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对5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远期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18例;安置起搏器时的年龄为58~77岁。基础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及心肌病。心律失常为病窦综合征(SSS)、Ⅱ~...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埋藏式起搏器长期随访分析陈次滨吴沃栋胡方斌劳绮云沈彦焱木卢雄陈明孔羽翱(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州510150)作者简介:陈次滨,男,46岁,副主任医师我院1982~1996年随访老年人埋藏式起搏器共26例,随访期间通过建立专科档案,设专...  相似文献   

3.
80%的埋藏起搏器故障是由电池耗竭所引起。设立起搏器随访的目的在于预测电池耗竭的各种先兆,从而能选择一合适的时机来更换起搏器。选择监查系统(surveillance system)时,应该知道起搏器功能中的那些项目可以进行数值测量,起搏器故障的征象是什么,以及构成起搏器频临故障的报警信号是什么。同时,还要考虑到监查系统的效率、费用,以及过早或过迟更换起搏器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基本概念:常用锌汞银电池的特性是能够保持恒定的电压,直至寿命即将终止时其电压才突然下降至不能维持工作。一旦电池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总结486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随访20年和135例起搏器的更换资料。结果表明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障碍而无严重心脏病变者安置起搏器,其寿命可如常人。更换起搏器时应酌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心脏意外的发生。对早期进口起搏器(Edwards 30)建议埋植7年左右即予更换。  相似文献   

6.
7.
我科1991年5月开始埋藏全自动DDD型起搏器,现将5例报告如下。 此5例患者均为房室传导阻滞,计Ⅲ°AVB4例,Ⅱ°Ⅱ巨型—不完全性三枝阻滞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为术后改善心功能,均安装了房室顺序型(DDD型)起搏器,此种起搏器为生理性起搏,具有很多优点,安装上与VVi有不同的特点:(1)需要置入二根电极,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因心房内膜平滑需要特别的丁形心房电极,较难固定,较易脱位。(2)置入时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3~1993年十年间共安装埋藏式起搏器30例,多数患者同期进行电生理检查,安装中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起搏器分析仪测试,各种技术指标达理想结果后封闭伤口,术后进行测试随访。 全组病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4±11岁,病因中冠心病18例,心肌病6例,心律失常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130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6个月~20年,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资料、并发症、起搏器囊袋的状态、起搏器电极位置和各参数测量。结果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或减低82例;更换起搏器脉冲器术后切口处反复皮肤破溃1例;囊袋血肿3例;出现起搏器膈肌刺激症状1例;起搏电极移位3例;单纯电池耗竭更换脉冲发生器20例次;死亡2例,1例随访2年后发生脑出血死亡,另1例随访6年后因突发心力衰竭死亡,此2例患者死前检测起搏器功能正常;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惟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同时坚持定期的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排除起搏故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例起搏器更换时心内参数测试结果提示,随起搏治疗时间的推移,与起搏有关的心内参数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心内膜电图ST段抬高幅度于起搏治疗的慢性反应期可有不同程度回复,而起搏阈值则持续增高并维持在起搏抬疗开始时的1至3倍。伴随心内膜电图ST段抬高幅度的减低而有起搏阈值相应增高,二者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使直搏器既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我们对52例安装具有VARI0功能的起搏器病例,分别在手术后第1、2、3、6、12月测定其起搏阈值。结果显示,术后2-3个月后起搏阈值趋于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并随访1-4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大部分患者(>80%)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恶化后发生室颤.在过去十多年中,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效果已经得到证明.本文报告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ICD后的随访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总结我院自1974~1989年间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使用及随访结果。全组237例,男149例,女88例。年龄18~81(平均56)岁。房室传导功能障碍95例,病窦综合征(SSS)142例。有晕厥者170例,伴阿-斯综合征79例,心功不全者25例,肾功不全者6例。应用国产起搏器79台,进口起搏器215台。首次置入237台,生理性起搏器(DVI、DDD、AAI)18台,余均为VVI起搏器。除1例开胸行心外膜起搏外,余均为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经头静脉179例,颈外静脉2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29例。本组采取专科随访门诊、信访、家访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率达100%,时间6月~15年(平均46月)。置入起搏器后晕厥或阿-斯综合征消失者达98%;慢-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大部分患者(>80%)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恶化后发生室颤。在过去十多年中,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效果已经得到证明。本文报告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ICD后的随访情况。  相似文献   

15.
安置理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率的降低与随访工作恰当与否密切相关.本文报告一例随访16个月的经验,并结合文献,略予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女性,74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头晕需安置起搏器入院。由于患者较瘦,胸壁甚薄,上胸部埋藏起搏器有困难,而于1990年11月12日从右髂静脉插入电极。以髂动脉搏动稍内侧为中心进行局麻后,作一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长约2cm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达筋膜。在深部可看到髂动脉搏动,其内侧即为髂静脉。用标准Seldinger法穿刺,先后插入引导钢丝,静脉扩张管和套管,然后插入电极,在透视下将电极送达右室心尖,取得理想的心腔内电图,测起搏阚值为0.4V、0.6mA,阻抗为666Ω,随后沿电极周围筋膜作荷包式缝扎,以紧密固定电极并防止出血。然后在脐旁偏右上方作一水平切口和埋藏起搏器的囊腔及皮下隧道。使电极通过皮下隧道与起搏器连接后埋入囊腔。并将电极固定于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埋藏式起搏器(pacemaker,PM)临床应用的迅速增加,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PM的寿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术中电极处理进行探讨。方法:埋藏式起搏器更换术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0~98岁,17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更换电极11例。结果:28例起搏器更换术中,起搏器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25例,电极绝缘层破裂1例,囊袋皮肤无菌性破溃1例,囊袋感染1例。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3~11年(平均8.3年)。植入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0.44±0.27)V,更换时起搏阈值为(1.08±0.53)V,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入时电极阻抗为(547.52±126.35)Ω,更换时电极阻抗(723.22±103.30)Ω,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测量数据显示,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8年后大多数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术中电极处理进行探讨.方法:埋藏式起搏器更换术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0~98岁,17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更换电极11例. 结果:28例起搏器更换术中,起搏器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25例,电极绝缘层破裂1例,囊袋皮肤无菌性破溃1例,囊袋感染1例.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3~11年(平均8.3年).植入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0.44±0.27)V,更换时起搏阈值为(1.08±0.53)V,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入时电极阻抗为(547.52±126.35)Ω,更换时电极阻抗(723.22±103.30)Ω,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测量数据显示,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8年后大多数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埋藏式起搏器(pacemaker,PM)临床应用的迅速增加,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PM的寿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