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利度胺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押制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分为3组,每组13只.正常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高脂组给予2%的高胆固醇饮食;高脂加药组给予2%的高胆固醇饮食+20 mg/kg沙利度胺,2个月后宰杀动物,取整条主动脉行苏丹IV染色检测斑块面积,油红O染色和HE染色检测斑块的病变程度,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内脂质蓄积情况,不同时间点采血,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水平,ELISA方法 检测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结果 (1)高脂饮食喂养新西兰兔2个月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较正常饮食组明显升高.苏丹Ⅳ染色高脂组有36.7%±4.3%红染面积,而正常正常饮食组基本上见不到红染区.油红O染色高脂组血管内膜有大量被染成黄色的脂滴存在,而在正常饮食组几乎没有.HE染色高脂组可以看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而正常饮食组没有.这些指标都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制作成功.(2)与高脂组比较,高脂加药组病变面积明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沫细胞数量以及脂质含量都明显减少.沙利度胺能显著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3)与高脂组比较,高脂加药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沙利度胺不影响血液脂质水平.(4)与高脂组比较,高脂加药组肝脏脂质含量差别不大.沙利度胺不影响肝脏脂质代谢.(5)与高脂组比较,高脂加药组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沙利度胺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其机制与脂质代谢调节无关,而可能主要是与沙利度胺能下调肿瘤坏死因子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局部狭窄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实验模型,探讨剪切应力对血管内膜增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兔颈总动脉平直段套环形成狭窄度为40%的局部狭窄,饲以正常饮食4周;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血流流场和剪切应力分布及其特征;HE染色检测颈总动脉病理改变;Verhoeff法染色观察血管弹力纤维分布;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内的脂质沉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管壁脂质含量。结果套环形成局部狭窄后,颈总动脉血流流场发生显著的扰动,狭窄远心端有涡流以及二次流形成;狭窄近心端形成局部高剪切应力区域(6Pa),而在远心端形成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0~0.3Pa);HE染色显示颈总动脉狭窄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均有明显的内膜增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近心端比远心端病变更严重,近心端增生内膜厚度为165.6±28.3μm,远心端增生内膜厚度为38.5±12.7μm,并且近心端增生内膜的细胞成分主要为圆形的泡沫细胞而远心端增生内膜的细胞成分主要为梭形平滑肌细胞;Verhoeff染色显示病变处弹力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内弹力板断裂;油红O染色发现增生的斑块中有大量的脂质沉积;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也表明狭窄近心端胆固醇含量(7.6±2.1mg/g)以及远心端胆固醇含量(5.6±1.8mg/g)较对照侧(1.3±0.5mg/g)明显增加。结论高剪切应力以及低振荡剪切应力均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但不同的剪切应力对斑块的组成和特性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联合应用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沙利度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应用达那唑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同时,随机分为加沙利度胺和不加沙利度胺两组。结果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3.91%,对照组为42.11%(P<0.05)。没有发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沙利度胺可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沙利度胺和三氧化二砷,对照组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为主的对症支持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20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血液学改善11例,总有效率7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22例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例,血液学改善8例,总有效率40.91%,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沙利度胺治疗消化道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利度胺治疗实体肿瘤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抑制实体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协同激活T淋巴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目前许多评估沙利度胺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二期临床研究已经肯定沙利度胺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此文着重介绍沙利度胺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吴忠  李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4):217-220,I000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与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再将两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媒组和沙利度胺治疗组。模型组用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沙利度胺组每天600mg/kg灌胃;溶媒组以相同剂量的溶媒(10%二甲亚砜)灌胃;每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炎症大鼠的关节炎指数,16d后麻醉断头处死.评价疗效包括分析腕关节或踝关节的病理变化和关节炎指数,应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析膝关节滑膜组织的HIF-1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中的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治疗组在用药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2周后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模型组滑膜组织HIF-lα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而沙利度胺治疗组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明显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滑膜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环孢素A单独或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环孢素A单独应用或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于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血液六科的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了环孢素A(A组,n=14)或环孢素A联合沙利度胺(B组,n=18)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15例患者取得血液学进步[A组3例(21.4%),B组12例(66.7%),P〈0.05]。A组红系显效3例;血小板显效2例,有效1例;中性粒细胞显效2例,有效1例。B组红系显效11例,有效1例;血小板显效5例,有效2例;中性粒细胞显效3例,有效3例。A组11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2例(18.2%)脱离输血,B组14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9例(64.3%)脱离输血,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3例(21.4%),B组6例(33.3%),P=0.457],3例出现肾功能异常[A组1例(7.1%),B组2例(11.1%),P=0.702],经停药或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联合环孢素A和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较单用环孢素A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8.
