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静脉在犬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肺静脉在犬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 13条 ,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制备持续性房颤模型。将 12对心外膜电极分别缝于犬的左、右房游离壁和肺静脉等部位。心外膜标测犬自发持续性房颤 (>15min)的起源部位及自发和诱发的持续性房颤发作过程中心房不同部位的房颤波周长(AFCL) ,比较电学隔离肺静脉前、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 10只犬完成实验。总计记录到 3次自发出现的持续性房颤 ,心外膜标测显示其均起源于肺静脉。持续性房颤维持过程中心房的AFCL呈梯度分布 :右房游离壁 >左房游离壁 >肺静脉。电学隔离肺静脉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肺静脉是犬持续快速心房起搏模型持续性房颤发作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2.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外在ANS与内在ANS,均同时含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刺激实验动物(犬)的颈部迷走交感干或位于心房表面的神经丛可使其心房有效不应期(ERP)缩短,ERP离散度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诱发性增加;不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某些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前表现出ANS张力的显著变化。针对实验动物(犬)的去神经措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消除心脏ANS刺激所介导的心房ERP缩短及其离散度增加,并使房颤的诱发率降低;针对房颤患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辅助的心房神经丛消融治疗,可使部分患者房颤治愈,或显著提高肺静脉电隔离或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上述现象则可能与位于肺静脉及心房、特别是左心房的心脏自主神经纤维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3.
实验发现快速起搏造成的犬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存在心房不均一的神经萌出和去甲肾上腺素(NA)积聚[1],"自主神经重构"的概念由此而生.笔者对房颤的自主神经重构及其与房颤的发生和电重构的关系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内神经丛对犬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3只,开胸测定心房不同部位不应期(AERP)后,将起搏电极缝于左上肺静脉与左房交界处。其中7只切除右上肺静脉与左房交界处的脂肪垫(去神经组),另外6只不切除脂肪垫(对照组)。以AOO模式600次/min起搏。记录二组犬形成持续性房颤所需要的时间及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维持的时间。测定二组犬心房有效不应期和不应期离散度。结果二组形成房颤所需时间和房颤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差别。去神经组形成持续性房颤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120±67h比80±52h,P<0.01)。而且,对照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维持的时间均长于去神经组(持续性房颤维持时间为57±39min比42±13min,P<0.01)。房颤后,所有犬各部位AERP均较术前缩短,不应期离散度(dAERP)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去神经组AERP缩短和dAERP的增大更为明显。结论犬心外膜脂肪垫内的心内神经丛对心脏的电生理特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去除这些心内神经丛能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缩小不应期离散度,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网络包括外源与内源自主神经系统,其中神经丛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协调中枢,这种网络调控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衡都将导致心脏电生理的改变,从而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自主神经网络的调控对房颤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现研究表明能通过刺激和消融的方式调节自主神经网络系统,降低房颤的发生率。这是目前有效可行的预防房颤的方法,但也存在外周静脉神经生长因子浓度升高以及交感活性过度激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不同机制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主要包括心动过速致心房重构模型,心房容量负荷模型,二尖瓣关闭不全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等,这些动物模型分别从宏观水平,分子水平以及离子通道水平阐明了房颤发生、维持的可能的部分机制,为临床房颤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肺静脉及心房细胞内钙含量的变化,以期阐明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式房颤模型犬8只。正常对照犬8只。实验分为6组1.房颤犬左上肺静脉组;2.房颤犬左心房峡部组;3.房颤犬右心耳组;4.正常对照犬左上肺静脉组;5.正常对照犬左心房峡部组;6.正常对照犬右心耳组。每组取相应部位心肌8块。测定细胞内钙含量。结果房颤犬肺静脉、左心房峡部和右心耳组织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房颤犬肺静脉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左心房峡部(P<0.05),左心房峡部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右心耳(P<0.05)。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的原因;肺静脉和左心房峡部,可能是房颤电重构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8.
