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筛选96名被试,采用Einstein和McDaniel的双任务实验范式,以图形组合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前瞻记忆能力的差异。结果高自我效能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正确率(t=2.445,P0.05),高自我效能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显著低于低自我效能感前瞻记忆反应时(t=-3.763,P0.001);高自我效能感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正确率(t=2.901,P0.01),高自我效能感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反应时显著低于低自我效能感(t=-2.612,P0.01);同一实验条件下,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及反应时均显著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及反应时(t=9.061,P0.001;t=-2.188,P0.05)。结论大学生前瞻记忆成绩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察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对568名大学生(女生300名,男生268名)进行调查,讨论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①在不同性别上,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生涯适应力得分高于女生。②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在总分以及不同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生涯适应力有紧密关系,可通过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编制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方法 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活动中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提出量表构想,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初步编制的41项创新自我效能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选项目、提取因子.正式施测福建和湖北538名大学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①4因子构成该量表的模型拟合良好.②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889,两星期后的重测信度r为0.865.结论 《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人际交往效能感理论结构,编制测量工具.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000余名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根据国内外有关人际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结果: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结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由六个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完美主义、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袁和一般健康问卷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与完美主义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较高正相关;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高自我效能中完美主义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是低自我效能高完美主义者。结论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共同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需要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威廉姆斯创造性人格量表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之间不具有显著性;2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人格中的冒险性(r=0.40,P〈0.01)、挑战性(r=0.37,P〈0.01)和好奇性(r=0.25,P〈0.05)有显著的正相关;3不同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人格具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某院校94名1-2年级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实验组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每周1次,共10周。结果:①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GSES总分、SAQ总分及因子分无显著差异;②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后测时GSES总分,SAQ总分及自我评价因子分差异显著;③实验组干预前后GSES总分、SAQ总分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分差异显著。结论:团体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感量表和考试焦虑调查表,对38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历、专业、学生干部上差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女大学生在情绪上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考试中的忧虑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③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考试焦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和城乡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和筛选文献,共纳入21篇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Z=14.75,P0.001),文科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理科生(Z=4.92,P0.001)。但是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城乡差异上不显著(Z=1.08,P=0.28)。结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中,男生和文科生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和理科生。  相似文献   

10.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情况。方法:采用中文版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1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分为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等三个维度,在中国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②大学生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方面,女生优于男生,在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方面,男生优于女生;大学生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得分呈现出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③外向性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中文版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中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现出总体上积极正向但又复杂多样的特点;人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方法用大学生择业完美主义量表、择业焦虑量表和择业效能感量表测量445名大学生。结果①追求理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r=0.605,P<0.001),在乎挫折与择业焦虑呈正相关(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9.70,P<0.001),在乎挫折的预测作用高组强于低组(t=6.68/2.22,P<0.001/0.05);③高、低择业效能感之间追求理想有显著差异(r=0.471,P<0.001);②追求理想在低效能感组对择业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t=11.38,P<0.001),在乎挫折和择业焦虑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择业效能感条件下在乎挫折是导致择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而低择业效能感条件下追求理想是导致择业效能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行为的特点,以及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职业成熟度问卷、求职强度量表、求职意向问卷对66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t=-6.104,P=0.000;t=2.210,P=0.027);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相关不显著(t=-1.564,P=0.118;t=0.193,P=0.847);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求职意向上无显著差异(F=0.940,P=0.421),但在求职行为上有显著差异(F=28.953,P=0.000);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F=4.273,P=0.014;F=7.439,P=0.00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1;r=0.08,P<0.05)。结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对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生涯建构理论为指导,运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CAAS)、职业使命感量表(CCS)、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职业探索量表(CES)对西安3所大学的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生涯适应力与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53,0.605,0.444;P0.01),职业使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17,0.437;P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9,P0.01);生涯适应力可以通过职业使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也可以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整体模型拟合良好(χ2/df=3.737,GFI=0.924,NFI=0.934,CFI=0.951,RMSEA=0.069)。结论:生涯适应力可通过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职业探索行为。  相似文献   

14.
职业兴趣对理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理科大学生群体中,职业兴趣在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结果期望与职业选择意向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各变量间的关系。方法:在5所高校不同专业理科大学生中,采用职业自我效能问卷、职业结果期望问卷、职业兴趣问卷及职业选择意向问卷施测(n=369)。结果: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结果期望均通过职业兴趣这一中介变量,对职业选择意向既产生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职业兴趣的部分中介效应分别为54.18%、56.70%。结论:理科大学生职业兴趣在职业自我效能、职业结果期望与职业选择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团体辅导对特定职业决策困难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筛选出具有特定职业决策困难的被试11名,对其进行8次团体辅导干预,用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DDQ)进行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增值分数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缺乏决策过程的知识"和"缺乏自我的信息"2个困难类型上的前后测增值分数分别达到显著差异(P<0.05),成员对团体辅导效果质的评估较好.结论 团体辅导方式对于特定职业决策困难干预的效果是有效和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20名毕业生施测。结果①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不显著(t=1.51,P>0.05),但学历差异显著(t=4.13,P<0.01);②人格特征中仅有精神质在性别(t=3.26,P<0.01)和学历(t=5.65,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③职业决策高效能组和低效能组的精神质(t=4.71,P<0.01)、外倾性(t=4.77,P<0.01)、情绪性(t=2.66,P<0.01)和掩饰性(t=2.12,P<0.05)均具有显著差异;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精神质和外倾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共调查了清华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278名本科生。结果:①职业自我效能存在着性别和学校类型方面的差异。②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更受到了家庭的职业引导、知觉到的社会支持的影响。结论:加强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引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方法选取56名大一女生为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辅导后,实验组成员在职业认识(t=3.42,P0.05)、规划认知(t=6.91,P0.001)2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辅导前;在职业认识(t=3.14,P0.05)、生涯定向(t=2.28,P0.05)、规划认知(t=6.44,P0.001)3个维度和总体均分(t=6.67,P0.001)上,实验组成员得分都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一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与效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状况及其与职业决策效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涯决策困难问卷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调查所大学的185名大学生。结果:大学生报告的决策困难程度不高,并且报告较高水平的决策效能:不同水平的职业决策效能者在职业决策的不同过程上存在不同的困难。结论:所调查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较小,并且职业决策困难与职业决策效能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方法: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0个月的干预训练。结果:两组被试在阳性项目数、人际、抑郁、焦虑、恐怖这五项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SCL-90总分、躯体症状、强迫三项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该干预对男女生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综合性团体心理干预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训练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