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艾滋病相关型Kaposi肉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aposi肉瘤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法。综合评价了治疗艾滋病相关型Kaposi肉瘤的新的药物及疗法,包括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新型化疗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维A酸、性激素以及抗疱疹病毒药物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黑眼圈是一种眶周皮肤黑变的疾病,发病率高,随着年龄增加、皮肤衰老、皮下脂肪再分布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暴躁、社恐的心理改变,因此探索安全有效治疗黑眼圈的方法,一直是皮肤科医师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黑眼圈的病因分型,对不同类型黑眼圈的治疗方式,进行一综述撰写。  相似文献   

3.
多汗的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皮肤出汗异常过多为特征的多汗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多汗和泛发性多汗两型,其病因多样而复杂,大致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大类,本文对多汗的病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治疗本病的内服,外用,外科及理疗等各种较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的病因及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面部皮肤浅褐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现将其病因及治疗综述如下。病因1.黑素细胞刺激激素(MSH) Marie等报道用αMSH孵育正常黑素细胞12min后,细胞内cAMP增加7倍,但48h后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反而较轻(<20%)。血清βMSH的水平在黄褐斑患者与对照组相同,故有作者认为MSH与黄褐斑关系不大。2.性激素 Claudy等报道一组经皮注射雌二醇同时用中波紫外浅(UVB)进行亚红斑量光疗的妇女,在局部产生无炎症的色素沉着。用β雌二醇孵化正常黑素细胞24h后即可产生剂量依…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欧美有关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超抗原理论在银屑病中的地位颇为人们所重视。在外用药中焦油,蒽林仍在应用,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应用,而新药钙泊三醇,环孢素A的出现增加了银屑病的治疗手段。如何合理组织处理病人是防治银屑病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酒渣鼻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学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及蠕形螨与酒渣鼻的关系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释放某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遗传易感性体质者中引起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蠕形螨大量侵入刺激炎症反应,形成丘疹脓疱及鼻赘,各种对酒渣鼻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不是通过杀灭微生物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治疗研究进展之迅速是其它任何疾病所无法比拟的。其进展包括新药开发、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应变、药物代谢及几种药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等。一、目前正在使用和发展中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到目前为止,共有14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批准临床使用(表1)。合理联合使用这些化疗药物不仅显著地抑制了病毒复制,部分地恢复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减轻了症状,降低了艾滋病的病死率。然而,由于这些药物并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特别是隐藏在静止淋巴细胞内的病毒,耐药毒株的产生,它们明显的毒副…  相似文献   

8.
9.
黄褐斑的病因,诊断分类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褐斑系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局限性 ,不规则性皮肤色素改变 ,其皮肤损害发生于面部 ,为对称性 ,边界清楚的淡褐色、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本病也称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1 病因及发病机理黄褐斑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色素性皮肤病。国内外研究显示 ,妊娠、口服避孕药、紫外线幅射、氧自由基、铜蓝蛋白升高、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精神因素(情绪长期不佳 )、化妆品使用不当等是黄褐斑的重要致病因素。1 1 此病多见于妊娠 ,在妊娠第 3~ 5月开始 ,分娩以后逐渐消失 ,但下次妊娠还可再发 ,称为妊娠性黄褐斑 ,由于较常见 ,可考虑…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该病的特效药物或疫苗 ,但在实验中发现许多基因工程抗体具有阻断病毒入侵、中和病毒活性和抑制病毒复制作用 ,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性功能障碍是一种心身疾病,尤其是女性功能障碍多体现心理因素对生理活动的干扰,故治疗原则上,既需消除致病的躯体因素,又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障碍。本文综述了近代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指出性治疗、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白癫风是一种黑素细胞减少的疾病,治疗的目的是增加皮损中的黑素细胞。白癫风的治疗主要分非外科治疗(光疗法、免疫治疗及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及外科治疗(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黑素细胞脱失的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雄激素源性秃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名来源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简称AG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毛发脱落病.过去又称寻常秃发(Common baldness)、早秃(Alopecia Prematura)或脂溢性脱发(Seborrheic Alopecia),以上病名沿用多年,直至1960年才由Orenlreich氏首先命名为AGA,因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性素质和雄性激素有关[1].  相似文献   