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thalidomide)于1953年由德国首先合成,首先被作为一种非巴比妥类催眠药推广应用。1961年因其具有致畸作用而曾被禁用。近年来发现该药的抗血管新生及免疫抑制作用,故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尤其是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本文就其作用机制和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35例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了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A组,n=18)或单用环孢素A(B组,n=17),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24例患者取得血液学改善EA组16例(88.9%),B组8例(47%),P〈0.053。A组红系显效16例;血小板显效10例,微效4例;中性粒细胞显效10例,微效4例。B组红系显效6例,微效3例;血小板显效3例,微效3例;中性粒细胞显效4例,有效3例。A组15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11例(73.3%)脱离输血,B组14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5例(35.7%)脱离输血,2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9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6例(33.3%),B组3例(21.4%),P〉0.05)],3例出现肾功能异常CA组2例(11.1%),B组1例(7.1%),P〉0.053,经停药或治疗后均好转。结论:联合环孢素A和沙利度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较单用环孢素A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alidomide,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门脉高压大鼠腹水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门静脉结扎(portal vein ligation,PVL)组20只,假手术(sham-operated,SO)组10只,门静脉结扎联合沙利度胺治疗(PVL-T)组10只。为诱导腹水形成,于手术后第3天分别给予每只大鼠腹腔注射33.33%葡萄糖溶液1 mL,30 min后收集腹水标本并测总量,同时采用ELISA测定腹水中VEGF含量;留取肠系膜组织作VEGF免疫组化染色和实时RT-PCR。结果PVL组大鼠腹水总量和VEGF含量显著大于SO组(P0.05),PVL-T组腹水总量显著低于PVL组(P0.05)。组织学结果表明PVL组肠系膜可见较多扩张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VL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而SO组VEGF则呈弱阳性表达,且表达部位多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实时RT-PCR结果表明肠系膜VEGF mRNA表达在PVL-T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可增加由于渗透性改变所致大鼠腹水形成,VEGF高表达可能与大鼠腹水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局部狭窄远心端低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从而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颈总动脉局部狭窄动物模型,数值模拟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以及剪切应力分布,HE染色观察局部狭窄远心端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病变处的表达。结果在局部狭窄远心端形成低剪切应力区域(0~0.3 Pa),并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形成(对照组为8±3μm,处理组4周为38.5±12.7μm,8周为95.3±19.6μ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病变中有大量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对照侧血管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并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在低剪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诱发糖尿病饲料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新西兰兔建立一种新的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将新西兰兔分为二组 :对照组 (n =7)喂普通饲料 ;实验组 (n =10 )喂含 10 %猪油、36 %白蔗糖混合饲料。共观察 2 4周 ,每 4周取禁食过夜空腹血测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结果发现 ,实验组动物发生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糖浓度为 6 .36± 0 .92mmol L ,而对照组为 1.76± 0 .2 8mmol L ;实验组血甘油三酯浓度为 1.75± 0 .5 6mmol L ,而对照组为 0 .41± 0 .0 5mmol L ,两组相比 ,差异非常显著 (前者P <0 .0 1,后者P <0 .0 0 0 1)。实验结束时发现 ,实验组兔主动脉均有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脂纹病灶面积占主动脉条展开面积的百分比为 8.5 8%±1.35 % ,而对照组仅有 0 .0 8%± 0 .0 6 %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实验组动物脂纹病变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 ,类似于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此实验结果提示 :不含胆固醇的高脂高糖饮食可诱发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 ,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首例报告。