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维持方法下Narcotrend(NT)在全麻苏醒期对患者意识监测的准确性。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麻醉维持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NT监测镇静深度并统计术毕患者睁眼时的NT和时间,继而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来判断NT对意识恢复判断的准确性。结果:2组比较,睁眼时N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睁眼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和七氟醚组的AUCROC分别为0.913和0.920。结论:无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或七氟醚吸入维持全身麻醉,NT均可准确反映患者意识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彦彬  曹珏 《中国当代医药》2012,(4):85+87-85,87
目的评价Narcotrend(NCT)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的效能。方法选择4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术毕应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采用改良镇静/警觉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情况。记录不同改良镇静/警觉评分所对应的NI(NarcotrendIndex)值。计算这些参数对应意识状态的相关系数(r)。结果 rNI与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显著相关(P〈0.01)。结论 Narcotrend监测在全麻苏醒期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Narcotrend(NT)在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的预判效能。方法选择36例ASAⅡ~Ⅲ级在全麻下手术的老年患者,术中以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维持麻醉。术毕入麻醉恢复室,采用NT监测麻醉深度,在对刺激无反应、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时记录NT分级(NTS)和NT指数(NTI)、MAP和HR;计算比较这些参数对应意识变化的预测概率(Pk);记录对应OAA/S评分值的NTS、NTI、MAP和HR。结果 NTS、NTI与患者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NTS、NTI预测患者睁眼时Pk值均显著高于0.5(P〈0.05),也高于MAP和HR对应的Pk数值(P〈0.05);OAA/S评分为3分、4分和5分的预测概率(Pk)数值明显高于0.5(P〈0.05)。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能够有效预判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苏醒期躁动是小儿全身麻醉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躁动的发生率日益增加。躁动可造成小儿自身伤害,增加复苏室护理人员的负担,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引起躁动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手术类型、疼痛的影响、术前焦虑状态以及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预防性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优化围术期麻醉管理,充分的术后镇痛和安抚,均可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Narcotrend检测仪是一种新的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它应用Kugler多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对脑电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将脑电图分为从A(清醒)到F(伴有爆发性抑制增多的全身麻醉) 6个阶段14个级别的量化指标,重新形成从100(清醒)到0(等电位)的NI.相对发育已成熟完善的成人大脑,小儿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发育,年龄越小脑电图与成人差异越大,Narcotren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还在探讨中.本研究拟探讨Narcotren指数在小儿全身麻醉后,与小儿意识恢复水平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与七氟烷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对患儿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小儿23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各119例,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3 min、手术开始3 min后、手术结束前 3 min、拨管后5 min 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两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躁动例数、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 结果:丙泊酚组 SBP、DBP 与 HR 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七氟烷组SBP、DBP与HR水平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丙泊酚组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均长于七氟烷组(P均<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躁动率、镇静躁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患儿的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苏醒质量更高,是小儿外科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地佐辛对小儿七氟烷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吸入2%~3%七氟烷,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1·min-1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20 min,地佐辛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1和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手术时间、清醒时间;记录患儿清醒时(T1),拔喉罩后1 min(T2)、5 min(T3)、10 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躁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T1~T4时地佐辛组MAP降低,HR减慢(均P<0.05)。地佐辛组躁动发生率为17%(5/30),低于对照组[60%(18/30)],躁动持续时间大于15 min的患儿少于对照组(0例vs.15例),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0.1 mg·kg-1可有效预防小儿七氟烷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Narcotrend监测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监测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患者60例,采用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NT监测组(N组,n=30)和常规监测对照组(C组,n=30)。术中,C组全麻药用量依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平时用药经验进行调控;N组全麻药用量依据麻醉趋势指数(NTI)进行调控。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驻留时间;记录术中全麻药用量和患者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N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驻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全麻药丙泊酚的用量显著减少(P〈0.01);全麻药咪唑安定、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使用NT行麻醉深度监测,能减少全麻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PACU驻留时间,加快手术患者全麻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系统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胆道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术中分别根据NT值及临床体征和临床经验调整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量。分别记录苏醒时间和听从指令时间、气管拔管、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用量以及Ramsay评分,了解有无术中知晓。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较短,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量更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出手术室时Ramsay评分更低(P<0.05)。结论 Narcotrend监测系统用于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减少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用量,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Narcotrend脑电意识监测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0例心理正常择期进行全身麻醉的非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监测组患者给予Narcotrend脑电意识监测及常规监测,观察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追加减麻醉药物的次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发生术中知晓的次数。结果监测组患者追加减麻醉药物的次数为3次,显著少于观察组的9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为(20.78±2.31)min,显著短于观察组的(31.89±3.2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的次数为0次,显著少于观察组的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rcotrend脑电意识监测在麻醉深度监测中具有常规观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客观、精确、简单、即时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观察Narcotrend监测在异氟醚一舒芬太尼颅脑手术苏醒期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42例ASAI~Ⅱ级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Narcotrend监测组(NT组)和常规监测组(对照组),每组各2l例。