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彩超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收集自2000年1月-2005年2月,经彩超诊断的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例,分析其原因、发病时期及声像图表现,以利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引起回流障碍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据报道,其发生与手术方式和疾病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良性子宫肌瘤经阴道切除后,血栓发生率为6%~7%,经腹子宫切除后血栓发生率则为12%~15%,而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血栓发生率达12%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性护理干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开胸术的80例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至7月收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0),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40)...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在临床上较多见。国外文献报道伴发DVT者早期死亡率达3.8%,伴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时早期死亡率可达38.9%[1]。故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DVT的预防和护理十分重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0年~2005年共施行胸腹部恶性肿瘤手术1800余例,发生DVT11例(0.61%),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1岁~76岁,中位年龄64岁。症状多于术后4~18天出现。左下肢8例,右下肢3例。主要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肿胀、尤以小腿为重,皮肤颜色发红,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消失或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颅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17例),非DVT组(83例)。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幕上肿瘤、术后有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D-D、TC、TG水平高于非DVT组,PT长于非DV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老年人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进行肿瘤手术治疗后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一旦患者发生了深静脉栓塞,如果不及时治疗势必造成肺淤血,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进一步将危及生命安全。我们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了早期护理干预,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实施妇科肿瘤腹腔镜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不使用其他抗凝剂和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观察组66例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持续10d,对比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血流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5d 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分别为(2.77±0.73)g/ L、(0.63±0.18)μg/ ml,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P =0.029);观察组术后3d、术后5d PT 分别为(13.85±3.93)s、(13.95±3.14)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 =0.034);观察组下肢周径、血流速度分别为(20.33±3.52)cm、(0.95±0.18)m/ s,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P =0.019);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03%(2/66)与对照组9.26%(5/5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方案应用于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状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4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占1.4%;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腹部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胸科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50例)和未用药组(50例),前瞻性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记录有无异常出血、胸腔引流液量有无增加等临床症状。结果: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手术后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2%,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出血,胸腔引流量稍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胸科手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DVT发生率,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DVT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胸科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50例)和未用药组(50例),前瞻性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记录有无异常出血、胸腔引流液量有无增加等临床症状。结果: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手术后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2%,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出血,胸腔引流量稍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胸科手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DVT发生率,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DVT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干预,2周后,通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消退情况、血管彩超检查血管通畅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血中检验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评价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肿胀明显消失,主要表现为周径变小、皮肤有明显皱褶且张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IB和D-Dime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妇科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围术期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疼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发生及采用B超测定是否出现栓子,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为(40.66±3.49)分和(40.74±3.4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33±4.02)分和(45.93±4.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和B超测定出栓子,均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探究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TF、TFPI抑制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二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宫颈癌患者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例,卵巢癌患者2例。全部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TF、血浆TFPI-1水平以及TFP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FPI-1水平显著低于有、无深静脉血栓组,而TF水平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无深静脉血栓组的TF、TFPI-1水平均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TF、TFPI-1水平显著增高,可将TF、TFPI-1作为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妇科肿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其发生主要与盆腔手术操作及下肢输液导致的静脉壁损伤,麻醉、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及恶性肿瘤自身、手术前后禁饮食、补液量不足等因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tic events (VTEs) are possible findings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Data regarding the incidence and clinical impact of asymptomatic VTEs are conflicting. We therefore conducted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of asymptomatic VTEs of the lower limbs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asymptomatic VTEs on survival during a 9-month follow-up period.

Methods:

In our prospective cohort, we included 150 consecutive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who were free of any clinical symptoms for VTEs. Compression ultrasound to detect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superficial venous thrombosis (SVT) of the lower limbs was performed by a vascular specialist in all patients at baseline. In case of 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because of current established guidelines.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a 9-month follow-up period.

Results:

A total of 27 (18%) patients with VTEs were detected, which included 13 patients (8.7%) with a SVT and 16 patients (10.7%) showing a DVT. Two patients had both, a SVT and a DVT as well. During the 9-month follow-up period the occurrence of a VTE at base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a 2.4-fold increased risk for death (HR 2.4 (1.2–5.3); P=0.03).

Conclusion:

Asymptomatic VTEs of the lower limbs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are frequently occurring concomitant featur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survival during a 9-month follow-up period despite anticoagulation with LMW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