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诱发糖尿病饲料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和肝、肾、胰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将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基础饲料(对照)组和高糖高脂饲料(实验)组,观察6个月,每月采空腹血测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实验结束时全部处死动物,取肝脏,肾脏和胰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对肝脏切片作糖元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组1月后出现高血糖,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对照组血糖未见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没有升高。实验组肝细胞有明显脂肪变性,细胞肿胀,胞浆内糖元基本消失,还有肾小球增大,细胞增多,毛细血管壁增厚,僵硬,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增大等病理改变;胰腺组织表现为胰岛萎缩,胰岛边缘皱缩,胰岛细胞数量减少,多数细胞呈梭形,此结果表明,高糖高脂饲料可诱发新西兰兔发生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兔后肢高血流切应力诱导的侧支血管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的表达及其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关系。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行单纯股动脉结扎,右侧将兔股动脉结扎并将股动脉远端吻合到伴行的股静脉上,7天后处死动物,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术分别观察单纯结扎和动静脉吻合侧CCR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D11b(巨噬细胞标志物)在侧支血管的表达变化,兔前肢大小相似的正常血管用作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血管CCR2和MCP-1的表达非常弱,仅在外膜和靠近外膜的中膜有少量表达,CD11b在外膜有少量表达;单纯股动脉结扎侧,侧支血管CCR2和MCP-1不仅在血管外膜和中膜处表达增加,同时在内皮细胞也有表达,而CD11b在外膜的表达也增多;动静脉吻合侧CCR2和MCP-1在血管壁各层呈高水平表达,CD11b在外膜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单纯股动脉结扎相比,其免疫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R2在兔后肢高血流切应力诱导的侧支血管的表达增加,通过MCP-1/CCR2通路使单核细胞向成熟形式的巨噬细胞聚集,从而促进侧支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贵州小香猪 10头 ,均用球囊损伤右侧颈总动脉内膜 ,喂饲正常饮食 (n =5 )或高脂饮食 (n =5 ) 12个月。血管样本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拉伤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拉伤组。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重构的相关指标 ,观察血管组织的病理变化 ,并检测血管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余三组均出现内膜增厚及病理性血管重构 ,尤以高脂拉伤组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最大内膜厚度及内膜面积分别由 0增大到 1.2 0± 0 .0 7mm和 2 .0 9± 0 .10mm2 (P <0 .0 1) ;而外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5 .2 1± 0 .4 2mm2 减少到 9.94± 0 .32mm2 ,内弹力膜围绕面积由 11.38± 0 .2 2mm2减少到 6 .14± 0 .16mm2 ,管腔最小直径由 3.6 4± 0 .10mm2 减少到 1.5 0± 0 .0 5mm2 (P <0 .0 1) ,管腔面积减少达6 4 %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 1和白细胞介素 6也均显著增高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3.4、4 .5和 3.2倍 (P <0 .0 1)。结论 单纯内膜损伤及高脂血症均可引起或 (和 )加速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 6及血管组织的炎症在血管重构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5-氮杂胞苷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并探讨流体剪切力对诱导过程的影响。方法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纯化传代培养,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3、5、10、15及20μmol/L 5-氮杂胞苷分别作用12、24及48 h,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分化的心肌样细胞α-肌动蛋白表达率,10μmol/L作用24 h为最佳诱导浓度。通过建立流体剪切力模型,设立以下四组:不加载流体剪切力组、加载5 dyn/cm2流体剪切力组、加载15 dyn/cm2流体剪切力组和加载25 dyn/cm2流体剪切力组,作用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的变化,4周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心肌肌钙蛋白I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着传代逐渐变成梭形,5-氮杂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体逐渐增大并伸出细长突起,部分相邻细胞的突起连接成网,形态学上表现出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的特征。免疫荧光显示α-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经过流体剪切力作用细胞后,心肌肌钙蛋白I的表达增高,阳性条带均比未进行力学刺激的细胞表达明显,以15 dyn/cm2剪切力最明显。但是25 dyn/cm2剪切力作用结果并没有随着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5-氮杂胞苷可以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5-氮杂胞苷可联合剪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且诱导效果优于单独使用5-氮杂胞苷。  相似文献   

17.
