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病例资料 男,36岁,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伴黑便2天,于1999年5月6日入院。3年来上腹部剑突下烧灼样钝痛,多在饭后出现,并伴食欲不振、烧心、上腹胀痛感。在外院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侧见 0.5cm × 0·5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表面光滑顶部轻度糜烂凹陷,病理报告胃平滑肌瘤伴粘膜慢性炎症。予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等药物口服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2天饮酒后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再次发作,同时出现柏油样便3次,量不多,服雷尼替丁、云南白药等药无效。门诊胃镜检查示胃窦大弯见一约1.0cm×1.0cm的半球状粘膜隆起,顶部糜烂凹陷,伴有暗红色血痂,活检时组织质韧,易出血。病理报告示胃窦大弯瘤样增生样平滑肌组织。入院后行剖腹探查,胃窦部肿瘤局部切除,后送病理冷冻切片报告为胃类癌(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3年14年间21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胃类癌中,1例患者术前经胃镜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有1例出现恶性类癌综合征的表现,但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正常。21例患者接受择期手术。随访0.5~14年,死亡6例,均死于类癌复发及广泛转移。结论 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由肿瘤大小、浸润范围、生物学行为而定。  相似文献   

3.
杨昕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8):591-591
平滑肌瘤在内镜或胃肠钡餐检查中多表现粘膜隆起性改变.但胃粘膜隆起性改变未必都是胃平滑肌瘤.分析我院近5 a把胃外病变引起胃粘膜隆起误诊为胃平滑肌瘤6例原因,以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4.
分享一例产甲胎蛋白的胃类癌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发现与普通胃癌相比,产甲胎蛋白胃癌(AFPGC)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预后较差,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与肿瘤负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AFP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恶性度较高的低分化肿瘤。由于其临床、胃镜及病理的特点而易误诊。本院自1983年~2002年确诊73例,其中首次诊断其它疾病者35例,误诊率达47.9%。为提高对本病认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两组各有47例患者,甲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乙组实施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营养状况要显著好于乙组(P<0.05);乙组5年内生存率要明显高于甲组(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6.17%,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9.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有各自特点,术后并发症均较多,但是全胃切除术远期疗效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而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较好,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必须按照患者实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类癌为少见病,多发于胃肠道,胃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2%,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198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胃类癌17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80—2002年间12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胃类癌术前均误诊。生存2年以上3例,瘤体均小于5cm。结论 手术治疗是胃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胃类癌的预后与分型和瘤体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福坤  郭安全 《江苏医药》1992,18(4):187-189
本文报道了12年间经外科治疗的987例胃恶性肿瘤中的15例胃类癌,占总数的1.52%。发病部位以胃窦部和贲门部较多见。本组均为中晚期患者,半数病例肿块直径在7cm 以上,大多有巨大溃疡性病灶。80%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已侵犯或超出胃壁浆膜层者11例。手术方式以根治性胃大部和全胃切除术为主。从胃类癌的生物学特性可见中晚期胃类癌的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也较高,已发生转移和邻近器官侵犯者效果较差,似有别于胃肠道其他器官的类癌。  相似文献   

10.
刘斐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190-19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以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1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齿状线上一约1.5cm×1.5cm×1.5cm粉白色带蒂广基质地略韧的瘤结节。临床诊断:肛乳头瘤,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肉眼所见:组织1.5cm×1.5cm×1.5cm,表面光滑,淡黄色,质韧。镜下所见:肠黏膜上皮下见腺样及团状、条索状排列的瘤细胞,瘤细胞小,多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Syn(++),NSE(++),CgA(++)。病理诊断:直肠类癌。  相似文献   

11.
倪万流  陈坚 《安徽医药》2006,10(1):48-49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以来经胃镜检查,由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8例病例予以分析总结。结果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病灶部位包括胃角2例;胃窦1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1例;胃底近贲门2例。肉眼所见多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结节,质地偏硬,多伴溃疡,周围隆起。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为3例,超越粘膜下层或浸润全层的为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各为4例。随访8例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随访期由3个月至40个月不等。除一例伴有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已死亡外,其余均健在。结论胃类癌为少见病,在胃肠道肿瘤中占0.4%~1.8%。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及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李求实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9-109,111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肝转移临床误诊和误治的原因。方法:本组肝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1例,伴有囊性或囊实性病灶者15例,合并类癌综合征者27例。结果:误诊时间为1-59个月,平均为21.3个月。确诊前27例有1次以上的误治,针对性治疗12例无症状平均时间为(20.1±19.1)个月,平均存活期(4.9±1.5)年,一般治疗18例症状间隙期平均为(5.7±3.0)个月,平均存活期(3.7±1.8)年。结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率,加强针对性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54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间歇性,以进食后明显,均能自行缓解。在院内行胃镜检查示:胃体下部见一约5cm×6cm大小溃疡型病变,基底极深,覆污苔及黑色血痂并见少量渗血,弹性差,易出血。胃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胃切除术组与近端胃切除术组,各3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术后1年存活率为91.18%,近端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术后1年存活率为9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讨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外科胃上部癌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50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P〈0.05);治疗后癌灶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比较显示癌灶〉3 cm与〈3 cm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3~5年全胃切除术生存率显著较高(P〈0.05)。恢复情况比较显示治疗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全胃切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胃上部癌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75例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参照组(n=37,给予全胃切除术)和观察组(n=38,给予近端胃切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2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两个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均有各自的优势,但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所需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易魁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182-18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6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全切组(29例)和部分切除组(17例),分别实施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分析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体质量下降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切除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全切组和术前(P<0.05);部分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全切除组(6例vs.1例,P<0.05)。全切组1、3年的生存率为93.10%和58.62%,部分切除组1、3年的生存率为94.12%和52.94%,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相当,但近端胃切除术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但营养状况较好,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19.
黄凯  吴炜  王芳 《北方药学》2012,(10):56-56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体癌的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胃体癌患者55例,均行全胃切除术,其中20例行改良Orr术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30例行"P"形空肠袢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结果:55例患者预后良好,远期存活率为66.7%。改良Orr术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术后并发症6例",P"形空肠袢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术后并发症12例。结论:术中视患者情况选择恰当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胃上部癌患者87例,其中近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37例,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27例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反流症状影响生活及进食者近切组与其他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术后1个月较术前体重下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重大并发症:近切组2例,全切组2例,腔镜组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全胃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具有创伤性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