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发因素与中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AMI12小时内进行溶栓的52名中年人和73名老年人的诱发因素,溶栓后再灌注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中年人AMI前有明显诱发因素者比老年组多见(32/52,13/73,P<0.01),再灌注率显著高于老年组(75.0%,50.7%,P<0.0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率在两组再灌注病人中差异显著(8/9,1/12,P<0.01)。在中年人组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病人中,心肌梗塞前均存在精神因素和长期吸烟诱因。结论:中年人仰多具诱因,心肌梗塞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老年人,诱发因素可能是诱发中年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AM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氦氖激光静脉内照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塞周围区的作用.基本组61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女12,男49,平均年龄58.9岁)。住院开始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过程中病人分两组:第一组22例心肌梗塞病人,病初6小时内行激光照射:第二组39例病人,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急性Q波型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 对象 157例旨次急性下壁,前壁以及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其中男125例、女32例,年龄39~90(平均65.2±14.3)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即刻、12、24、48小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于发病24小时内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各导联ST段下移≥0.1mv为诊断标准。分为3组:组Ⅰ,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56例,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Ia)36例(占64.3%),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Ib)20例(占35.7%);组Ⅱ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76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a)28例(占36.8%),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b)48例(占63.2%);组Ⅲ;急性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3年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53例急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观察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153例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得到及时治疗的有35例,2~6小时得到防疗治疗的有92例,得到治疗的有94例。6~12小时得到治疗的有20R,大于12小时有4例,死亡6例。结论:急诊绿色通道的实施可以减少心肌梗塞病人的诊断、治疗中的时间浪费,使心梗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5.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19例患者均为1992年1月~1992年12月住院病人,男11例,女8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9岁。诊断标准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其中有冠心病心绞痛者14例,不典型者3例;无冠心病、心绞痛史者2例。合并心脏骤停者1例,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4例,死亡者2例(发病距溶栓超过8小时和11小时)。 1.2 方法 (1)治疗方法:发病6小时内入院病人均静脉注射尿激酶,首次剂量60万u,嗣后每隔15分钟静脉注射20万u,共3~4次。同时口服阿斯匹林0.3mg/d,最少用药一个月,溶栓前静脉采血查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2)观察项目:用药前每例病人均进行心电图、酶学等项目检  相似文献   

6.
张群芳 《临床荟萃》1995,10(18):838-83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6小时以内疗效较佳,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对AMI晚期12小时以上的溶栓治疗报道较少.我院对5例发病时间在16~43小时的AMI晚期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良效,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AMI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有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图改变(QRS、ST、T波改变).③有动态心肌酶学改变.5例AMI均为男性,年龄为40~67岁,发病时间16~43小时.其中前侧壁梗塞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广泛前壁梗塞2例(其中1例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心  相似文献   

7.
地塞米松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有争议。本文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加用地塞米松治疗,与另外35例未加用地塞米松治疗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症状、体征和CT改变等方面进行对照表明,地塞米松在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共70例,全部经头部CT证实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1~12小时。观察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46.58岁。发病后有意识障碍者即嗜睡~昏迷者10例,有明显头痛者28例,有明显颈强者30例。对照组35例。男1…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心肌梗塞病人平稳地渡过急性期,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近4年来用碳酸氢钠加极化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0例,与单独用极化液者31例比较,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61例均为住院患者,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7.56岁。对照组男24例,女7例年龄44~78岁,平均64.10岁。 心肌梗塞部位。治疗组:下壁11例,广泛前壁12例,前间壁7例,共30例。对照组:下壁12例,广泛前壁11例,前间壁8例,共31例。  相似文献   