探讨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房颤发作时肺静脉、左右心房各部位激动频率的差异以及胺碘酮对其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选健康雄性杂种犬10只,以400次/分的固定频率进行右心耳起搏,建立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10周后终止起搏,行64道全心房心外膜标测。标测部位分别为左右心房游离壁、左右心房顶部、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记录以上部位的心外膜电图,测量各标测部位的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并对不同部位心外膜标测电图进行频谱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300mg,分析胺碘酮治疗前后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和AFCL的变化。结果:8只犬完成整个实验。在所有8只犬中,最短AFCL/ERP位于Marshall韧带的有2只,位于左下肺静脉的有6只;AFCL/ERP在心房的分布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自短至长依次为:肺静脉或Marshall韧带、左房游离壁和左侧Bachmann束、右侧Bachmann束和右房游离壁;频谱分析结果与AFCL分析结果一致;胺碘酮虽然可延长肺静脉和心房各部位ERP和AFCL,但是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结论:局灶机制可能是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的发生和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的机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的研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心血管领域的热点,根据不同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多种假说,但迄今为止,房颤的机制仍未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非肺静脉起源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模型,观察该房颤的诱发和维持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21只健康成年犬静脉麻醉后行右侧开胸手术,暴露靠近右上肺静脉的心脏脂肪垫(内含神经丛),将1根多电极导管固定贴靠于右上肺静脉,使其头端电极贴靠右上肺静脉与左心房交界处,另外将2根多电极导管分别固定于右心房中部和右心耳一侧。用一根细塑料管固定于右心耳与右心房交界处,将二者隔离开,隔离出的右心耳面积大约为240mm2。另将一根单向动作电位(MAP)导管经股静脉送至右心耳内以记录局部的单向动作电位。其中6只犬在右房中部用胶水固定一塑料的中空圆柱体,其内部面积大约为8mm2。分别以不同浓度(1、10、100mmol/L)的乙酰胆碱(Ach)浸润分离出的右心耳和圆柱体内部的心房表面。结果21只犬中有16只犬应用100mmol/L Ach浸润右心耳可重复发生自发持续性局灶性房颤(〉10min)。右心耳处房颤的平均周长为30.6±4.6 ms,心房部位房颤的平均周长为105.2±32.0 ms(P〈0.05)。房颤发生前均伴有MAP时程〉90%的缩短。在房颤发作中,沿右心耳与右房交界处采用血管钳钳夹可导致全部16只犬右心耳处电活动的消失,但其中14只犬的房颤仍然在心房内持续存在,另2只犬的房颤在30 s内终止。6只犬在行右上肺静脉附近的神经丛内注射甲醛溶液后,再行100mmol/L Ach浸润右心耳仅造成MAP时程的明显缩短,不再能发生自发持续性房颤;全部6只犬Ach浸润圆柱体内部的心房表面不能发生自发持续性房颤。结论采用100mmol/L的Ach浸润足够面积的右心耳可建立右心耳起源的局灶性房颤模型。内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该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Wong博士等在EH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外膜脂肪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综述,本文为该综述的十点小结。1.体质指数(BMI)是房颤的强力预测因子,BMI每增加5 kg/m2,房颤风险增加10%~30%。2.肥胖与心外膜脂肪增加相关,而后者是肥胖与房颤相关的主要介导因素。3.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一是脂肪细胞直接渗透到心房心肌,导致传导减慢或不一致。4.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二是心外膜脂肪分泌脂肪因子,导致心房纤维化。5.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三是心外膜脂肪分泌白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肺静脉(PV)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犬模型的心房结构及心电生理特性。方法 30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20Hz的固定频率行肺静脉持续起搏,建立持续时间24h的房颤动物模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实验组基础状态和起搏结束后左右心房面积,对所有犬的左右心房游离壁、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进行心外膜电生理标测,测量各标测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和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观察肺静脉起搏对心房面积的影响以及各部位ERP和AFCL的变化。结果实验组11只犬完成实验,在(28.2±3.0)d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h的房颤。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起搏结束后心房面积明显扩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右心房及各肺静脉的ERP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各部位ERP和AFCL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自短至长依次为:肺静脉、左房游离壁和右房游离壁。