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纯  张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5,435
抑郁的归因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Abramson等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该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心理学界广泛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抑郁研究的热点[1-3].抑郁的归因训练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它的出现为抑郁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条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抑郁的归因理论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介绍和探讨,并简要介绍抑郁的归因训练,以期能够引起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17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提出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归因模式。方法:用Beck 抑郁自评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46 例抑郁症病人和46 例正常人进行测定。结果:抑郁症组Beck 均分为13-42 ±5-87,比正常组明显增高;抑郁症组ASQ好事件和坏事件在自身性、持久性、整体性三项指标和总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在好事件上三项指标与总分无差异;对坏事件的归因,持久性、整体性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oNeg、无望感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PCN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抑郁症缺乏正常人归因时自我服务的偏向,采取的是消极的自我归因,把坏事件看作稳定的、普遍的因素,是一种悲观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248名16~22岁的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大学生与乐观归因方式的大学生相比,回忆出较多的过度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较少的情感温暖,悲观的归因方式与父母的偏爱无明显关系。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早期教养方式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消极归因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进行归因训练,对照组26例只给予常规的分娩护理。结果归因训练后,实验组焦虑、抑郁水平(7.36±1.63、6.45±1.39)较对照组(9.51±1.89、9.19±2.04)明显减轻(P〈0.01);实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358.42±21.51、60.24±4.49min)较对照组(471.10±33.70、66.72±4.57min)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对消极归因模式初产妇进行归因训练能有效改善产妇的情绪,利于分娩。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青少年归因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 ̄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与具有乐观归因方式的青少年相比,具有悲观紧因方式的青少年回忆出较少的父母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女孩比男孩回忆出更多的母亲的惩罚;悲观的紧因方式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无明显关系。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与早  相似文献   

7.
小优自述: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都特别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连邻居们都夸我。中考后,我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刚进高中时,我还信心十足,为自己设计好了美好的人生蓝图。  相似文献   

8.
张哲  马璐 《校园心理》2016,(6):402-403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归因方式和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创造性倾向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创造性倾向总分与人际能力、人际情景、人际运气、人际外控、人际内控和学业外控存在相关。经回归分析,只有人际外控维度对创造性倾向的预测力最好但不是很高,因此归因方式及其维度可能对创造性倾向有一定影响。其他学者可以进一步验证或者排除归因方式从其他方面研究促进创造性倾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山东省某大学279名在读大学生,运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乐观量表(LOT-R)及归因方式问卷(ASQ)对心理健康状况、归因方式及灵活性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ASQ的正性事件普遍维度和负性事件的内外维度上以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正性事件内外维度及归因灵活性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均呈负相关(r=-0.42~-0.14,P0.05或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均呈正相关(r=0.20~0.31,P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得分与SDS、SAS及PANAS负性情绪得分呈正相关(r=0.38、0.26、0.33,均P0.01),与PANAS正性情绪和LOT-R得分呈负相关(r=-0.17、-0.29,均P0.01)。回归分析表明,正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相关(β=-1.42,P0.05),归因灵活性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6.12、-5.49、-1.84、2.49、1.67;P0.05或0.01),负性事件内外维度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乐观度相关(β=4.72、3.09、2.63、-1.45、-1.17;P0.01)。结论:倾向于把正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持续的和普遍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倾向于把正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和持久的、把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的和暂时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正性情绪,有着较高的乐观水平;归因灵活性得分低的个体抑郁、焦虑情绪较高,正性情绪、乐观度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对3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②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水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我和谐水平与不同的归因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④努力归因在自我和谐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与归因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I—E量表、信任量表对413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①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在性别、是否留守上均存在显著差异;②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在性别、是否留守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③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对人际信任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结论青少年的归因方式极其显著地影响其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32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青少年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可以分为主观努力因素归因和不可随意控制因素归因,个体在归因时越倾向于前者,则抑郁程度越高,在归因时越倾向于后者,则抑郁程度越低;②父母仍然