰ组(胺碘酮)、Ⅰ组(胺碘酮+氯沙坦),观察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7 d房颤转复率Ⅰ组为84.48%,Ⅱ组为94.44%.随访1 a时窦性心律维持率Ⅰ组为70.24%,Ⅱ组为86.48%(P<0.05);左心房内径Ⅰ组为(38.25±1.52)mm,Ⅱ组为(35.12±1.46)mm(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2.
杨玲 《新医学》2012,43(4):243-247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282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组(A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厄贝沙坦组(B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阿托伐他汀组(C组),胺碘酮加硝苯地平加厄贝沙坦组加阿托伐他汀(D组),治疗随访1年,比较4组治疗前后CRP、IL-6、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CRP及IL-6水平,C、D组均显著低于A、B组(P<0.05),A、B两组间,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素、Ang Ⅱ水平及左心房内径B、D组均显著低于A、C组(P<0.05),A、C两组间,B、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C、D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C组(P<0.05).结论: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及厄贝沙坦均能减少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中CRP、IL-6的水平;厄贝沙坦能降低血中肾素、Ang Ⅱ水平,长期应用可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χ^2=4.56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CEI制剂苯那普利(洛汀新)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对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将有完整资料的共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胺碘酮组(1组,n=22)、胺碘酮+苯那普利组(Ⅱ组2,n=24),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9%.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3%。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且Ⅰ组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治疗前左心房内径34.28±1.54mm;治疗后为38.48±1.68mm),大于Ⅱ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为34.68±1.56mm;治疗后为35.28±1.42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苯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窦性心律的维持、抑制左心房的扩大方面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2例。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及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18个月,试验组的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18个月试验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且能抑制左心房内径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1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观察组同时服用美托洛尔,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后9、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73.2%、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33.9%(P均〈0.01);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40±2)mm较对照组的(43±2)mm明显缩小(P〈0.05)。观察组、对照组发生低血压分别为1例和0例,窦性心动过缓均2例、Q-T间期延长均3例;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理想,可以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抑制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效应。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笔者诊治的86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缬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菅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安阳县直医院心脑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单纯胺碘酮治疗和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0%和84.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4.0%和72.0%,治疗后12个月,分别为80.0%和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减轻左心房内径的扩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PAF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21例)和胺碘酮加贝那普利组(治疗组2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2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后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第2、4、6、8个月,对照组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12个月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PAF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贝那普利可以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61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80mg口服,1次/d。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随访24个月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及随访24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2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随访24个月,观察2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情况。结果氟伐他汀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24.59%)和心力衰竭发生率(6.55%)明显低于对照组(49.12%、19.29%)(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率(8.19%)、脑卒中发生率(6.55%)与对照组(12.28%、8.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血清C反应蛋白[(1.34±0.91)、(0.73±0.32)mg/L]和同型半胱氨酸[(11.79±2.79)、(11.41±3.12)μ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8±1.91)mg/L、(16.93±5.81)μmol/L]和对照组[(1.70±0.91)、(0.98±0.74)mg/L,(15.05±4.81)、(14.65±8.21)μmol/L](P0.05);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