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间经病理证实的泪腺BLEL患者资料16例,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男:女=1:7;年龄为36~63岁,其中以41~50岁为多;单眼发病:双眼发病=1:7;上眼睑无痛性非充血性持续肿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眼眶MRI成像扫描显示,16例患者病变均累及眼睑和泪腺组织,受累泪腺明显肿大,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另外,3例患者眼外肌受累,1例颞肌受累,1例额神经受累;实验室检查仅1例患者丙肝抗体阳性,余未见异常。结论眼睑肿胀是BLEL的典型症状,受累泪腺以双侧居多;MRI成像检查在诊断BLEL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该病需要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眼睑松弛症合并泪腺脱垂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对12例(24只眼)眼睑松弛症合伴泪腺脱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月至6年,12例患者术后眼睑皮肤松弛均得到明显改善,泪腺脱垂,上睑下垂均得到满意矫正.结论 眼睑松弛症合并脱垂泪腺,采用双重睑切口的皮肤松弛矫正术联合泪腺复位固定术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实现患者美观与功能的双重疗效.  相似文献   

3.
毛伟  陆斌  张哲  李诚 《眼科》2012,21(5):336-339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应用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行LASIK手术的300例患者(600眼)。方法 根据术后用药方案不同分为氯替泼诺组、氟米龙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00例。在LASIK术后,三组分别使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1周,0.1%氟米龙滴眼液1个月,0.1%地塞米松滴眼液1周,三组患者除术后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不同外,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分别观察术后第1天、第1、3周及第3个月的眼部症状和体征,随访3个月或以上,分析比较患者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评级、眼干评分及眼压。主要指标 UCVA、SE、DLK评级、眼干评分和眼压。结果 各组手术前后UCVA、SE的变化及术后眼干评分、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1周,氯替泼诺组与地塞米松组DLK的发生率分别为1%和2%(P>0.05),而该二组DLK的发生率均低于氟米龙组(1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6.6,21.7; P均<0.01)。随访期间,地塞米松组2例出现激素性高眼压,氯替泼诺组与氟米龙组均未出现。结论 与氟米龙滴眼液相比,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短期使用可达到与地塞米松滴眼液相似的减少DLK的效果,同时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眼科, 2012,21:336-339)  相似文献   

4.
眼睑缝合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uo QL  Tang L  He WM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777-780
目的探讨应用眼睑缝合术治疗严重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4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17例不能用眼眶减压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的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和24例眼眶减压术或眼眶放射治疗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其中9例行暂时性外侧眼睑缝合术、32例行暂时性全眼睑缝合术。35例患者根据眼部炎性反应的不同程度,分别口服泼尼松30—50mg/d,7d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患者术后1,5个月剪开缝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7例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患者经眼睑缝合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2—5个月逐渐剪开眼睑缝合后,眼睑闭合完全,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痊愈,视力从术前手动至0.5提高到术后0.06—0.8,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3,P〈0.05);其中11例残留角膜云翳。24例经眼眶减压术或眼眶放射治疗后、眼睑仍闭合不全的患者,经眼睑缝合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1—3个月逐渐剪开眼睑缝合后,眼睑闭合完全,角膜炎痊愈,视力从术前0.1—0.7提高到术后0.4~1.2,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8,P〈0.05)。9例行暂时性外侧眼睑缝合术患者,视力从术前0.1—0.8提高到术后0.4—1.2,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P〈0.05)。32例行暂时性全眼睑缝合术患者,视力从术前手动至0.5提高到术后0.06—0.8,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3,P〈0.05)。结论眼睑缝合术是一种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闭合不全引起的暴露性角膜炎和角膜溃疡并发症的较好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77—780)  相似文献   

5.
1例主诉为左眼视力下降1周;1例主诉为右眼视力减退2个月、结膜水肿10余天;1例主诉为双眼红肿1年,纳差、乏力4个月患者分别就诊眼科。3例患者均为男性,眼部检查均为双眼受累,2例表现为双眼泪腺肿大伴有球结膜水肿,1例为双眼眼睑肿胀,3例均伴有眶外组织受累,均诊断为IgG4相关眼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患者症状均好转,...  相似文献   