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人物,青少午的抑郁程度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关系密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低,抑郁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幼儿教师职业怠倦现状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和心理控制源量表(IPCS)对福州地区227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福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总分高于平均水平的比率为33%;②教龄、婚姻状况、所教班级性质和班级规模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③归因方式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有显著相关,同时,归因方式的内控性和有势力的他人这2个维度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结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从归因角度降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山西师范大学的14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学业失败归因上差异显著(F总归因=0.016,P〈0.05;F失败=3.064,P〈0.05);②性别在控制点上差异显著(t内控=-2.282,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稳定性(F稳定=3.674,P〈0.05;F不稳定=2.939,P〈0.05)、控制点上差异显著(F外控=3.073,P〈0.05);③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能力两者正相关显著(r=0.307,P〈0.01),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t=4.399,P〈0.01)。结论学业归因方式是影响元认知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归因心理调适对新诊乳腺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市某三甲医院的新诊乳腺癌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心理调适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57例。心理调适组接受常规护理及归因心理调适,常规护理组只接受常规护理。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v4.0)和归因方式问卷(ASQ)于基线及干预1、3、6月后进行评估。结果:完成研究的患者共107例,心理调适组55例、常规护理组52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FACT-Bv4.0和ASQ总分的干预效应、时间效应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心理调适组干预1、3、6月后的FACT-Bv4.0和ASQ总分均高于基线(均P<0.001)。结论:归因心理调适可改善新诊乳腺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恋与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4名大学生进行自恋人格问卷(NPI)、归因方式问卷(ASQ)、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①高、低自恋者在归因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12,P<0.001);②自恋与整体归因(r=0.199,P<0.01)、人际事件归因(r=0.215,P<0.01)、成就事件归因(r=0.138,P<0.01)以及归因的内外维度(r=0.185,P<0.01)、持续维度(r=0.151,P<0.01)、普遍维度(r=0.166,P<0.01)都显著性正相关;③高、低自恋者在心理异常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没有表现出差异性;④自恋总分与心理异常总体上无显著性相关,仅与人际敏感(r=-0.108,P<0.01)、恐怖(r=-0.119,P<0.05)两个因子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自恋者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心理健康;自恋的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3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相联系,代表自恋的适应方面;特权感因子则与病态心理相联系,是自恋的不适应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自身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高校161名大一到大三学生为被试,对其归因方式、人格特质及父母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低(r=-0.215,P<0.01),外倾性分数越高其归因总分越高(r=0.180,P<0.05),神经质分数越高其内控归因的分数越高(r=0.284,P<0.01);②父母的惩罚严厉等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归因总分越高(r=0.176,0.165,P<0.05;r=0.271,0.241,P<0.01;r=0.280,P<0.001);③父母感情温暖理解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的分数越低(r=-0.160,P<0.05;r=-0.263,-0.264,-0.240,P<0.01),其外倾性分数越高(r=0.199,P<0.05;r=0.230,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越高其大学生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和神经质分数越高(r=0.197,0.178,P<0.05;r=0.257,0.208.0.268,0.267,0.299,P<0.01)。结论大学生倾性人格特质及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易形成外控型归因方式,而高精神质的人格特质易形成内控型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白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郁与自尊有显著相关,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总体上验证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中国大学生抑郁者具有对负性事件宿命性、普遍性和持续性归因、无望感和低自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索青少年归因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问卷(CD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归因方式问卷(CASQ)对269名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父母的温暖与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青少年的抑郁有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的归因方式在这4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中起中介作用;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与青少年的抑郁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作者最后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并对研究结果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做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抑郁症患者治疗后归因方式的变化.方法 选取62名住院抑郁症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前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归因方式问卷(ASQ)的测评.同时选取58名无抑郁病史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归因方式问卷(ASQ).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与ASQ得分相关显著(SDS,r=-0.54,P<0.01;HAMD,r=-0.38,P<0.01);②抑郁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抑郁状况显著改善(SDS,t=21.43,P<0.01;HAMD,t=28.19,P<0.01);③抑郁症组治疗后ASQ得分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1.62,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负性归因方式在治疗后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治疗后与对照组差异依然显著.归因方式并非抑郁症的伴随症状,而是抑郁者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且具有可变性的类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