14.
1 人类乳头瘤病毒1 1  5氟脲嘧啶 /肾上腺素凝胶  5Fu/肾上腺素凝胶是一种含 5Fu和肾上腺素的注射用凝胶剂 ,5Fu是治疗成分 ,肾上腺素起血管收缩作用 ,使 5Fu保留在损害部位。有作者在40 1例尖锐湿疣中 ,分为 5Fu/肾上腺素凝胶 ,5Fu凝胶及安慰剂损害内注射治疗三组 ,每周一次 ,共 6周 ,接受 5Fu/肾上腺素混合组获得 6 1%的完全消退率 ,单独用 5Fu组为43% ,安慰剂组仅 5 %。在 5Fu/肾上腺素完全消退的病人中3月复发率为 39%。治疗副作用包括注射时疼痛和局部皮肤反应。大多数为水肿性糜烂和溃疡 ,无全身副作用发现。1 2…  相似文献   

15.
甲真菌病的治疗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40余年经历了化学剥甲治疗甲真菌病,各种口服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各种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实践。于2003年出版了“甲真菌病诊治彩色图谱”,把个人肤浅的体会介绍给同道们可能会有帮助。一、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国外平均为9.1%,国内平均为15%,香港居民趾甲真菌病为17%-21%。它占浅部真菌病的30%,占整个足病的50%。二、甲真菌病对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甲真菌病是致病真菌的贮库对患者本人,对家庭和对社会都有一定的传播性。三、口服酮康唑治疗甲真菌病发生致命性中毒性肝炎已死亡不少患者,希望不再发生此类医源性死亡事件。四、对甲真菌病患者开出口服抗真菌药处方之前必需三思而后行。1、治疗之前甲真菌病的诊断确切无疑,2.处方前必须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认识到服药时间较长,费用较贵,而且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3.对患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用药要谨慎,尽可能地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五、甲真菌病的诊断要提高到真菌学水平。1,真菌学确诊可以避免误诊,2.明确致病性真菌可以有的放矢,选择更有效的抗真菌药,3.甲真菌病进行真菌学检查可以发现新的致病菌,可以观察到致病性真菌的变迁。六、甲真菌病治疗失败、复发和再感染,治疗失败有许多原因,复发的关键问题是药量不足。七、对甲真菌病治疗应采取首诊负责制,在治愈之后至少要再随访一年。八、甲真菌病治疗学的发展方向:甲真菌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采取化学剥甲治疗,外用抗真菌药治疗和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口服抗真菌药的治愈率也只有60-75%,失败率占25%-40%。甲真菌病联合疗法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起效更快,减少口服药物总量,提高治愈率,降低失败率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顺从性。这是甲真菌病今后治疗的新方向。目前对5%阿莫罗芬甲涂剂与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茶芬联合治疗已取得成功的经验,把治疗水平更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的口腔损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滋病是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许多患者发病初期表现出各种典型的口腔损害。本文着重对HIV感染者口腔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所致牙周损害,口腔肿瘤以及其它疾病的口腔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概述中药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要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味淡。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1]。随着临床和药理研究的深化,雄黄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对2000年~2003年来的文章分析发现:有临床报道治疗白血病[2-3],也有研究表明雄黄可以逆转乳腺癌MCF-7/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4],来治疗乳腺癌。但大量临床报道是用来治疗皮肤病的。本文就雄黄在皮肤病的治疗进行综述。2治疗概况2·1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生殖器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分析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包皮龟头念珠菌病是种累及男、女外生殖器的念珠菌感染性疾病,具发病率高,治疗棘手,容易复发的特点,已成为临床一大难题。1病因及分析1.1流行病学生殖器念珠菌病在30~40岁性活跃人群中发病率最高,通过性接触相互感染是重要方式,夫妻同患也非常多见。据统计:与患阴道念珠菌病的妇女有过1次性接触的男性,其患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可能性为69.4%;与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男性有过1次性接触的女性,其念珠菌的发病率达80%[1]。约75%的妇女一生曾经患过至少1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其中5%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即一…  相似文献   

19.
克柔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增加、器官移植和白血病患者的增多、唑类药物如氟康唑(fluconazole)的预防性用药,导致了耐咪唑类药物的克柔念珠菌(candida krusei)感染的增多。实验室研究显示克柔念珠菌在结构、致病性等方面均与白念珠菌有显著不同。其毒力比白念珠菌(C.albicans)弱,但对非生物表面有强大的粘附力。其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发生的播散性真菌血症、眼内炎、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由于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故目前仍在研究新的有效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维胺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胺酯应用于治疗皮肤病的情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