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冰刺激配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冰刺激。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刺激配合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治疗吞咽障碍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对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比较,Ⅱ~Ⅲ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V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比较,Ⅱ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级以上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Ⅱ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开始恢复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Ⅲ级以上,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Ⅱ~Ⅲ级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Ⅱ~Ⅲ级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Ⅱ级、Ⅲ级各30例)和对照组(Ⅱ级、Ⅲ级各30例)各60例。对照组予电针穴位刺激疗法治疗,观察组予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2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结合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高,缩短病情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触发和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康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两种电刺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2个月治疗后,其FMA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触发和小脑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刘海云  鄢琼  杨娜   《护理与康复》2017,16(3):273-274
目的观察面瘫操在辅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A组(急性期)、B组(静止期)、C组(恢复期),每组4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面瘫操辅助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A组有效率100.00%、B组有效率95.00%、C组有效率82.50%,3组面瘫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瘫操能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发病早期辅以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不同电流强度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人,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患者给予治疗电流量3 mA,第2组患者给予治疗电流量3~6 mA,第3组患者给予治疗电流量6 mA。结果第1组患者有效率43.33%,第2组患者有效率96.67%,第3组患者有效率36.67%,第2组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YSIOMED vocaSTIM-Master治疗仪不同频率治疗吞咽障碍的效果不同,最有效的治疗量是3~6 mA。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治疗的64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患侧面颊区中药熏蒸治疗,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以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价系统评价]和面神经麻痹程度来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治疗面神经炎.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静 《中国康复》2010,25(4):292-293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联合表情肌按摩及训练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88例,采用常规药物及超短波治疗的85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表情肌按摩及面肌训练等康复干预的103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后各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5d后,2组10岁的患者痊愈显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4.0%与67.5%,P0.05),10岁患者的痊愈显效率2组均100%。结论: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联合表情肌按摩和面肌训练可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干预,两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8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ortmann评分显著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护理干预面神经麻痹,能够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术后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至2013年1月50例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术后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在 H-B面神经功能等级、Nottingham评分、Yanagihara面神经麻痹分级评分、总体疗效、起效时间、平均疗程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改善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术后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针对药物注射疼痛采取积极护理干预措施,保证了疗效。  相似文献   

11.
鳝鱼血外敷辅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昌琴  常进红  钟代曲  邹春莉 《现代护理》2007,13(32):3108-3108
目的观察鳝鱼血外敷辅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鳝鱼血外敷患侧面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1.5%,对照组治愈率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4±5.2)d,对照组为(18±6.4)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鳝鱼血外敷辅助治疗可提高面神经麻痹的治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Bell氏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Bell氏麻痹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ouse-Brackmann(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愈时间等评定.结果:治疗20d后,2组H-B分级、肌力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2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增加Bell氏麻痹患者面肌肌力,改善其主动运动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1及3个月时,观察组House Brackmann评定达Ⅱ级以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面神经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比较,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n=33)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B组(n=30)单纯采用药物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3周后行表情肌肌力测定并评定疗效。结果 A组患者痊愈者达81.8%,B组达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短波并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按摩、康复锻炼、针灸等综合康复干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FGS评分显著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手段可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较单一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三七通舒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通舒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8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发病7天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治疗以及针灸理疗等基础治疗,三七通舒组44例采用基础治疗±三七通舒治疗,疗程28天。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及临床疗效指标判定。治疗前后行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患侧EnoG的潜伏期及振幅均具有可比性。治疗28天后,两组H—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33±1.21vs对照组3.08±1.35,P〈0.05);面神经电图显示治疗组患侧潜伏期(2.46±0.34)及振幅(189±67)均较对照组潜伏期(3.37±0.49)及振幅(131±52)有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指标比较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5.45%,对照组80.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针灸及理疗等综合治疗对急性特赞性面神经麻痹有效。  相似文献   

17.
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均给以常规药物、理疗和针刺治疗。A组同时结合面肌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1d后,Sunnybrook神经功能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幅度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65.8%与51.4%,P0.05)。结论:康复结合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扶阳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住院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扶阳罐温推、温点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阳罐治疗有助于提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盆底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慢性盆底疼痛患者37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8例,采用肌筋膜疗法),观察组(19例,采取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盆底表面肌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其中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前静息、后静息平均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快速收缩、10s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筋膜疗法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盆底肌电值,恢复盆底肌肉肌神经协调功能,改善情绪及生活质量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强的松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联合强的松口服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肌电图改变。结果:治疗7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2组CMAP波幅均较前恢复,R1潜伏期均较前缩短,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更快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