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娄思权  刘岩 《中国骨伤》1992,5(5):35-36
刘××,女,31岁,于1970年9月因坠楼致多发性损伤伴右股骨颈骨折(轻度移位,稍有嵌插),在处理其他创伤后,于伤后48小时行右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三翼钉内固定术。1972年3月骨折愈合,拔钉。1974年3月(即骨折后三年半)因右髋疼,X线显示右股骨头变形、不光滑、坏死而做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983年10月(即人工头置换术后九年半)因患髋疼痛、肢体短缩、右髋活动受限做闭孔神经关节囊支切断术。1984年12月因上述疼痛未减轻,做右全髋关节置换术。1991年4月因又出现疼痛、跛行,故取出原人工全髋关节再次置换新的人工关节。患者在20年间先后共进行六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2011年3月收治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外露于体表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9岁,于1997年因摔伤右髋部致右股骨颈骨折,在外院行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术后右下肢功能恢复不佳,一直拄拐行走,于3年前,右髋部皮肤出现破溃,人工假体渐外露出体表,近2年右下肢开始出现短缩,后来我院就诊,查体:右髋部见一约5 cm×5 cm皮肤破溃口,假体外露,右髋、膝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短缩10 cm,右下肢肌力达3级,X线片示:右人工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外露(图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后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1例偏瘫(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8例,髋关节外展肌肌力为0~3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21例均获得1~6年随访,再次跌倒导致人工股骨头脱出和假体柄周围骨折(Ⅲ型)各1例。所有患者基本恢复到伤前跛行状态。结论保留髋关节全部关节囊并行原位修复,同时将外旋短肌群缝合到粗隆间嵴上,并牢固缝合臀大肌筋膜和髂胫束。用以加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支撑力量”和增加关节稳定性等多重措施对防止髋关节周围肌力≤3级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人工股骨头脱位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关节囊的原位修复具有把人工股骨头限制住髋臼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6年余”于201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于1987年因“右侧股骨颈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查体:右髋部见一20 cm的手术瘢痕,右下肢短缩外旋畸形,患肢较对侧缩短约10 cm.右髋部压痛感明显,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右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Ⅲ级).其余肢体关节无畸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X线片及CT提示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周围骨质破坏(图1、2).于2010年12月6日行“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术”.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2岁,因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行走跛行、髋部酸痛20年于1990年5月17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及腹检无异常.左髋呈内收位,不能外展,在大粗隆位于髋坐线上方,左下肢较右下肢短6cm,行走跛行,肢体感觉和肌力正常.X线摄片示左股骨颈骨折,骨折端硬化不连,大粗隆向后上方移位.5月19日行左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松解髋部软组织,人工股骨头仍不能复入髋臼,放弃复位.术后行胫骨结节牵引.6月4日行左人工股骨头复位,术中见人工股骨头位于髋臼上方4cm,经反复牵引下肢和用力推压股骨头,才勉强将股骨头复入髋臼.当日中午麻纺退后患者左下肢感觉和运动消失.6月5日上午行左股骨上端缩短和股骨头复位,术后2个月左下肢感党和运动均无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明确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对1996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FHR)56例,平均随访4年1个月,全髋关节置换(THR)31例,平均随访4年3个月。结果 FHR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H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THR组,且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疗效满意,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股骨颈、股骨头骨折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性,40岁,因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全身多发性损伤,意识不清3h入院,诊断为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肋骨骨折、头面部及双手Ⅱ°烧伤、右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折脱位。按照创伤的救治原则、于脑外科,行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骨折清创术+右下肢皮牵引,支持治疗6周后患者意识清楚,转入骨科治疗。查体:右髓部轻度肿胀,于臀后侧可触到股骨头、右下肢外展、外旋、短缩畸形、肌肉萎缩,膝关节功能好、运动感觉好。X线片示:右髋关节后脱位、股骨颈头下型粉碎骨折、股骨头骨折并脱于髋臼后方近坐骨棘处。髋臼后上方斜形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失败后一种经关节囊穿针引导复位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 158例股骨颈骨折分成2组,治疗组78例采用经关节囊穿针引导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80例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结果骨折不愈合率:治疗组3.8%,对照组13.8%;股骨头坏死率:治疗组9.0%,对照组22.5%。治疗组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关节囊穿针引导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6月采用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A组),并与同期采用3枚倒"品"字形平行滑动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Garden分型、骨折部位分型、Pauwels角分型、Singh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颈短缩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并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9.23±3.98)、(18.00±3.6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3,P=0.417)。随访期间A组未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B组有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二期行股骨头置换治疗;两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其余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5.23±2.95)分,显著高于B组的(81.92±3.64)分(t=2.064,P=0.018)。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物切出等并发症。A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大腿外侧酸痛,术后3个月基本缓解。术后1年A组均未发生股骨颈短缩,B组发生Ⅰ度短缩3例、Ⅱ度短缩2例、Ⅲ度短缩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4,P=0.000)。结论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相较于传统空心螺钉固定不显著增加股骨头坏死风险,在预防术后股骨颈短缩及改善功能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颈短缩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见现象,其发生、临床症状及其转归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临床特点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的X线片测量股骨颈短缩情况,记录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预后情况;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与Singh指数等情况,分析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110例患者中股骨颈短缩≥5 mm的发生率为55.5%(61/110),≥10 mm的发生率为33.6%(37/110),≥20 mm的发生率为6.4%(7/110)。75.4%的股骨颈短缩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股骨颈短缩组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无短缩组(P<0.05)。