6.
泪腺脱垂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治疗泪腺脱垂的有效方法.方法 分别对8例(16只眼)双眼泪腺脱垂患者行眶壁打孔、缝线固定脱垂的泪腺来治疗泪腺脱垂,术后观察和总结患者的视力情况、外观改善情况、可靠性和持久性.结果 术后患者的外观均得到了改善,泪腺不再触及,无一例复发.结论 只要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精细的眼眶解剖知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治疗泪腺脱垂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泪腺脱垂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因将病例分为外伤型,眼睑松弛型,眼睑皮肤松弛型3种类型.泪腺脱垂患者共54例(88眼),除部分外伤性泪腺脱垂可采用手法复位外,其余病例分别采用泪腺复位术或切除术,并于术前术后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的测定.结果:在3组病例中无论手术或手法复位泪腺均保持了泪液分泌功能及泪膜功能,而手术切除泪腺患者出现了眼球干涩,异物感明显等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所致泪腺脱垂应采取积极的手法及手术复位治疗,不仅保证泪腺功能的完整,防止干眼症的发生,同时也使患者外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眼内淋巴瘤1眼,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2.70),术后BCVA为1.70(0.55,2.7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P=0.009)。术后,感染组LogMARBCVA为2.25(2.10,2.93),非感染组为0.92(0.40,1.70),且明显低于感染组(Z=-2.97,P=0.003);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44%,非感染组视力提高比例为71%。全部患者术前眼压为15.0,(10.0,18.5)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为14.0(12.0,16.0)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P=0.983)。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房水闪辉指数分别为12.4(7.5,73.2)pc/ms和5.0(3.3,7.3)pc/ms,术后房水闪辉指数明显下降(Z=-2.99,P=0.003)。感染组植入IOL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χ2=6.94,P=0.008),2组间硅油填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19)。结论: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有效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泪腺脱垂复位并重睑成形治疗泪腺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36眼)泪腺脱垂按照重睑成形术设计手术切口,根据上睑皮肤松弛和眼睑饱满程度决定皮肤及脂肪的去除量,用4-0线褥式缝合泪腺前缘及泪腺筋膜将脱垂的眶部或睑部泪腺分别固定于眶上缘内及眶外侧壁的骨膜上,并将切开的眶隔拉紧加固间断缝合,上睑皮肤以重睑成形方式缝合,外侧皮肤间断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17例34眼(94.44%)术后泪腺复位良好,无复发.1例2眼(5.56%)在术后2年轻度复发,但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8例36眼全部双眼睑裂对称,重睑形态良好自然.结论 泪腺脱垂复位、眶隔加固并重睑成形术治疗泪腺脱垂效果良好,实现了功能治愈与美容效果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干燥综合征泪腺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利平  费佩芬 《中华眼科杂志》1994,30(6):434-436,T062
用普通光镜和电镜技术对15例眼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眼睑部泪腺进行形态学研究。6例无眼干表现的泪腺为对照组。干燥综合征泪腺的主要改变:(1)大量淋巴细胞浸润;(2)泪腺腺泡导管不同程度的萎缩;(3)腺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4)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提示腺组织的损害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我们根据组织病理改变将SS分为Ⅲ期。不同的分期与临床检查结果比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泪液分泌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10例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的两眼术前术后泪液分泌功能变化进行1:1配对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1个月后,非手术眼反射性泪液分泌较手术眼及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眼反射性泪液分泌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治疗后泪腺仍然可以恢复部分泪液分泌功能,手术时不宜切除过多的肿大泪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天津市眼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良性淋巴上皮病变9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性、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9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中以女性、双眼发病者居多,表现为泪腺区无痛性肿大,口干,伴有不同程度的唾液腺肿大或唾液腺肿块切除病史.CT检查均表现为泪腺区边界清楚的均一性密度增高影.超卢检查显示泪腺区边界清楚、内回声均匀的椭圆形占位.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或2个疗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3例患者因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泪腺区肿物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治疗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首次治疗时可行糖皮质激素冲击.对于药物治疗欠敏感或临床诊断困难者可行手术切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眼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21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CT特征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21例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中以女性、双眼发病者居多,表现为泪腺区持续性、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少数伴有口干,伴有不同程度的唾液腺肿大;CT检查均表现为泪腺区边界清楚的均一性密度增高影。21例患者中1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或2个疗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4例患者对激素冲击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以临床诊断为主;多数眼眶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首次治疗时可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of the salivary/lacrimal gland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j?gren syndrome. Although lymphomatous trans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j?gren syndrome is well documented, few reports have appeared describing similar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a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METHODS: The authors report the unusual occurrence of malignant lymphoma involving the ocular adnexa in two patients with a histopathologically documented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of the parotid glands. RESULTS: Both patients developed B-cell lymphomas. The eyelid tumor in case 1 expressed IgM/kappa cell surface markers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orbital/conjunctival masses in case 2 showed neoplastic nodules of B cells that were only immunoreactive to lambda light chains (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 CONCLUSION: 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ocular adnexal lymphoma arising in patients with a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of the parotid glands. This report establishes that ocular adnexal lymphoma may arise in a patient with a preexisting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相似文献   

