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困扰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基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占有很大比例,近几年已成为研究热点,本就其几种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以期进一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雌激素的结构和功能、雌激素受体与骨代谢、人工破坏雌激素受体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雌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男性病例分析、雌激素受体的同工型及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等 6个部分综述雌激素及其受体基因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旨在阐明骨质疏松症 ,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及分子机制 ,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起始密码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对北京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值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了110名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 Ⅰ和3′端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绝经后妇女腰椎2~4(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的BMD值. 结果被研究人群Fok Ⅰ、Apa Ⅰ、Bsm Ⅰ和Taq 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单独分析各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关系,仅显示Bsm Ⅰ基因型与BMD值有关联(P<0.05);协同分析Fok Ⅰ基因型和Apa Ⅰ、Bsm Ⅰ、Taq Ⅰ基因型与BMD值的关系,显示Fok Ⅰ-Apa Ⅰ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L2-4BMD值显著相关(P<0.001),而未见Fok Ⅰ-Bsm Ⅰ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值的关联,Fok Ⅰ-Taq Ⅰ基因型与股骨颈和大转子区部位BMD值有关联(P<0.05).此外,未发现VDR基因3′端多态性之间与各部位的BMD值有关联. 结论 VDR基因Fok Ⅰ多态性虽然与绝经后妇女BMD值无关联,但Fok Ⅰ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Apa Ⅰ和Taq Ⅰ)对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特点,并与其它地区人群进行比较.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2例广东汉族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检测.结果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频率分布为:B 37.1%,b 62.9%,基因型频率为:B/B 14.5%(n=9), B/b 45.2%(n=28), b/b 40.3%(n=25).结论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其它地区人群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特点 ,并与其它地区人群进行比较 .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 6 2例广东汉族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检测 .结果 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频率分布为 :B 37.1% ,b 6 2 .9% ,基因型频率为 :B/B 14 .5 % (n =9) ,B/b 4 5 .2 % (n =2 8) ,b/b 4 0 .3% (n =2 5 ) .结论 广东汉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其它地区人群的分布不同 .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维生系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起始密码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对北京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了110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 1和3'端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绝经后妇女腰椎2-4(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的BMD值。结果:被研究人群Fok I、Apa I、Bsm I和Taq I等位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单独分析各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关系,仅显示Bsm I基因型与BMD值有关联(P<0.05);协同分析Fok I基因型和Apa I、Bsm I、Taq I基因型与BMD值的关系,显示Fok I-Apa I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L2-4 BMD值显著相关(P<0.001),而未见Fok I-Bsm I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值的关联,Fok I-Taq I基因型与股骨颈和大转子区部位BMD值有关联(P<0.05)。此外,未发现VDR基因3'端多态性之间与各部位的BMD值有关联。结论:VDR基因Fok I多态性虽然与绝经后妇女BMD值无关联,但Fok I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Apa I和Taq I)对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对广西壮族妇女绝经后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的影响,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早期个性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612例广西壮族绝经妇女,用超声骨质密度仪进行检测其右侧足跟骨骨密度。早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5 ml,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用试剂盒法测定各基因型妇女样本对应的血清碱性磷酸酶。结果 :随着年龄增大,绝经早期雌激素受体-β各基因型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都是升高和骨密度都是降低,雌激素受体-β各基因型之间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别。而60岁后绝经晚期雌激素受体-βRsaI酶切的r等位基因与同一年龄组其他4个基因组比较,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而骨密度明显降低;65岁后绝经晚期雌激素受体-βAluI酶切的aa等位基因与同一年龄组其他4个基因组比较,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降低,而骨密度明显提高。结论 :雌激素受体-βRsaI酶切的r等位基因绝经妇女更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提前防治。而雌激素受体-βAlu I酶切的aa等位基因绝经妇女不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方面,应该根据雌激素受体不同基因型,采取个体化防治,这样更有针对性,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41年Albright首先提出绝经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5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因素。低雌激素状态或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可以预防雌激素低下引起的骨丢失,并对绝经后的多种改变有防治作用,例如绝经后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以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股骨头置换术弃去的股骨头为样本 ;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 偏振光及Ⅰ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 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从蛋白水平观察骨中Ⅰ型胶原的分布和量的变化 ;地高辛标记的Ⅰ型胶原和MMP 1cDNA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 ,从mRNA水平观察Ⅰ型胶原和MMP 1的分布和量的变化 ;从骨中提取Ⅰ型胶原测定肽链的羟基化水平 ,观察Ⅰ型胶原羟基化程度的改变。 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胶原含量降低 ,Ⅰ型胶原蛋白纤维变细、断裂 ,结构紊乱。而细胞内Ⅰ型胶原和MMP 1mRNA以及MMP 1蛋白水平均升高。Ⅰ型胶原蛋白赖氨酸羟基化程度升高而脯氨酸羟基化程度不变。 结论 Ⅰ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质和量上的改变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低落,骨偶联过程失调,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大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所导致的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进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疾病。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首要原因,本文旨在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雌激素水平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在骨质疏松易感基因不同表型中分布存在差异,但其基因组学机制尚未见报道。 目的:通过基因表达谱的差比性分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的信息学特征。 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受试者,分为肾阴虚证组4例,肾阳虚证组3例、非肾虚证组3例,并选择健康绝经后妇女3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基因表达谱,肾阴虚证组分别与其他3组比较,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Pathway分析。 结果与结论: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肾阳虚证组、非肾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97,354和54条;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9条:PROK2,ASB1,MUC12,GSTM5,CLCF1,GPR27,C3orf35和未知基因chr3:113822408-113822347,chr18:34851804-3485174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基因为GSTM5,MUC12,表达下调基因为GPR27,C3orf35,ASB1,CLCF1和PROK2。