疼痛是股骨颈短缩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与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股骨颈短缩组对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但与晚期股骨头坏死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应密切观察。股骨颈短缩可一定程度上影响髋关节功能,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颈短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中空加压螺钉与克氏针固定加关节冲洗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有移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采用C型臂下复位中空加压螺钉加克氏针进行固定,同时行关节囊小切口关节腔冲洗治疗,术后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经3~5年(平均3.8年)随访,骨折于6~8周愈合,无一例发生股骨头骺板早闭及髋内翻,有1例Ⅱ型骨折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功能按Brumback的评价标准,除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患者外,其余均为优良。结论有移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钉与克氏针固定加关节冲洗治疗,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缝匠肌骨瓣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可敬  陈天国 《中国骨伤》2001,14(8):486-487
我们从 1987年 3月~ 1990年 12月 ,收治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15例 ,均采用加压螺纹钉 缝匠肌骨瓣植入术治疗 ,经随访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2 2~ 71岁 ,平均5 6 7岁。左股骨颈 9例 ,右股骨颈 6例。头下型 2例 ,头颈型4例 ,经颈型 3例 ,基底型 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最短 6个月 ,最长 8个月。1 2 临床表现 伤后均在院外作对症处理后 ,而骨折处不愈合。患肢均有内旋、外翻短缩 ,叩击痛阳性。X线示 :股骨颈骨折。2 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经常规术前胫骨结节牵引 1~ 2周 ,而后行“股骨颈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 ,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 5 5例 ,全髋关节置换 79例。结果  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2年因髋臼磨损、髋关节疼痛明显行髋臼翻修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半年因髋臼松动行髋臼翻修 ,其余病例均无明显髋部不适 ,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术前的生活状态和活动量、骨的质量和年龄等因素。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我院近年遇到髋关节后脱位伴骨折术后再脱位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男,29岁。1994年9月27日驾驶汽车时与逆行车相撞,诊断为“右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缘骨折”,急诊在静脉麻醉下予以右髋脱位复位,术后皮牵引,10月1日转入我院。10月6日行CT检查,发现右股骨头前上方有3cm×3cm骨折块,并向前内侧移位。10月8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见后方关节囊撕裂,股骨头前1/3骨折,股骨头骨折用2枚可吸收螺丝钉固定,髋臼后缘骨折块用2枚螺丝钉固定,术后皮牵引3周,10月29日出院。12月9日复查X线片发现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与髋臼外上缘重叠,头、颈、干基本处于180°,圆形头位于大粗隆顶端,小粗隆变大,符合李嘉荣提出的髋外侧脱位Ⅱ型。12月12日第2次住院,给予髁上牵引,髋脱位基本纠正。考虑髋臼后缘骨折块粉碎,髋不稳定性,于1995年1月5日(伤后3个月)第2次手术,术中见髋臼后缘骨折块粉碎,螺丝钉松动,股骨头外上脱位,股骨头负重区坏死,表面软骨碎裂,逐行阔筋膜成形术,清除髋臼后缘粉碎骨折片,取出内固定,未行髋臼后缘重建。术后皮牵引维持。术后20天X线片复查,右髋仍外侧脱位。1995年4月15日第3次手术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复查髋屈伸45°-10°-0°,外展、内收各20°,内、外旋各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术后12个月的疗效及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时,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关节运动、行走能力及Harris总体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观察组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患者男,80岁。因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3年右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1年,加重6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摔伤致右股骨颈骨折于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1年前因出现右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再次入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右髋关节后外侧略红肿,皮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2岁,工人。1975年因右股骨颈陈旧性骨折、股骨头坏死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后7年出现右髋臼磨损,右髋部疼痛,于1982年行右髋全关节置换术,术中髋臼假体及股骨头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术后8年再次出现右髋疼痛、跛行、右下肢呈内收外旋短缩畸形,于1991年4月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再次行右全髋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石波  谢明锐  李宗原 《中国骨伤》2017,30(4):313-317
目的 :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中应用带线铆钉强化修复关节囊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3例(54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32例;年龄80~97.5岁,平均84.7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1髋,Ⅲ型26髋,Ⅳ型17髋。采用髋关节后路切口,后关节囊倒"T"形切开,安装人工双极股骨头,用带线铆钉加强修复后关节囊和外旋肌群。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静脉血栓、术后死亡、关节脱位、术后疼痛和假体周围骨折等,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在住院期及术后3~3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期间,无关节脱位、术后感染与假体周围骨折。平均手术时间65 min(50~9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3 ml(100~420 ml),平均住院日13.3 d(5~27 d)。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肺栓塞1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10例,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为24.53%(13/53)。术后第1年死亡4例,1例肺栓塞于术后8 d死亡,其余3例分别于术后4、6和7个月死于心脏衰竭。在末次随访期,42例(43髋)无痛,9例有轻度疼痛,2例有中度疼痛。没有卧床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91.25±8.39,优44髋、良5髋、可5髋。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中应用带线铆钉强化修复关节囊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可防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55例,全髋关节置换79例。结果 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年因髋臼磨损、髋关节疼痛明显行髋臼翻修,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半年因髋臼松动行髋臼翻修,其余病例均无明显髋部不适,髋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术前的生活状态和活动量、骨的质量和年龄等因素。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洪旺  卫成军 《中国骨伤》2000,13(8):482-482
自 1974年Bateman首次报导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1] 治疗髋关节疾病已 2 0多年。因双极人工股骨头较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好而被推广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的活动由两个关节面承受 ,关节间运动灵活 ,髋关节在中小范围活动时主要由内关节承担 ,从而减少了人工股骨头与髋臼软骨的磨损 ,增强了人工股骨头的使用寿命 ,髋关节疼痛及中心型脱位的发生率明显减少。1 临床资料1990年 6月至 1995年 12月 ,共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 48例。男 18例 ,女 30例 ;年龄 5 2~ 84岁。右侧 2 6例 ,左侧 2 2例 ;新鲜骨折 42例 ,陈旧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