外膜炎症诱发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载脂蛋白E°)小鼠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病灶的分布、组成与动脉外膜炎症的关系.取载脂蛋白E°小鼠心脏作连续切片,Movat法染色,追踪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心肌内的小分支;寻找病灶,观察病灶内组成,分析其分布规律.复制小鼠股动脉外膜无菌性炎症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内膜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冠状动脉主干内有延伸病灶,在主干以下分支(包括心肌内小分支)内有在原位生成的病灶,在两类病灶相邻的外膜有炎性细胞浸润,外膜炎症面积大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累及的内膜面积,亦发现一些部位血管外有炎性细胞浸润,而尚无病灶形成.原位病灶均发生于心室壁,大的原位病灶多发生在左室壁心肌内、血管分支处和乳头肌附近的冠状动脉分支内.股动脉外膜炎症可诱发内膜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同时伴白细胞的附壁.以上提示血管外膜炎症是小鼠冠状动脉内病灶的一个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对兔颈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茶多酚对血管成形术后动脉中膜平滑肌增生及胶原增生的影响,以及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改变的关系,将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茶多酚组和高剂量茶多酚组,用球囊导管剥脱右颈总动脉内皮,造成内皮及中膜损伤,分别在术前、术后3、7、11、14、22和28 d采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放射免疫法测血管紧张素Ⅱ血清水平,术后28 d处死动物并取右颈总动脉观察动脉中膜平滑肌和胶原增生程度.结果发现,高剂量茶多酚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活性为0.169±0.067 IU/L,低剂量茶多酚组为0.141±0.043 IU/L,对照组为0.126±0.043 IU/L,高剂量茶多酚组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茶多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茶多酚组血管紧张素Ⅱ血清水平为1 229±283 ng/L,低剂量茶多酚组为1 302±284 ng/L,对照组为1 309±263 ng/L,三组动物术后血管紧张素Ⅱ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高剂量茶多酚组动脉中膜胶原含量为50.1%+5.82%、低剂量茶多酚组为56.7%±2.3%,对照组为62.8%±2.1%,高剂量茶多酚组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茶多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低剂量茶多酚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高剂量茶多酚组中膜平滑肌细胞计数为0.022±0.006/μm2,低剂量茶多酚组为0.034±0.008/μm2,对照组为0.033±0.007/μm2,高剂量茶多酚组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茶多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果提示,高剂量茶多酚可提高血管成形术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对血管紧张素Ⅱ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影响,可抑制动脉中膜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这可能有助于减轻或预防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原代培养SD大鼠的乳鼠心肌细胞建立衣霉素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损伤模型,观察脂联素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通过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法对培养的心肌细胞进行鉴定。选用原代培养3~4天的心肌细胞,随机分为五组:对照组、1 mg/L衣霉素组、1 mg/L衣霉素+100 mg/L脂联素组、1 mg/L衣霉素+3μmol/LSB203580组及1 mg/L衣霉素+3μmol/L SB203580+100 mg/L脂联素组。实验终止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qRT-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和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给予衣霉素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GRP78和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脂联素预处理后给予衣霉素,可较大程度地逆转上述指标变化,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GRP78和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而加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后脂联素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凋亡率显著增加,GRP78和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但较单纯衣霉素处理组凋亡率低,GRP78和CHOP的mRNA及蛋白表达也减少。结论衣霉素可使GRP78和CHOP表达增强,启动内质网应激,导致心肌细胞凋亡,脂联素可以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逆转衣霉素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p38-MAPK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