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旭林  杨吉祥 《安徽医学》2012,33(8):975-97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5例经头颅CT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结果采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给药治疗SAH在改善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平均住院天数以及降低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和再出血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未进行脑脊液置换及鞘内给药治疗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易于操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0d内大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SAH患者随机分成置换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大量脑脊液置换术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观察临床症状、头部CT、脑血管TC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7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EACA、尼莫地平)等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结果:SAH的头痛症状以及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等主要并发症的症状的发生率、死亡率,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治疗后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对21例初发SAH并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患者及1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随机调查,比较两组的远期预后关系,结果: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的继发必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比未经脑脊液置换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而头痛,再发SAH,痴呆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SAH早期脑脊液置治疗可降低继发性癫痫及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置换组4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对照组45例(常规治疗),两组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的轻重、出血部位、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观察两组头痛平均天数,临床疗效,脑脊液正常时间及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腰穿脑脊液置换可以缩短患者头痛时间还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腰穿后先缓慢放出脑脊液3~5 ml,再用无菌生理盐水10~20 ml反复缓慢注射、吸出相同量的脑脊液3~5 ml,至脑脊液清亮后停止,每次总置换液体量控制在50 ml以内,最后用上述方法注射入地塞米松5 mg。结果治疗组3天内头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简便、安全、有效,是防止并发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彭正钢  文玉兰 《中外医疗》2010,29(21):64-65,6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方法 5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和对照组28例(常规疗法),分别观察2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头痛平均天数、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再出血、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头痛平均天数、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明显缩短,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再出血、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疗效的特点,适宜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蒋华清 《广西医学》2006,28(2):256-256
我院1998至2004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32例,给予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并与对照组对比,发现治疗组头痛缓解率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收治的95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综合疗法,观察组(4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腰穿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等作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头痛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地塞米松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头痛的适宜剂量。方法 所选病例分为4组,分别用0,5,10,20mg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观察止痛效果。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5.00%,50.00%,92.31%,100.00%;头痛缓解时间随地塞米松(DXM)用量增加而延长。结论 DXM 10mg疗效比小剂量疗效高,与大剂量疗效;相同剂量越大缓解头痛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治疗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39例)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及尼莫地平等治疗,治疗组(3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分别于7、14、21d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能缩短头痛、颈强直持续时间,减少脑积水、脑梗死及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结论CSF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和地塞米松椎管内注射治疗SA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填塞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52例,全部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综合性治疗。结果: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缓解率100%。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12例在治疗后12小时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天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脊液置换5~7在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治愈率100%。结论: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病例选择意识清醒、能主诉头痛SAH患者 2 5例 ,随机分为 2组。观察组在甘露醇应用的基础上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2 0mg ;对照组单纯应用甘露醇。 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组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 5 0 .0 % ,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χ2 =15 .2 )。结论 鞘内注射 2 0mg地塞米松治疗SAH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付钦 《中原医刊》2007,34(6):71-72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腰穿放脑脊液,每次30ml,注入生理盐水25ml、地塞米松5mg,每1-2天1次,共5-7次。对照组25例,仅作内科常规治疗及诊断性腰穿。所有病例均给予降颅压、止血、镇静、止痛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头痛、颈强直症状缓解快,病程短,并发症少,8~12d脑脊液恢复正常。对照组病程长,头痛、颈强直恢复慢,脑脊液正常多在2—3周。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简便易行、疗效明显、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24例SAH头痛,一般疗效不佳者,采用腰穿放脑脊液、鞘内注射地塞米松5mg,1~2次后皆止痛,昏迷6例告清醒,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我院2000~2004年6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继发性SAH和原发性SAH,间隔2d~3d置换1次,可置换2次~5次。结果:27例首次脑脊液置换后头痛明显减轻,烦躁病人变安静,明显优于单用甘露醇的效果。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疗法能降低原发性SAH和继发性SAH的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清除脑血管内活性物质,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蛛网膜粘连,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其特点是死亡率高,致残率低,临床治疗价值大。SAH病后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及脑积水是SAH后果严重的并发症。献报道脑脊液置换对SAIl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但由于放脑脊液量大,有诱发脑出血及脑疵之嫌。探讨不等量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入地塞米松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梁恒收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39-3040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我们对1996年以来收治的12例SAH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SAH,可有效缓解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神经缺损症状,减少再出血和死亡的危险性。结论:SAH脑脊液置换疗法并鞘内注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实用性强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86例原发性SAH患者。结果:86例患者经过治疗,头痛、脑膜刺激征在短期内均明显好转,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梗死及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能迅速改善症状,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