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酞普兰20 mg/d,疗程3个月。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改良S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康复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加用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改善癫痫发作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80例癫痫发作合并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1、2、4、6周末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基线值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4、6周后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2、4、6周末时HAMD-17评分分别为(18.2±3.0)、(14.0±2.9)、(10.4±2.9)分和(7.3±2.8)分,均明显低于基线值(25.1±4.1)分,且分别低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2、4、6周后TESS评分分别为(5.8±2.9)、(5.3±2.7)、(4.8±2.6)分及(4.2±2.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患者治疗6周后总治疗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癫痫发作合并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伴惊恐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报道,在冠心病人群中,惊恐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5%~53%[1],严重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同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的药物,而帕罗西汀是第一个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惊恐障碍的SSRI。目前有学者报道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有效,而且疗效与帕罗西汀相当[2]。为了探讨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伴惊恐障碍的疗效,我们将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冠心病伴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在洛阳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或心理科住院部就诊的冠心…  相似文献   

4.
西酞普兰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障碍3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糖尿病伴发抑郁障碍患者在应用降糖药种类与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口服西酞普兰 2 0mg·1次·d-1,疗程 8w。采用汉米顿抑郁量表、汉米顿焦虑量表及副反应量表于治疗前和治疗 2、4、6、8w末各评定 1次 ,并定期测定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t检验。结果 经 8w治疗 ,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显著改善 (P <0 .0 0 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西酞普兰对缓解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疗效显著 ,并有协同降低血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6 0例脑卒中后抑郁 (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 ,治疗组加用西酞普兰 ,对照组加用阿米替林。研究时间 4周 ,并在治疗前及治疗 2周末、4周末进行HAMD评分。在治疗前、治疗 4周末进行ADL、SSS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 4周末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 2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ADL、SSS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每组治疗前与 4周末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PSD总体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 ,但起效迅速 ,副作用轻微 ,且能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679-3680
分析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癫痫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随机选取接受治疗的200例并发抑郁症状的癫痫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进行艾司西酞普兰系统治疗;于治疗1、2、4周之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经不同药物系统治疗后,与同组基线比较,观察组HAMD评分治疗后第1周便发生大幅度降低(P<0.05);而对照组HAMD评分在治疗后第2周才发生大幅度降低(P<0.05);同时在治疗后第1、第2及第4周观察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3.150,P>0.05)。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均可有效改善癫痫抑郁症状,且艾司西酞普兰更具起效快、疗效好的优点,可作为癫痫伴抑郁症状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将2003—10/2004-1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组(32例)服用西酞普兰(20-40mg/d),文拉法辛组(34例)服用文拉法辛(150-225mg/d),治疗时问为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临床总体印象量表(采用0-7分的8级评分法,O分为无病,7分为极重)、不良反应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O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重度)。疗效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划分,≥25%计为有效,≥50%计为显效,≥75%计为痊愈。采用临床总体印象壁表评分划分,≤2计为有效,≤1计为痊愈。结果:西酞普兰组1例在第4周末失访,文拉法辛组l例在第2周末失访,1例因不良反应于第4周末退出。共63例完成6周观察,西酞普兰组31例,文拉法辛组32例。①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比较:两组问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的减分值比较显示第2,4周末文拉法辛组大于西酞普兰组(17.47&;#177;5.26,24.33&;#177;6,32;12.13&;#177;5.87,19.73&;#177;6.24:3.73&;#177;1.03.4.66&;#177;0.89;3.26&;#177;1.03,4.06&;#177;0.79,P〈0.Ol,P〈0.05)。②两组疗效比较:第6周末依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显示西酞普兰组与文拉法辛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相似(94%,94%;68%,72%;13%,25%)。依据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显示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及痊愈率接近(81%,84%;42%,53%)。③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西酞普兰组低于文拉法辛组(13%.47%.P=0.005)。结论: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丈拉法辛起效早于西酞普兰。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安全性都很好,西酞普兰不良反应较文拉法辛更少更轻。  相似文献   

8.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分别给予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疗程6w。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w末各评定1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显效率均为80%,疗效相当;但在治疗第1、2w末研究组焦虑/躯体化因子减分快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西酞普兰较氟西汀起效快。西酞普兰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疼等,且较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起效快、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抑郁与焦虑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老年抑郁伴焦虑症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w,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w、4w、6w、8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w末,显效率40%,有效率57.5%。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治疗第2w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均〈0.01),并随治疗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伴焦虑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1周后评价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予以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焦虑抑郁情绪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组(n=57)和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48)。采用血管内皮功能监测仪Endo PAT2000(以色列,Itamar.公司)测定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比较三组之间RHI差别并分析相互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RHI(1.41±0.36)、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的RHI(1.21±0.35)与对照组(2.55±0.18)相比明显减低(P0.05),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的RHI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且合并焦虑抑郁对血管内皮损伤更重,焦虑抑郁情绪是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 例,两组都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及其临床疗效.[结果]3周后SAS、SDS评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冠心病病人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和抑郁症为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两大疾病,两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冠心病作为一种躯体疾病,易诱发抑郁症状;而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已经成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并发抑郁症的干预方法主要有抗抑郁剂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以及运动疗法.了解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可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的效果。[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参与本研究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干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结果]SDS评分组间比较干预前试验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S评分组间比较干预前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S评分及SAS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后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抑郁和焦虑评分较高,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以及E峰和A峰比值(E/A),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行介入治疗后,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较前有了明显的好转,术后6个月LVEF、FS、LVESD、LVEDD、E、A和E/A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0.01),术后一周LVEF和FS与术前相比有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一周相比LVEF、FS、LVESD和LVEDD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进行抗抑郁药和社会心理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35例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随机分为对照组、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在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病健康教育、抗抑郁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家庭及社会支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评估基础上的冠心病健康教育与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改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抑郁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做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48例。冠心病组91例,非冠心病组57例。14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在术前用自评抑郁量表(SDS)测定抑郁程度,冠状动脉造影评价病变程度并作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91例)22例(24%)有抑郁症状,其中轻、中、重度抑郁分别为15,6和1例。非冠心病组(57例)10例(18%)有抑郁症状,其中轻、中、重度抑郁分别为5,4和1例。冠心病组抑郁发生率(24%)略高于非冠心病组(18%),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SDS记分分别为35.3±7.0和34.6±8.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患者抑郁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R=-0.085,P=0.42)。结论:冠心病患者抑郁中轻度抑郁占多数,抑郁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住院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干预组除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外,增加系统心理护理,内容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身心放松训练、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对所有入选患者焦虑、抑郁状况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心理干预前后失眠、胸闷、胸痛、纳差等临床表现的变化、心电图改变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分的变化。 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后,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及心理的影响.[方法]5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于入院时及护理干预24周后对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干预24周后老年冠心病抑郁症病人血压、心率、血脂、血糖及抑郁状况均优于护理干预前(P<0.05或P<0.01).[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抑郁症病人的身体机能,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