术中吸入异氟醚和泵入舒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记录麻醉苏醒期间出现吞咽反射、呼之睁眼、记忆力恢复时的MAP、HR、NT分级(NTS)和NT指数(NTI),并计算上述四种参数相对应意识变化阶段的预测概率值(PK)。结果NTS、NTI与患者麻醉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预测患者呼之睁眼的PK值分别为0.93±0.04、0.89±0.03,预测记忆力恢复的PK值分别为0.92±0.02、0.87±0.05均显著高于0.5(P〈0.05)。并且高于MAP、HR的相应预测值(P〈0.05);与对照组比较,NT监测组的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全麻药的用量明显减少。结论Narcotrend监测能减少术中异氟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Narcotrend监测与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相比,在异氟醚一舒芬太尼颅脑手术患者苏醒期预测意识水平变化能力更加有效、客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手术病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选择12例上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并行全麻诱导,于输入罗哌卡因后1、10、20、30、45、60、75、90、120、150、180min分别从左桡动脉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用DAS2.0药动学统计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术中、术后均未见与罗哌卡因有关的不良反应,罗哌卡因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10min;Cmax为0.713mg/L;t1/2α为122min;t1/2β为190min;AUC0→180为(72±10)μg·mL^-1·min^-1。结论:复合全麻下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药物代谢符合二室模型,安全性良好,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arcotrend脑电/意识深度监测(NT指数)指导下调控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深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80例(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组(n=40):NT指数指导下进行麻醉用药与调控;C组(n=40):隐蔽NT指数监测,由麻醉科医师按传统经验调节麻醉用药。常规监测ECG、HR、SpO2、桡动脉压、右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压(CVP)及NT指数,记录NT指数、术中麻醉用量、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NT指数波动较小,N组镇静药量、镇痛药量及肌松药用量比C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提前3~4 h;拔除气管导管提前7~8 h(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应用NT麻醉深度监测系统安全有效,可使麻醉深度达到量化,个体指数明确,麻醉深度直观明确,是一种连续实时无创的脑电/意识深度监测方法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ose-Loop Muscle Relaxant Injection System,CLMRIS)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52例择期全身麻醉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经验组(E组即对照组),NT组(N组),CLMRIS组(C组),NT与CLMRIS联合组(NC组),每组88例。E组依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实施麻醉;N组依据NT监测指导实施麻醉;C组依据CLMRIS指导肌松药使用;NC组联合使用NT及CLMRIS指导实施麻醉及肌松药使用。以入室(T0)、诱导即刻(T1)、插管(T2)、切皮(T3)、进腹(T4)、探查(T5)、关腹(T6)、缝皮(T7)、意识恢复(T8)、气管拨管(T9)、出室(T10)等11个时间点,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NT分级(NTS)、NT指数(NTI)、肌松计数、TOF值、麻醉用药总量、插管时间(T2~T1)、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插管评级、出室时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较平稳;NC组MAP、HR变化更为平稳(P<0.05);E组T8~T10各时点RR、SpO2较低(P>0.05)。NC组NTS、NTI处于麻醉目标者较多(P<0.05);C、NC组肌松计数、TOF值于T3~T8时较低(P<0.05),T9~T11时较高(P>0.05)。诱导期药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主要产生于维持阶段。维持期NC组麻醉用药最小,E组最大(P<0.05);C组肌松及N组镇静镇痛药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插管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Copper评级、Ramsay评分最适宜(P<0.05)。4组术中知晓无差异(P>0.05),NC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可控性强,诱导维持平稳,苏醒彻底及时,使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并可降低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1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36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围术期各时间点MAP和HR、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全麻组具有较高的异氟醚、阿曲库铵、丙泊酚的用量,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诱导后、切皮、病灶切除MAP及心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的吞咽反射、SpO2>90%、拔除气管导管、睁眼实验阳性、完全清醒的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手术能够降低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的术后躁动,具有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0.2%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肝硬化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级拟择期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的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复合麻醉组(GEA组)各30例.两组全麻诱导方案相同.对照组(C组)插管后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3μg/(kg·min)维持;复合麻醉组(GEA组)全麻诱导前行T8-9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术中间断硬膜外注入0.2%罗哌卡因,按需静脉泵注瑞芬太尼.两组均吸入异氟醚,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唤醒时意识状态(改良OAA/S评分)、VAS疼痛评分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EA组改良OAA/S评分高于C组,VAS评分低于C组,苏醒期躁动程度较C组轻,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0.2%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肝硬化断流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部手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于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实验组A,20例)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B,20例),观察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时、切皮时、手术期间和拔管时MAP和HR的差别,记录麻醉期间维持用药量及术毕至清醒时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在各观察时段MAP和HR方面相比,B组对各种刺激反应较为明显,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用药量B组>A组。术毕至清醒时的各项指标比较看,A组明显快于B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用于腹部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在胸腔手术后苏醒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胸肺大泡及单纯肺叶切除术90例,年龄25~55岁,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硬外组(A),静脉组(B),对照组(C),每组30例.A组诱导前行T8~9硬膜外穿刺.三组均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维持PetCO2在35 ~ 45 mm Hg(1mm Hg=0.133 kPa)之间,血压波动在20%范围内.手术结束前20 min,A组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10ml,B组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和昂丹思琼8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记录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记录三组术前、清醒时和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 SpO2).记录拔管后5min的镇痛,镇静及躁动评分.结果 A、B两组术后清醒时HR和MAP升高幅度均比C组小(P< 0.05),且A组比B组更低(P<0.05).A组的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最低(B<C,P< 0.05;A<B,P< 0.05).结论 硬膜外与静脉镇痛都能有效地抑制胸腔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后苏醒期的各种不良反应,硬外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