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春华 《中原医刊》2002,29(5):F003-F00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手术后、产后、外伤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目前多采取溶栓与取栓两种治疗方法。我院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此类患者 112例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作了认真观察 ,休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12例 ,其中男性 61例 ,女性 5 1例 ;左下肢 81例 ,右下肢 2 1例 ,双下肢 10例 ;平均年龄 5 2岁 ;手术取栓 2例。1.2 临床治疗 :112例中 ,110例采用药物溶栓及中药辨证内服 ,其中 69例痊愈 ,41例好转 ;对 2例 2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肾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92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142例)和对照组(1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健康教育和对症处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7%)低于对照组(5.3%),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防止肾移植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62.4岁.病程1~73天,平均10天.经血管彩色超声波或静脉顺行造影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中,左下肢31例,占73.8%;右下肢11例,占26.2%.患者首发症状多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皮温升高、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管腔的血液回流障碍,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身并不影响人的生命,但如果形成栓子阻塞肺组织,可引起肺栓塞,轻者无任何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因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3例非手术患者,从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95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索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56例经临床确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有效的综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56例患者中,44例疗效显著,达到预期效果,占78.57%;12例疗效欠佳,发生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占21.43%。结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保守治疗组18例,采用中等剂量尿激酶(10万U/d)患肢直接灌注,辅以祛聚、抗炎治疗;手术组3例,1例行左股浅静脉切开吸栓术,2例行左股浅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结果 保守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改变有明显差异(P〈0.01),疗效稳定时间平均为8天,有效率94%以上。手术组疗效稳定时间平均为5天,随访至今无症状再发。结论 中等剂量尿酶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国医学创新》2017,(31):95-98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以本科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在进行统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76.9%;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4%,明显高于对照组7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及凝血状态,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由于长期卧床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西医的溶栓、抗凝、祛聚和中医的自制活血泻瘀汤治疗 ,所获数据经 χ2 检验。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5。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单纯西医治疗不如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谌栎 《中华医护杂志》2006,3(5):433-434
目的 总结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89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有效减少了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患者出现轻微泌尿系、呼吸道、消化道、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检测盯及INR,加强健康教育,早期发现出血征象,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使用16号静脉留置针电凝曲张静脉,观察术中、术后疗效.结果:电凝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结论: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值得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冬  甘建玲  蔡伟良 《河北医学》2009,15(8):978-98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00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 10例,发生率为2.00%。10例DVT患者中,≥65岁者8例,占80.00%;心肺功能不全者6例,占60.00%;卧床时间≥4周者6例,占60.00%;血液高凝状态者8例,占80.00%;静脉损伤者7例,占70.00%;以上因素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应根据其形成原因对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护理,以避免DVT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及产褥期DVT患者,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处理基础上均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皮下注射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和凝血功能变化,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该80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93.75%(75/80)、治疗总有效率96.25%(77/80),疗效肯定;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LT、TT、PT、aPTT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及产后哺乳均正常。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DVT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比检测了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蛋白,包括:抗凝血酶(AT)活性及含量、总蛋白S(PS)含量、蛋白C(PC)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两组比较,LDVT组的AT活性及含量、总PS含量、PC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