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对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三维CT技术检查300例颈椎病患者,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51.2%)和椎动脉迂曲(14.7%)。脊髓型颈椎病三维CT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三维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运用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行颈部MSCT椎动脉成像并做了DSA的患者椎动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所有病例均行MIP等三维成像。结果经MSCT血管成像诊断40支椎动脉狭窄,其中重度狭窄10支,中度8支,轻度22支。DSA共诊断39支椎动脉狭窄,其中重度狭窄10支,中度8支,轻度21支。经与DSA椎动脉造影对比,2种方法在狭窄程度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颈椎动脉成像可多方位立体显示颈椎动脉的形态、走形及狭窄情况,经MIP等三维软件处理后,可获得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MSCT颈椎动脉成像可作为评价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MRI与MRA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位居颈椎病第2位.由于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分歧,目前该病仍是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MR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性检查技术,主要显示颈椎的组织、结构等异常改变,而MRA可以显示椎动脉的全貌,以椎动脉为主要观察对象,两者联合应用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MRI基础上进行了MRA检查,重点探讨MRA与MRI联合应用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20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提高诊疗水平。方法选择120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85例行MRI检查。结果行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而CT显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15例;表现为脊髓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移位的有18例;表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12例、食管型颈椎病9例;表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而CT表现为钩突肥大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变/b/分隔的有12例、混合型颈椎病54例。结论CT、MRI检查对于诊断用X线平片诊断较困难的颈椎病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MRA与DS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比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2月,共收集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58.3岁。同时行MRA及DSA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部位等。结果DSA检查有阳性发现者32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9例,双侧受累13例。MRA有阳性发现者29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14例,双侧受累15例。除5例MRA阳性而DSA阴性外,其他MRA与DSA均为阳性。两种方法对管腔变细的诊断吻合率为100%。DSA对局限性狭窄及单侧缺如的诊断优于MRA。MRA对颈椎不稳及增生导致的椎动脉迂曲变形等表现的诊断阳性率高于DSA。结论(1)椎动脉DSA检查对局限性压迫及动力性压迫的诊断较准确,对椎动脉压迫来源较易作出判断,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是为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副反应及用量的限制。(2)MRA为无创检查,容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及闭塞,对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较适用。可同时扫描颈椎间盘、脊髓及颈部其他血管,以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临床诊断不明确、高龄不能耐受DSA检查的患者。MRA的不足之处是对局部微小部位的狭窄或非闭塞性病变的诊断率低,检查中无法随时变换体位。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A特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治疗方式。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V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Ⅳ型(神经-血管型)、Ⅴ型(特殊型)。42例正规非手术治疗,30例行椎动脉减压术及颈前路椎间植骨稳定术,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分型确定治疗方法。大部分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当正规非手术效果不佳,影像学支持临床症状时,应考虑行椎动脉减压术或颈椎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9.
我院骨科自1988年7月至1992年7月,采用颈交感神经节封闭治疗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治疗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3岁,平均50岁。交感型颈椎病1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交感型颈椎病表现为眼花、眩晕、心悸、失眠等不适。颈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x线片发现有颈椎不稳定,或颈椎钩椎关节明显增生。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临床疗效满意,植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颈椎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结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安全性高、减压彻底、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等特点,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8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41~65岁,平均48岁。术前均经颈椎X线、颈椎MRI和椎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C型臂X线机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局麻后用16 G穿刺针从右侧穿刺,进入病变椎间盘中央稍偏后部,然后置入光纤,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汽化,每个椎间盘使用激光能量500~1 000 J,分别于术后第1天、6个月、1年,按照Nagashima的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Nagashima标准评分,术后第1天总体优良率为86.95%,术后6个月总体优良率为82.61%,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为80.43%。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椎动脉损伤的危险性。方法:32例拟诊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同时接受颈椎平片、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23例椎动脉直行无扭曲,5例椎动脉有轻度扭曲,4例椎动脉明显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侧。椎动脉扭曲与颈椎退行性变有关。结论:颈椎严重退行性变可导致椎动脉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从而增加颈椎前路减压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造影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验和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探讨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民  姚猛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2004,17(10):580-58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VCS)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VCS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的走行、管径、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等。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包括;①椎动脉V2、V3段外压性狭窄50例;②椎动脉单纯硬化性狭窄10例;③椎动脉纡曲63例;④椎动脉走行异常8例;⑤椎动脉细小或缺如21例。结论VCS的血管造影表现非常复杂,椎动脉V2、V3段的受压、纡曲是诊断VCS的最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代偿机能,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方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20多年来,颈椎外科在我国有很大的进展,对颈椎的多种疾病与损伤开展了外科治疗,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尤为普及。随着先进的诊疗技术的应用,使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颈椎病诊断中的问题与“陷井”颈椎的椎间关节(椎间盘、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退变,累及神经(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血管(脊前动脉、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称为颈椎病。凡符合这个定义的疾病可诊断为颈椎病。这本是骨科医生人所共知的基本概念。CT、CTM、MRI等现代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主的疾病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 ,已成为一社会问题。从 70年代中期起 ,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临床和理论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自MRA技术运用以来[1 ,2 ,3] ,近几年对其认识更加深刻。鉴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 ,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 ,因此必须看到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现就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 1 颈椎病的退变主要表现为 :①颈椎节段性不稳 ,最为常见 ,属于早期型。②机械性致压物 :钩椎关节横向增生…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指颈间盘退行性变,继发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而食管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咽部及食管,造成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在1992年国内第一届颈椎外科研讨会上将其确定为颈椎病分型的一种,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1]。食管型颈椎病较其他类型颈椎病少见,且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报道尚少。本文从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方面对食管型颈椎病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方法 采用五种手术方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2 2例 ,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 2例 ,横突孔切开减压、钩椎关节切除 6例 ,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9例 ,颈椎植骨融合加钩椎关节切除 2例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3例。结果 随访 1年~ 3年 2个月 ,优 9例 ,良 7例 ,可 4例 ,优良率 80 %。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并非单纯由椎动脉受压所致 ,针对不同的原因选择手术方式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