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胃癌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按癌中心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分别取材,石蜡切片,应用高碘酸--无色品红--橙黄G法(PAS法)和半薄切片观察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胃癌中心区无淋巴管,胃癌周边区淋巴管扩张、密度及淋巴管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区。结论: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这增加了癌细胞侵入淋巴道导致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壁内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为探讨直肠癌淋巴道转移的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30只大鼠直肠,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浆内囊泡极其丰富,数密度为118个/μm3,体密度为0.071 4;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3种类型,处于开放状态约占21%。胞质内也含有一般的细胞器。结论在直肠内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主要通过内皮细胞的连接开放和囊泡系统。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小肠壁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结果在小肠壁内各层中均见有毛细淋巴管分布,除粘膜层外,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还见有淋巴管。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位于粘膜肌附近。粘膜下层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多位于粘膜肌的直下方。肌层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于环,纵肌间的结缔组织中及纵行肌纤维间。在浆膜层见到较大的淋巴管,有瓣膜,而毛细淋巴管的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家兔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家免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方法:采用间接注射法,透明铺片法、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喉壁除韧带和软骨层外,其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可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各层检出率不同,其中肌层和外膜淋巴管检出率较少、在声襞的复层鳞状上皮、任充氏间隙、声韧带与声肌之间、声肌中可见淋巴管,声韧带中没有淋巴管分布。喉各分区淋巴管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会厌喉面分布密度最高,声襞淋巴管的分布密度最低。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的淋巴管在前联合和喉后壁相互吻合,除声襞两游离缘的淋巴管间无吻合外,喉各区淋巴管均可越过中线与对侧吻合。结论:喉壁除韧带和软骨层外,其余各层均存在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喉各分区淋巴管分布不同,但彼此间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7.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对多数恶性肿瘤来讲,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通过对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及结构特点的研究,来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依据。1淋巴管研究的发展史1622年Aselli首先发现乳糜管,标志着人类对淋巴系统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此,全身淋巴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相继展开。1652年Bratholi等研究了全身淋巴管;1692年Nuck使用向淋管内注射水银的方法观察淋巴管,这对淋巴系统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Hunter(1762年)改进了淋巴管的注射方法;他的学生Gruikshack(1786年)编著了《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大白鼠壁内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年龄大白鼠胃壁内淋巴管的检出率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白鼠胃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除粘膜层外,还有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无孔窗,内皮外无基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囊泡。  相似文献   

10.
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形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探讨大分子物质淋巴道转运的形态学基础. 方法:应用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直肠肛梳区的淋巴管结构. 结果:大鼠肛梳区的毛细淋巴管见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肌间可见到比较丰富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囊泡;内皮细胞连接有重叠、嵌插和端端连接三种类型,有的处于开放状态. 结论:肛梳区的淋巴管分布与皮肤的相似,大分子物质转运以囊泡系统和内皮细胞连接开放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分布特征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7例经治疗的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直肠NET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的1.1%,男性5例,女性2例,其中5例在距肛缘10cm以内,占71%.3例经肛门行局部扩大切除;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其中2例术后病理基底部无肿瘤,进行常规随访,1例术后病理检查基底见癌细胞,进行经肛局部扩大切除;另外1例患者肿瘤距肛缘10cm,直径1.5cm,行直肠经腹前切除术.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现正常存活.结论:直肠NET临床少见,发生于直肠远端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人宫颈癌中晚期不同部位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特点,为探讨宫颈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临床手术切除的宫颈癌材料,由癌组织周边区及正常区取材,应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和癌组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 宫颈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且扩张.结论 宫颈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和形态改变增加了淋巴道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丁芳林  刘丛 《海南医学》2007,18(1):121-122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刘景田改进的微量全血法检测60例大肠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与64例正常人对照分析.结果 大肠癌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自然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NTER)和直向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DTER)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促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ETER),协同肿瘤红细胞免疫花环率(ATER)低于正常人(P<0.05),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RFIR)则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肿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测其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应用鼻胃管胃肠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评价结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后鼻胃管胃肠减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文和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献,提取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有8项RCTs(non-NGD:NGD=525:547)被纳入,大部分试验的病例组特征基本上具有可比性。non-NGD组较NGD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WMD=-0.80, 95%CI[-1.31~-0.297], P=0.002),住院时间少(WMD=-2.19, 95%CI[-3.35~-1.02], P=0.0002),虽呕吐(RR=2.34, 95%CI[1.64~3.33], P<0.00001)发生多,但肺部感染(RR=0.20,95%CI[0.06~0.68], P=0.01)发生少,两组伤口感染(RR=0.81,95%CI[0.34~1.92], P=0.64)、吻合口漏(RR=0.53,95%CI[0.15~1.92],P=0.33)和鼻胃管再置(RR=1.18, 95%CI[0.92~3.58], P=0.09)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 结直肠肿瘤手术后不应用鼻胃管是安全的,常规应用鼻胃管并不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反而会增加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的发生,提示结直肠手术后没有必要常规行鼻胃管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月期间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在该院接受第4次化疗的51例患者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Fu)、四氢叶酸(CF)加奥沙利,即FOLFOX方案。观察组化疗同时口服谷氨酰胺颗粒30粒/d,分3次服,连续7d;对照组仅接受化疗。检测两组患者接受第4次化疗前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07.32&#177;85.33)vs(517.67&#177;61.46)]μmol/L(P〈0.01);尿中L/M比值观察明显低于对照组[(0.0357&#177;0.0046)vs(0.0514&#177;0.0071)](P〈0.01)。结论谷氨酰胺颗粒能够显著提高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血谷氨酰胺浓度。降低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比值),从而减轻化疗药物对肠黏膜损伤程度,有效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了40例直肠类癌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手术方式。结果:40例病人中37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3%,5年生存率90%。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易。手术应结合病变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决定术式。对于有肝转移者应力争同时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其他类型的治疗(如化疗)可能会对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直肠癌体外药物敏感性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肿瘤个体化化疗提供依据。方法将同期98例直肠癌,分别分为MTT试验组和对照组。接受MTT药敏实验者,根据药敏结果分为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敏感组根据药敏结果指导化疗,不敏感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观察各组临床近期疗效和3年生存率。结果56例直肠癌组织对5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顺序依次为:丝裂霉素、羟基喜树碱、5-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与临床实践不完全一致。MTT敏感组、不敏感组与对照组近期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5.0%(30/40)、14.3%(1/7)和51.4%(18/35),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MTT敏感组、不敏感组与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5.7%(23/35)、0%(0/6)和47.1%(16/34),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MTT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临床的个体化治疗和化疗效果的预测,有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