Pathway分析GSTM5参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CLCF1参与细胞因子与受体之间干扰通路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结果证实,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与GPR27,ASB1,PROK2,CLCF1和GSTM5基因的表达有关,并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后妇女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代谢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绝经期妇女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以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绝经期妇女血脂代谢的影响。选取 10 4例绝经后妇女及 92例绝经前妇女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 RFLP)来分析ApoE的基因型 ,并按常规酶法及免疫法测定血脂和载脂蛋白及脂蛋白 (a)。结果显示E3 3基因型及ε3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为最高 ,且在绝经后组中E3 2频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低 ,在绝经后组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 (a) (Lp(a) )均显著高于绝经前组 (P<0 0 5 ,P <0 0 1)且在绝经后组中ε4携带者TC ,LDL C ,ApoB明显高于ε3携带者 (P <0 0 5 )。表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绝经期妇女血脂的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油与广西壮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关联性.方法:615例广西长期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和616例广西长期非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定量超声骨质密度仪测量2组右侧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值(BUA),PCR-RFLP检测2组ER-α基因多态性.结果: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同一年龄组相比较,前者的不正常骨量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后者.ER-α基因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中存在差异,P等位基因患PMOP的风险是p等位基因的1.566倍.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携带XbaⅠ酶切位点的X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少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论:提示P等位基因可能是PMOP的遗传易感基因;食用山茶籽油对PMOP有防治作用,X等位基因可能是对山茶籽油起交互作用的敏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胶原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Ⅰ型胶原及其代谢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双侧卵巢切除制造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OVX大鼠 ) ;比色法测定骨中羟脯氨酸浓度 ,计算胶原含量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 ,从蛋白水平观察骨中Ⅰ型胶原的分布和变化 ;地高辛标记的Ⅰ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 1)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 ,从mRNA水平观察Ⅰ型胶原和MMP 1的分布和变化。 结果 OVX大鼠骨中无机盐和胶原含量均降低 ,Ⅰ型胶原蛋白纤维变细、断裂、结构紊乱。Ⅰ型胶原和MMP 1mRNA水平均升高。 结论 Ⅰ型胶原合成及代谢的改变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与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34例同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的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骨质疏松组降钙素受体基因型CC型为0.822,CT型为0.156,TT型为0.022,对照组CC型为0.824,CT型为0.147,TT型为0.029,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妇女骨质疏松症与降钙素受体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I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股骨头置换术弃去的股骨头为样本;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一偏振光及I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蛋白水平观察骨中I型胶原的分布和量的变化;地高辛标记的I型胶原和MMP-1cDNA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从mRNA水平观察I型胶原和MMP-1的分布和量的变化;从骨中提取I型胶原测定肽链的羟基化水平,观察I型胶原羟基化程度的改变。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胶原含量降低,I型胶原蛋白纤维变细、断裂,结构紊乱。而细胞内I型胶原和MMP—lmRNA以及MMP—1蛋白水平均升高。I型胶原蛋白赖氨酸羟基化程度升高而脯氨酸羟基化程度不变。结论 I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质和量上的改变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骨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存在地域和人群的差异。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基因。 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01例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4个部位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29,P > 0.05),基因多态性分布依次为HH 5%、hh 46%、Hh 49%,与福州、北京、广州、台湾地区骨钙素基因Hind Ⅲ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但是与日本人、白种人差异明显( < 0.05)。且HH基因型在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hh型(P < 0.05),但不同基因型在第2~4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与大转子骨密度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背景:遗传学研究显示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妇女骨密度可能存在关系,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骨保护素基因G1181C(rs2073618)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G1181C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观察性研究。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指标,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数差。 结果与结论:纳入9篇文献,测定椎骨骨密度8 799人,测定股骨颈骨密度9 365人。分析结果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的绝经妇女椎体骨密度比携带C等位基因者低,高加索人群亚组分析显示相同结果。此外,高加索人群的亚组分析显示,携带GG基因型的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低于携带GC和CC基因型者。说明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存在相关性,G等位基因是发生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多态性及山茶籽油与广西壮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关联性。方法:590例广西长期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和600例广西长期非食用山茶籽油壮族妇女,定量超声骨质密度仪检测2组右侧足跟骨测量宽带超声衰减值(βUA),PCR-RFLP检测2组ER-β基因多态性。结果:同一年龄组相比较,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妇女。ER--β基因RsaⅠ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r等位基因患PMOP的风险是R等位基因的1.442倍(OR=1.442,95%CI为1.215~1.711)。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携带AluⅠ酶切位点的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少于非食用山茶籽油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结论:提示ER-βRsaⅠ酶切位点的r等位基因可能是PMOP的遗传易感基因;食用山茶籽油对PMOP有防治作用,AluⅠ酶切位点的a等位基因是对山茶籽油起交互作用的敏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基因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地区人群中结果存在差异性。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甲状旁腺素基因(PTH)BstB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福州地区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多态性。 结果与结论:①甲状旁腺素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型 68.8%、Bb型24.1%、bb 型7.1%。等位基因频率为B 81%,b 19%,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②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BB、Bb、bb 3种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4个部位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 0.05)。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间无关联,尚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的遗传标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