15.
AIM: To identify the association of the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gene polymorphism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of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s (BLEL) of the lacrimal gland. METHODS: A total of 40 BLEL of lacrimal gland cases were matched with 40 healthy subjects (HS). Extraction the plasma and whole blood DNA of patients of lacrimal gland BLEL and HS. Elisa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in plasma contents of MIF and MIF gene SNP-173G>C and STR -794 CATT(5-8) polymorphism,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MIF levels in plasm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acrimal gland BLEL versus HS (P<0.001). The -173 G>C MIF polymorphism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acrimal gland BLEL,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of the C allele in lacrimal gland BLEL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S (OR=2.38, 95% CI=1.07-5.31, P=0.032), and the -173 C/x is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than in HS, P=0.037. Besides, we found that the carriage rate of the MIF -173C/x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lasma levels of MIF in the BLEL of lacrimal gland. CONCLUSION: MIF -173G/C variants play an insidious role in susceptibility of BLEL of lacrimal gland. Otherwise,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IF-794 CATT (5-8) and BLEL of lacrimal gland.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临床较少见的眼眶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泪腺的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目的 筛选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9例的病变标本,并收集同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例的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和limma算法检测2个组患者组织标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采用Fisher法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找到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群和信号通路. 结果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共筛选出5 260个差异基因,Fisher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显著性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显示,109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上调,101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下调,其中32个功能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显著上调,25个信号通路显著下调.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补体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T细胞信号通路和B细胞信号通路上调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患者标本中TIPRL、TLR7和TLR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2.32、-2.32,均P<0.05),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组织中基因表达谱明显不同,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除参与T细胞和B细胞信号通路的上调以及MAPK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的下调外,还涉及补体系统的变化.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基因和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干眼不应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XG  Shi YY  Zhang C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4):291-292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干眼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可分为早期(可逆性)干眼和慢性(不可逆性)干眼,前者术前泪液分泌功能多为正常,由于手术及术后用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泪液分泌暂时性减少,随着相关因素的去除,其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后者术前已患有干眼,或泪液分泌功能处于"边界状态",手术及术后相关因素加剧了泪液分泌的异常,甚至造成眼表组织的异常.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干眼,对维持眼表稳定性和更好地恢复视力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硅泪小管塞在不同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评估泪小管塞在不同类型干眼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干眼患者 40例( 78只眼 )。其中男性 8例 ( 16只眼 ) ,女性 3 2例 ( 62只眼 ) ;年龄 2 2~ 68岁 ,平均 5 1 4岁 ;包括组Ⅰ :系统性眼干燥综合征 2 0人 ( 3 9只眼 ) ;组Ⅱ :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干眼组 10人 ( 19只眼 ) ;组Ⅲ :其它原因性眼干燥组 10人 ( 2 0只眼 )。首先明确诊断并排除泪道疾病 ,用OdysseyParasol泪管塞(下、上泪点 ) ,随诊 3个月。分组观察眼干燥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治疗前后采用Schirmer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共用塞 80枚 ,其中 1例双眼植放上、下泪管塞 ,其余患者均只植放下泪小管塞。治疗结果如下 :( 1)Schirmer试验Ⅰ :治疗前后分别为 :组Ⅰ 1 77± 1 5 3mm及 6 3 1± 5 45mm (t =5 0 11,P <0 0 0 1) ,组Ⅱ 5 42± 1 77mm及10 94± 5 78mm (t =3 11,P <0 0 5 ) ,组Ⅲ 2 5 0± 2 42mm及 6 65± 5 97mm (t =3 91,P <0 0 0 1) ;( 2 )泪膜破裂时间 (BUT) :治疗前后分别为组Ⅰ 2 3 6± 1 5 8s及 5 2 8± 4 0 8s (t =0 996,P >0 0 5 ) ,组Ⅱ 3 2 1± 1 2 3s及 6 5 3± 1 71s (t =3 41,P <0 0 1) ;组Ⅲ 2 5 0± 1 43s及 4 10±1 2 9s (t =3 0 2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