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龙具有镇肝通络,清热解毒之效,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医学就用地龙治疗中风。《本草纲目》中记载:地龙可治“小儿热病癫痫、疗耳聋、治中风、痫疾、喉痹”等,临床实践证明,用地龙治疗中风偏瘫有效,在治疗中风的方药“补阳还五汤”中,地龙是主要药物之一。尽管如此,目前尚未见用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定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量表,探索瘀热病机的客观、规范和定量测量方法。方法?采用量表标准制作程序设计测量问卷,应用三轮专家咨询方法筛选瘀热表征信息,形成量表条目池。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现场采集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相关条目4个时间点测量数据,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结果?通过主观评价法和基于重要性评价的逐步筛选法获得32个瘀热密切相关的表征信息,形成了出血性中风瘀热量表初表的条目池,分属于血热、血瘀和神志3个维度。通过临床样本的测试进一步优化了量表,所得量表的25个条目有较高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结论?初步建立了一套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单元的测量工具,量表显示神志变化是出血性中风瘀热病机区别于其它疾病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九个专题全面评析了明代医家缪希雍的学术特点.重点阐述了他对外感热病的独擅阳明,重视热化,善用清凉的治疗特点.分析了他对中风、血证、痧疹、脾胃等独特的心得体会,从而反映了缪希雍在医学史上独树一帜,承前启后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  相似文献   

5.
清开灵注射液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其注射液成份有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等,因其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及醒神开窍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发热、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肝炎以及脑卒中见上述证候者.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从临床研究与机制研究方面对近三年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从体针、电针、头针及针灸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开窍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窍药是一类具有通窍开闭、苏醒神志作用的中药,以治闭窍神昏之证.主要用于热病神昏及惊风、癫痫、中风等出现突然昏厥的证候.近年来以开窍药为主,对多种原因所致昏迷及冠心病、心绞痛等急症的抢救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多种急性感染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也广为应用.常用药物麝香、石菖蒲、苏合香及安宫牛黄丸等,临床主要应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热病的概念、成因、主症、治疗原则、刺法禁忌、针具选择,偏枯与风痱的鉴别以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等方面总结概括《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的学术思想,为热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病机制,阐述伤寒和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差异及治疗争议,总结寒温并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临床意义,为丰富外感热病治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颈内动脉系统的不同血流状态探讨中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残程度以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中符合要求的中风病例582例,并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进行治疗.结果:颈内动脉系统不同血流状态在中风性质、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病残程度及针刺疗效方面有差异.结论:颈内动脉系统的不同血流状态可以判断中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中医热病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开展多元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热病学研究思路与突破重点等方面阐述了内科热病学的研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热病学研究的突破重点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以及外感热病的中医药预防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0例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中医治疗组,并与同期西药治疗4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病例资料作为西药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90%,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7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西药治疗中风早期临床效果优于中医治疗,但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可以标本兼治,临床疗效及预后康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德萍 《中原医刊》1997,24(3):43-43
天竹黄与其易混淆品竹花的鉴别陈德萍信阳县药检所(464100)天竹黄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功能,中医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夜啼等证。因《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及一些教科书中,天竹黄的别名与竹花的别名相同,所以常常混淆。我们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文献,从病位、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其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失语、排尿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针刺督脉为主或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出血性中风相比约为3:1.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已取得一定的疗效和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期分型治疗 许多医家根据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及病机特点,分期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方法 从埋线器具方法的发展、穴位的选择、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进行分析总结. 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杨凤杰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610-161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6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对症及针灸、手法康复等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对症及针灸疗法.治疗1.5~2.0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方便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出血性中风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立法依据、治疗方法、临床适应症等.从滋阴祛痰法进行治疗,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治疗一难治性发热病验案,总结中医治疗热病的三点经验:1、温病与伤寒汇通;2、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辨证结合;3、治疗始终注意顾护胃气.同时对治"甲流","禽流感"等传染性发热病治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20.
小中风即中风先兆作为中风病之前驱症候,从其发生到中风发病是一个由轻至重的过程,若能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早防治,可免为中风之虞.现代医学称此病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上主要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及改善循环等方法,均欠理想,而中西药并用治疗此病却有显著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