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服用抗丝虫药或实行媒介控制措施后,必然出现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它的出现与微丝蚴(mf)在人群中的频数分布密切相关,是流行病学调查中低估mf感染率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其定义为毛细血管血计数<4mf/20μl或静脉血<30mf/ml。用临床学、昆虫学或免疫学方法确定低密度微丝蚴血症比常用的寄生虫学方法敏感。蚊媒可摄入mf并维持其发育。伊蚊、库蚊和曼蚊对mf显示限制性或比例性,按蚊显示促进性。现场研究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可预示伊蚊为媒介地区传播的反跳,某些地区可因消灭了疟疾而消灭按蚊传播的丝虫病。以库蚊为媒介的广大流行区,其媒介情况尚未明了,有待优先研究。  相似文献   

3.
1958年前,邹县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达22.2~30.6%。经全面防治阳性率显著下降。1974年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经过继续防治至1980年丝虫感染率已稳定在0.01%左右,少数微丝蚴血症者分布在部分自然村内,以村为单位丝虫感染率为0.05~0.2%,微丝蚴密度1~5条/120μl者占90%,最多者17条/120μl。为了解这些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在自然条件下对传播丝虫病的作用,1982~1985年选择尚有微丝蚴血症病人的大西苇村、东沙村、白庄一村、白庄二村的4个自然村为观察点,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人体丝虫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中查到微丝蚴,但是对于到过流行区而微丝蚴数极少的患者是相当困难的。许多作者认为增加检验的血量可以提高检出低度感染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 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l)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 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班氏丝虫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传播的意义,并在实验室以致倦库蚊叮咬不同密度的微丝蚴血症者,观察微丝蚴(mf)的摄入及随后发育至感染期幼虫的情况。从志愿者分别取静脉血1ml和指尖血60μl,以薄膜过滤法和计数室法计数mf的密度。所选不同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都接受过海群生(DEC)常规治疗。在夜间22时  相似文献   

8.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对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条/60μl)的传播作用,已有诸多研究[1,2]。证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在3-5年内陆续转阴。亦有学者报道,当微丝蚴率在1%以下,微丝蚴密度较高(36条/60μl)的情况下,仍可查出新的微丝蚴血症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0.
人体丝虫病微丝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自25例丝虫病患者的26条丝虫雌虫,其中19条含微丝蚴,4条寄生在血管内,1条穿过静脉壁,血管内有成熟的微丝蚴,后者大多凝固在血栓中。游离在淋巴液和血液内的微丝蚴,有的引起大量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形成血栓,并在实质性组织中形成肉芽肿。8条寄生在淋巴管的雌虫释出不成熟的微丝蚴和幼胚,进入血流后可成为微小栓子。当雌虫死亡时,子宫内成熟微丝蚴出现与成虫不同步性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观察结果,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指标后,不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没有发现新感染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逐年下降,至第四和第五年已不再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表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2.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4~1988年对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在达到基本消丝虫病的指标后,不采取防治措施,人群微丝蚴率和感染度在继续下降,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虽然密度较高,亦可陆续转阴,至1988年已查不到微丝蚴血症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在逐年  相似文献   

13.
在西萨摩亚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是指微丝蚴密度为1—20条/ml的丝虫病患者。在28个村7 430人的调查中,用核孔膜过滤法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81人,其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90人(23.6%)。随着村内微丝蚴阳性率的增高,低密度微丝蚴携带者占微丝蚴阳性总人数的比例减少。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20岁以下年龄组(平均占35.9%)比20岁以上的年龄组(平均占21.1%)明显地多,但在性别上无差异。以波利尼西亚伊蚊叮咬微丝蚴密度超过500条/ml的携带者,感染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1977年以来,我所自制三型SF微型过滤器,试用于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监测考核,并与所用的厚血片法、静脉血片法和浓集法进行比较观察,特此报告。一、血检对象及时间:以历次原阳性者(不论治疗阴转与否)及普查检出的低密度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5%以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否自然转阴,我们于1982至1985年,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浙江省临海市,对11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进行观察,其微丝蚴密度为1~10条/60μ1,平均5.3条。以后每年1次,连续4年晚上9点后定量采血120μl,制作2片厚血膜,经美蓝染色,每片检查2次,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20.
寄生于淋巴系统的丝虫,作为一个长期生存的种族,必须在其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维持一定水平的微丝蚴血症,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微丝蚴供蚊媒传播。据此人们产生了这样的论点,即微丝蚴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并诱导多种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大多数适宜的宿主-寄生虫组合中,处于循环中的微丝蚴可维持相当稳定的数量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一般认为,这是丝虫繁殖以增加微丝蚴数量和宿主反应以控制微丝蚴血症之间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