9.
我院采用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2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对象 本组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58~69岁、平均65.8岁。其中前间壁心肌梗塞11例,下壁心肌梗塞11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4例(其中合并心律失常18例。心力衰竭4例)。本组病例均于发病6小时内入院。并具有以下特点可选用溶栓剂治疗,(1)严重的缺血性胸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20分钟不能缓解;(2)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抬高(>2mm)至少2个以上导联;(3)无陈旧性心肌梗塞证据;(4)症状发作后4~6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月~1989年1月我们使用进口或国产尿激酶(UK)静脉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2例病人(男10、女2),为1988年1月~1989年1月入院的AMI病人,占同期住院AMT病人的13.7%。均有剧烈胸痛,损伤ST段抬高,无坏死Q波或Q波较小,无严重高血压和出血性疾病。从疼痛发作到开始溶栓时间最短20分钟,最长9小时,平均4.5小时。广泛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下壁2例、下壁2例、下壁加后壁2例、下后加右室1例、前壁2例。溶栓前已有心源性休克2例、左心衰4例、心律失常3例。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梗塞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预处理组(A组,33例)、近期预处理组(B组,30例)和无预处理组(C组,29例),均于胸痛后6~12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冠脉再通率、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B组冠脉再通率(56.7%)大于A组(30.3%)和C组(13.8%),P均<0.05;B组和A组晚期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梗塞范围(P均<0.05);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3.3%)也小于A组(45.5%)和C组(48.3%),P均<0.05;C组冠脉再通者病死率(50.0%)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只有近期预处理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和减少心律失常;无预处理者晚期再灌注甚至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胸痛发作24h内心电图ST段对应性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发现:44/66例单一部位、8/29例复合部位梗塞和1/9例梗塞原位扩展者心电图有对应ST段改变;有或无对应改变者之间心功能无显著差异,而单一和复合梗塞者之间心功能变化有显著差异;33/51例无对应ST段改变者可找出使ST向量无变化的原因;26例急性下壁梗塞其前壁ST段压低可延伸至V(5~6)导联且发病72h后仍不回复至基线;单纯下壁梗塞者V_(1~4)ST段下降总和与下壁加正后壁者V_(1~4)ST段下降总和之间有显著差异。作者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时ST段对应改变系心电向量力变化所致。唯一影响心功能因素是梗塞面积。动态监测ST段对应改变的过程对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均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普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近期预后较好,但由于其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因此处理好这部分病人,特别是其中的高危组病人,对降低AMI住院病死率有重大作用。本文分析72例主要累及左室下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部分因素。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本文选择1990年~1994年2月我院心内科的72例AIMI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9例,女性13例,年龄36~91岁,平均63.0±11.3岁。其中单纯AIMI34例,合并后壁AMI11例。合并右室梗塞(RVI)15例,合并前壁梗塞12例。每例病人有AMI改变,即胸痛≥15分钟,EKG及心肌酶学(LDH、  相似文献   

14.
陈家林  谢群 《临床医学》1999,19(7):20-22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致冠心病的危险因子,TC和LDL-C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强。本文是通过多次测定心肌梗塞后病人的血脂水平以观察其与心肌梗塞后病人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我们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共162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55例,女7例,年龄47~88岁,平均69岁。诊断标准是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的升高。 1.2 方法:入选AMI后住院8周的病人,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为试验观察终点,依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Ⅰ组(<1.93μg/L)39例;Ⅱ组(1.93~3.50μg/L)41例;Ⅲ组(3.51~5.00μg/L)51例;Ⅳ组(5.01~6.30μg/L)46例;Ⅴ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小时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小时、1个月和6个月随访观察时间内,Ⅳ组和Ⅴ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9年~1992年上半年对AMI 20例选择性应用江浙蝮蛇抗栓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规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的2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均无出血倾向及病史。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7~74岁,平均58岁,从心绞痛出现到接受治疗均未超过8小时。梗塞后半小时内给药者2例,3小时6例,6小时8例,8小时内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为试验观察终点,依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Ⅰ组(<1.93μg/L)39例;Ⅱ组(1.93~3.50μg/L)41例;Ⅲ组(3.51~5.00μg/L)51例;Ⅳ组(5.01~6.30μg/L)46例;Ⅴ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小时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小时、1个月和6个月随访观察时间内,Ⅳ组和Ⅴ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是严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典型、非典型的症状。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不可缺少的环节。发病12h内,尤其6h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是最佳的。1临床资料本院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7例,适宜溶栓治疗的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2~8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塞急性期病人需定时测定心肌酶谱,特别是在溶栓疗法当天,每0.5~1小时就需采血1次,连续观测6小时。过频的静脉穿刺影响病人的休息,不利康复。鉴于心肌梗塞急性期需24小时维持静脉通路,本文试图比较静脉通路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检测心肌酶谱的结果,探讨是否可用静脉通路采血代替静脉穿刺采血。对象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选择15例心肌梗塞急性期病人,采血31例次,年龄35—38岁,采血时间为发病当天至发病后30天。梗塞部位:下壁3人7例,前间壁6人11例,广泛前壁4人8例,正后壁2人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时间的不同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3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发病12~30 d)25例和晚期组(发病3~5个月)11例.两组一般治疗和康复治疗方法均相同.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时均进行FIM评定.结果 FIM评定在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个月后,早期组显著优于晚期组.结论 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但-临床疗效早期康复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