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青少年罪犯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罪犯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编制的罪犯在狱中自我感受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7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结果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相关。青少年罪犯在狱中的生活感受、狱内环境、管教方式与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目前想法与罪犯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少管所的环境、干警的管教方式,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前程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碍及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少年罪犯的人格障碍分布情况及人格特征,探讨进行人格矫正改造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 )对405名男性青少年犯人进行筛查,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进行人格特征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PDO-4 筛查结果示罪犯组12型人格障碍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MMPI结果示罪犯组F、Hs、Hy、Pd、Pa、Pt、Sc、Ma等8个量表的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多种人格特征偏移正常,部分达人格障碍,需要及时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3.
罪犯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34-335
目的 了解罪犯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以及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监狱科学预防罪犯自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自杀态度问卷(QSA)、临床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等量表对38名罪犯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结果 大部分罪犯对自杀的态度持肯定和理解.且其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 监狱应该着手改变罪犯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积极预防罪犯自杀。 相似文献
4.
李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946-948
目的探讨罪犯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为监狱有效预防罪犯自杀,确保刑罚得到执行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监狱180名罪犯,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对测试资料运用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31.1%的罪犯有不同程度的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46~0.66之间(P<0.01);有、无自杀意念两组罪犯在SCL-90各因子上的差异显著(t≥5.93,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焦虑、恐怖和敌对等因素。结论罪犯群体中存在的自杀意念比例要高于普通人群,预防罪犯自杀是监狱机关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罪犯的自杀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暴力罪犯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7名青少年暴力罪犯(研究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70名青少年非暴力罪犯(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暴力罪犯组在父亲惩罚严厉(t=4.78,P〈0.01)和拒绝否认(t:3.69,P〈0.01)因子上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是青少年暴力犯罪形成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近几十年来陆续有研究者提出自己对人性哲学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其所涵盖的方面也作了不同划分[1] .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性观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24-27
目的 研究马氏量表(Mach Scale)Ⅳ与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各因素及次级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马氏量表Ⅳ与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对250名大学生分别施以团体测试,结果 (1)马氏量表Ⅳ与16PF人格测验的部分因素(包括次级因素)间存在显著相关;(2)男生在人格特征上倾向于低幻想性M,低自律性Q3,低次级因素Y4,在马氏量表Ⅳ得分上显著偏高,(3)马氏量表Ⅳ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格特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马氏量表Ⅳ得分高低与16PF人格测验中部分因素和次级因素间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两量表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禅的人性假设是人的自性是本来清净圆满的;人性的发展是由自己主宰的;人性本身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本文试图阐述中国禅学的人性观,探析其对心理治疗的启示,期望能为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了解未成年抢劫和其他类型罪犯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征以及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FACESⅡ-CV问卷和FAD问卷,对320名未成年罪犯进行分组并进行施测。结果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上两组罪犯与普通人群均有差异,结果分别是:t=-6.58,P〈0.01;t=-18.10,P〈0.01;t=-5.95,P〈0.001;t=-19.78,P〈0.001。两组未成年罪犯在极端型、中间型和平衡型上差异不显著(χ2=2.845,P〉0.05)。两组罪犯在家庭功能各因子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负相关。结论改变未成年罪犯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是进行罪犯矫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监所内未成年犯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思考。方法采用访谈方式和运用SCL-90量表对四川泸州市公安局看守所34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成年犯在SCL-90上的总分和总均分,以及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组并显著。结论在监所内的未成年犯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和司法机构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男性少年暴力罪犯应付方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于保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1] 为了了解应付方式在犯罪心理机制中的意义 ,本研究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对男性少年暴力罪犯进行调查 ,以期了解男性少年暴力罪犯的心理应付方式特点。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研究组 湖南省少年管教所男性暴力犯 88名 ,平均年龄 16 .6 3± 0 .6 9岁 ;文化程度 :小学 19人 ,初中 6 5人 ,中专或高中 4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7± 1.85年。犯罪类型 :抢劫 5 5人 ,故意伤害 12人 ,寻衅闹事 11人 ;平均入狱时间为 1± 0 .2年。1.1.2 对照组 某卫校二年级男生 30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青少年劳教人员和同龄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其自尊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4名青少年劳教人员和94名同龄中学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EIPQ)、自尊量表(SE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SAADQ)。结果①两组被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扩散型、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劳教被试在4个同一性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1.375,P<0.05),接近一半的劳教被试属于扩散型(42.20%);②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承诺维度(除人际探索外)和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劳教被试的人际探索、人际承诺和探索维度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探索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③2×4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被试类型和自我同一性类型在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F自尊=19.54,P<0.001,偏η2=0.115和F社会适应能力=13.85,P<0.001,偏η2=0.085;同一性类型:F自尊=4.48,P<0.01,偏η2=0.082和F社会适应能力=4.59,P<0.01,偏η2=0.084),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劳教人员(t=4.28,t=3.80;P<0.001);在两组群体中,获得型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扩散型和早闭型(P<0.05),延缓型显著高于扩散型(P<0.05)。结论青少年劳教人员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两个群体的同一性状态对其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调查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方法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对423名高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师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②男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③城镇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④大三、大四自我的刻板性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一的整体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⑤整体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和年级交互作用,城镇学生的年级变化剧烈。结论高师学生整体自我和谐状况适中,但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 ,我国少年犯罪人数急剧上升 ,犯罪性质越来越恶劣 ,犯罪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 。一般地说 ,少年犯罪不单纯是偶然因素导致犯罪 ,除了有社会环境引诱的原因外 ,也应重视引发少年犯罪的内在的人格因素。我国已有不少有关罪犯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2 - 8] ,但结果不一致 ,研究样本的年龄多限于 16岁以上。而实际上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倾向 ,少管所关押着一些 12~ 15岁的少年犯。对于这一部分犯罪孩子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研究将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调查资料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研究警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I)对在校2007级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大学新生中有30.02%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25.25%人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结论警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该有针对性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三种人的本质观及其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中有所谓三股力量 (TheThreeForces)的说法 ,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1] 。心理学家Allport指心理学中对人的本质有三种描画 ,分别把人看成“反应的存在”(reactivebe ings) ,“深层反应的存在”(reactivebeingsindepth) ,和“自发性的存在”(proactivebeings) [2 ] 。这三种人的形象 ,分别代表上述三种心理学对人的本质特性的基本看法。而在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 ,分别有由这三种心理学所支持的治疗理论 ,而且当代心理治疗的大多数理论都可以根据这三种人的哲学而划分为三个阵营。本文将讨论这三种看待人… 相似文献
19.
苏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9-20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福利院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筛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青少年版)对该福利院儿童96人(占59.6%)调查.结果 与常模相比,被试"认知"和"思维语言"方面发展相对正常,"情绪"(8.89±2.74 vs 9.68±1.64;t=-2.63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