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顽固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性早搏标测定位,标测到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6例中15例成功,成功率93.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推测室性早搏产生部位,术中依据初步推测的室早产生部位采用心室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大头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8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6例,术后室早数(6±2)次/h,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12个月,18例中1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速安全、有效,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定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 2 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的射频消融分析 ,探讨室早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效果 .方法 :男性 16例 ,女性 7例 ,均为频发、药物难治、症状明显的顽固性单形性室早患者 ,年龄(4 4 4± 9 6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2 3例中 17例室早起源于右室 ,4例起源于左室 .消融即刻成功率86 9% ,累积放电 (930 4± 72 5 )s,成功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5 6 71± 2 4 36 )次 / 2 4h和 (39± 5 2 )次 / 2 4h (P <0 0 1) .随访 (2 3 2± 12 3)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 ,无 1例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单形性室早 ,采用粗标激动顺序、精标起搏图形 ,多点、长时间、高功率放电可提高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价值。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12例室早图形为CLBBB,5例CRBBB,14例室速CLBBB,5例室速为CRBBB,起搏标测寻找起搏与自发QRS波群形态的细微差异。依次逐区微调大头电极在心室内面的位置,直至起搏12导联QRS波与自发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则为靶点;激动标测就是反复调整“大头”尖端在心内膜位置,使心腔内室早波群比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程度最大或至少10cm以上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右室室早起搏标测与体表心电图粗标符合。5例左室室早中3例精标与体表心电图粗标完全吻合。2例稍有出入,起搏标测的总符合率97%,激动标测的总符合率难于计算,14例手术成功的室早患者无复发,16例达消融终点的室速患者,2例分别在术后6月和8月复发并接受第二次射频手术,1例成功,总的即时成功率83.3%。总的远期成功率80.6%。结论:起搏标测可提高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单导管法射频消融顽固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只用1根大头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早患者105例,男46例,女59例,年龄22~65岁,平均(39.3±10.9)岁,病史3~14年,平均6.8年,其中3例合并有右室流出道室速,有1例为双源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体表心电图确定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采用1根大头电极以起搏标测法确定消融靶点。以室性早搏在放电后消失为消融成功。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亦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结论:单导管消融顽固性右室流出道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顽固性室性早搏(VPC)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9例右室流出道室速(IRVT)及22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2例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术中,总成功率为97.7%,室速成功消融率19/19(100%),室早成功消融率23/24(95.8%),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40mo,室速无复发,室早消融复发率低1/23(4.3%)。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单形性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1 9例正常心脏的室早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1 9例室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均呈左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89.5 %(1 7 1 9)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1 5 892± 2 6 5 4次 2 4h和 891± 783次 2 4h(n =1 7,P <0 .0 0 1。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期间也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 ,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9±11)岁,全部患者经超声心动图、ECT、心肌酶学等检查均排除器质性心脏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示频发室早,且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术中先行常规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对比室早与起搏的12导心电图QRS形态完全一致)或激动顺序标测(最早激动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至少25 mS),采用4 mm温控消融电极。成功标准:室早消失,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反复刺激(S1S1、S1S2、S1$2S3)均不能诱发出室性早搏。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随访动态心电图。结果室早位于右室流出道者6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部1例,左室流出道1例。术中输出功率30-50 W,消融时间(180±90)s。8例成功,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术中放电后早搏消失,但停止放电后早搏又复出现,反复消失出现,考虑早搏起源部位较深,放弃消融。术中无任何并发征发生。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示早搏数均<30个/24 h。结论大多数特发性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风险小。对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且抗心律失常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该方法。该方法创伤小,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再次或多次进行治疗。但应当注意,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多次放电有导致心肌穿孔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对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频发、症状明显、无器质心脏病室性早搏、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72例,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早(17809±798)次/24h,其中流出道室早69例,左室特发性室速2例,左游离壁室早1例,均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72例室早第一次消融成功68例(占94.4%);流出道室早中,右室流出道60例,第一次消融成功59例(占98.3%),术后发生股动脉血肿1例。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28%。消融后一个月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早(348±79)次/24h(P〈0.01)。随访期间无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顽固性室早患者,施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为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 方法11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分别采用起搏标测和心室激动顺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均用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特发性左室室速6例,4例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采用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1例消融未成功.在12 ~3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曾有1例复发2次,经再次消融成功后随访18个月未再复发. 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期、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我院对2例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1例为左室特发性室速;1例为扩心病并发右室流出道室速。我们均用心内膜起搏标测法,以起搏心电图与室速发作时体表12个导联心电图完全相同处为消融靶点。1例一次消融成功,另1例三次消融成功,已随访一半,未见复发。笔者初步体会到,室速消融以起搏标测法为好,简单、安全、易掌握,不冒改变血流动力学的危险,适用于刚开展射频消融术的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心室电极作参考标测消融靶点,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将49例室速IVT及室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放心室电极指导标测,两组均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及室早的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6%(24/25)和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邓靖  王红  吕桂芬 《广西医学》2003,25(9):1664-1666
目的 :评价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RF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法 ,对 32例症状严重、药物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了RFCA。结果 :30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及 1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的室早消融成功 ;1例起源于右室心尖部的室早消融失败。消融成功率 96 8%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1 894 7± 1 6 87次 2 4h和 1 0 6± 1 5次 2 4h(n =31 ,P <0 0 0 1 )。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1~ 2 0个月症状消失 ,1例于术后 1月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室早 ,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海波  张丰富  罗骏  陈绍良 《海南医学》2006,17(12):109-110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起搏标测法,以心室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其临床室性早搏的图形完全一致作为消融靶点,以放电后①早搏在10s内消失;②出现同形早搏先增多后消失;③出现短阵性同形室速为消融有效标志,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30min内无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出现为消融终点.结果 49例患者取得即刻成功,术后随访发现消融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所有病例无新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例标测过程中出现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康复.结果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并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11例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定位消融靶点。11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起源于左室全部成功,5例起源于右室4例成功,1例术后次日复发,1例未成功。随访3~27月,9例成功出院病人中无1例复发,表明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