结论在犬快速肺静脉起搏房颤模型中,心房面积的增大及各部位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可能是持续性房颤诱发和维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论证是否存在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蛋白和细胞内肌质网钙转运调控蛋白异常表达伴随增龄而显现,致使心肌细胞内钙稳态遭到破坏,以期阐明增龄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电重构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慢性房颤犬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组犬(成年和老年窦性心律犬、成年和老年慢性房颤犬)左心房心肌钙转运调控蛋白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窦性心律时,与成年犬比较,老年犬心电图P波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波离散度显著增大,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方面,窦性心律时,与成年犬比较,老年犬左心房肌L-钙通道a1c亚基(LVDCCa1c)显著降低,而Ca2+-ATPase显著升高(P0.05),RYR2、IP3R1和PLN普遍显示出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窦性心律犬比较,相同年龄组房颤犬除受磷蛋白(PLN)之外,LVDCCa1c和肌浆网钙转运调控蛋白均显著下调,尤其是老年房颤犬这种下调趋势更加明显(P0.05)。结论:伴随增龄与房颤而显现的左房电生理和钙转运调控蛋白特异性改变可能是增龄性房颤心房电重构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性房颤时肺静脉及心房结构重构的变化,以期进一步阐明房颤的发病机制. 方法:将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房颤组(n=10).房颤组犬以400次/分快速心房起搏制备房颤模型.10周后分别取两组犬的左上肺静脉(LSPV)、左房峡部(LAI)、右心耳(RAA)处心肌进行心肌纤维定量分析,并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房颤组各部位Ⅲ型胶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肺静脉3301.97±309.70对1404.56±178.02、左心房峡部2477.86±190.43对1479.20±187.17、右心耳2045.92±139.43对1417.07±139.43.房颤组Ⅲ型胶原的含量肺静脉组织显著高于左房峡部,左房峡部显著高于右心耳(P<0.05),且存在明显的梯度差. 结论: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肺静脉和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发生结构重构.肺静脉、左房峡部和右心耳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可能是结构重构的关键部位,在房颤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为人体非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的衍生物,可竞争性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从而干扰一氧化氮的合成,促使血管内皮功能不全,进一步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最近研究表明,血浆ADMA水平对房颤卒中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ADMA同时也参与房颤发生的病理机制。因此,探究ADMA与房颤发生机制、预测房颤卒中事件之间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房颤的发生机制以及为房颤患者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既往研究表明,左心房纤维化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弥漫性心室纤维化广泛存在于房颤患者中,并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17.
经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犬心房颤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最佳消融径线。方法用乙酰甲胆碱 短阵快速电刺激诱发犬持续性房颤横型,直枧下用直径4mm的大头消融电极逐点消融,形成线性消融,左房消融径线3条,右房消融径线2条.Baehmon束1条。结果 5只犬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左房心外膜3条径线,消融后均可再诱发房颤,再消融右房1条径线,仍有4只犬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再加上右心房、右心耳连接部和Bachmon束两条径线消融.仅有1只犬能诱发出房颤,后8只犬选择消融右房、右心耳连接部后,4只犬仍能诱发房颤。再加消融Bachmon束后,均不能诱发房颤。消融后左、右房.左上、下肺静脉口的有效不应期均较消融前延长(P<0.05或<0.01)。结论对于此种房颤模型,仅消融右房的关健部位可部分有效,进一步消融Bathmom束后可提高成功率。射频消融房颤的主要作用为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犬模型的心房外膜多位点标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用多位点心房心外膜标测技术探讨急性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电活动的规律。方法 将12只实验犬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及用氯化乙酰胆碱建立的急性房颤模型组。研胸状态下,使用自制的心外膜标测电极及信号有集系统分别对窦性心律及急性房颤心律进行心心房心外膜标测,绘制等时图。结果 窦性心律时窦房结发出冲动,激动右心房上部并向右心房下部和左心房传导,而房颤时双心房均可凶方面不一、片段的激动波或大的折返环,可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犬心房颤动及右房心外膜射频消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心房鼻动(房颤)动物模型并探索右房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鼻的可行性。方法 在8条犬建立无菌性心包炎房颤模型,然后进行右房心外膜的多线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在犬无菌性心包炎模型可诱发持续性的房颤,木后第一天诱发率最高,但术后1~4日所诱发房鼻的持续时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房心外膜射频消融结束后,房颤诱发率明显降低(100%vs 25%,P<0.01),房颤时间缩短(22.18±10.29min vs9.78±3.24min P<0.01)。消融前后窦房结恢复时间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无明显变化(P>0.05)。消融结束后,病理检查发现消融部位心房肌损伤为连续性、透壁性的凝固性坏死。结论犬无菌性心包炎模型是一种容易建立的可靠的房鼻模型,单纯右房心外膜线性射频消融治疗可明显减少房鼻的诱发率和房鼻持续时间,这点可能对人类房鼻的治疗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沉积在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心房颤动(简称房舒)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一些基础研究则表明心外膜脂肪分泌的一些因子与房颤发生存在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