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14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分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1961—1999年住院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142例,按照1997年TNM分期标准,Ⅰ期20例(14.1%)、Ⅱ期36N(25.3%)、Ⅲ期64例(45.1%)、Ⅳ期22例(15.5%);Ⅰ期手术治疗、Ⅱ期手术+放疗、Ⅲ期化疗+手术或放疗、Ⅳ期以化疗为主要综合治疗。结果Ⅰ期5年生存率高达97%,Ⅱ期5年生存率47%~74%,Ⅲ期5年生存率13%~41%,Ⅳ期3年生存率0~10%。结论分期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素瘤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女性非小细胞肺癌,2008年美国新增诊断病例约62480例,死亡病例约8420例,这还不包括在门诊治疗未报告的表浅和原位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分期采用美国抗癌联合会2002年的TNM分期系统,分期早晚对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28例的治疗及预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本院头颈外科1984年-1994年10年间诊断28例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分广泛切除,广泛切除加预防性颈清扫术,广泛切除加治疗性颈清扫术3组,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外院局部切除23例,残留率34.8%。原发灶切除范围分≤2cm组及>2cm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及40%。上述3组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80%及39%。结论:原发灶的处理要规范,切除范围2cm以内。对颈淋巴结未及肿大的患者可暂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洒巴结阳性患者可依原发灶的部位不同施行不同方式的颈清扫术,并强调颈清扫术中皮片分离应在颈阔肌浅面进行,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分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1961—1999年住院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142例,按照1997年TNM分期标准,Ⅰ期20例(14.1%)、Ⅱ期36例(25.3%)、Ⅲ期64例(45.1%)、Ⅳ期22例(15.5%);Ⅰ期手术治疗、Ⅱ期手术 放疗、Ⅲ期化疗 手术或放疗、Ⅳ期以化疗为主要综合治疗。结果Ⅰ期5年生存率高达97%,Ⅱ期5年生存率47%~74%,Ⅲ期5年生存率13%~41%,Ⅳ期3年生存率0~10%。结论分期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与张力蛋白同源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重特异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基因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迁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PTEN基因的失活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实体肿瘤,易早期发生转移,晚期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而我国每年死亡病例与新发病例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基因突变情况等与国外也有较大差异。目前,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进展,靶向及免疫治疗为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目前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免疫及两者联合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4年共收治的31例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均有病理学证实,采取手术、Ⅰ期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为主的综合方式治疗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模型对患者肿瘤大小、厚度、手术切除范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31例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至今生存22例,5年生存率为70%(22/31,P=0.0366),无局部复发,Ⅰ期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8例,9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9例.T〈1.5mm,1.5mm〈T〈2.5mm,2.5mm〈T〈4.0mm,T〉4.0mm,5年生存率分别是66.7%,63.64%,30%,0%. 结论 足底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远处转移.综合方式治疗可降低转移率,使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黑色素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治疗策略的变化,新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提出以及新药问世,带动了一系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全文就化疗、免疫制剂、生物化疗和靶向药物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5例大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均为女性,年龄19 ̄52岁。肿瘤位于结肠1例,位于直肠4例。肿瘤分期Ⅱ期者2例,Ⅲ期者3例。诊断主要依靠活检。全部病人均经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或(及)免疫治疗。随访6 ̄71个月,死亡2例,3例存活(存活5年以上者2例)。本病预后较差,与诊断时肿瘤常已较大,分期较晚,以及肿瘤本身的高度生物学侵袭性与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高度生物学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且极易转移的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很差。一般术后5年存活率为20~30%,放疗基本无效,药物疗效亦不明显。联合化疗的效果也不优于单用氨烯咪胺、亚硝基脲或顺铂,且毒性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病例缓解期和存活期分别为2月和4~6月。迄今新老化疗药物都难以改变本病的临床过程。自本世纪80年代初,很多学者试用干扰素治疗本病,初步认为有较好的抗瘤性,且获得一定临床效果。一、临床效果经数年Ⅰ、Ⅱ期临床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GNAQ的突变情况,并分析GNAQ突变与眼部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45例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标本(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非葡萄膜黑色素瘤18例),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GNAQ第4、5号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GNAQ在45例眼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突变率为35.6%(16/45)。16例突变样本中,Q209突变有12例(75.0%)。GNAQ在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突变率为51.9%(14/27),在非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GNAQ突变与性别、年龄、有无溃疡和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均无关。结论GNAQ在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尤其是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突变频率较高,为以GNAQ为靶点的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