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2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SIM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13例。每种模式通气6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e、PIP、Pmean、Crs)、氧动力学指标(PaCO2、PaO2、SaO2、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结果: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PIP、PmeanBIPAP组低于SIMV组(P〈0.05),而Crs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氧动力学指标:PaO2、PaO2/FiO2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同性好,肺损伤小,可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治疗ARDS优于SIMV。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PRVC通气模式在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46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采取PRVC通气模式,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通气治疗4 h及2 d后,分别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呼吸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生命体征:治疗4 h及2 d后,两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气指标:治疗4 h后,研究组pH及PaCO2改善不如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气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各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呼吸力学指标:治疗4 h及2 d后,研究组呼气峰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呼吸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RVC通气模式对于治疗老年COPD致呼吸衰竭既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又能确保吸气峰压维持在较低的范围,从而有效地降低气压伤出现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PRVC组和间歇指令通气(IMV)组备65例,观察两组呼吸机通气治疗的时间、疗效、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心率及血压。结果(1)PRvc组通气时间(36.5±2.5)h明显低于IMV组的(40.5±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PRVC组治愈率95.4%,明显高于IMV组的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FiO2明显低于IMV组(P〈0.05),治疗12h、24h后更加明显;PaCO2和心率在治疗12h、24h后PRVC组明显低于IMV组(P〈0.001);两组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比IMV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的通气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RVC组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PRVC组30例采用PRVC进行治疗,SIMV组30例采用SIMV治疗,分别于治疗6h和12h(取两次观察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统计资料)观察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呼气末正压、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变化,观察吸氧浓度、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PRVC在改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方面较SIMV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生命体征等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PRVC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气道压力,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PICU行呼吸机治疗的47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总结,其中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组24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23例,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以实现pH7.35~7.45,SaO290%~95%,PaCO235~50mmHg这个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气和气道力学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吸入氧浓度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12h、24h后更加明显(P〈0.01);在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在治疗后12h、24hPRVC组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异常。结果表明:PRVC用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常频通气(SIMV)在治疗新生儿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住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43例 MAS 患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 HFOV 组23例、SIMV 组20例,两组分别于呼吸支持0、2、12、24、48 h时记录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 APO2),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并重、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2、12、24、48 h 时 PaO2、PaCO2、SaO2、a/ APO2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 组相关肺动脉高压、气漏均低于 SIMV 组(P〈0.05)。结论:HFOV 治疗新生儿 MAS 的效果优于 SIMV。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临床常用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53例,分为ASV组,SIMV组.ASV组选用ASV通气模式,SIMV组选用SIMV通气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峰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耐受状况、呼吸功、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动脉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潮气量、脱机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峰压、呼吸功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ASV模式能够获得与SIMV模式相同的通气、撤机目标,并且在降低气道峰压、呼吸功,改善人机对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较SIMV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种不同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SIMV(VC)+PSV+高PEEP 模式组)和B组(BIPAP组)。将2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PaO2, PaCO2,PaO2/FiO2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24小时的PaO2,PaCO2,PaO2/FiO2,心率,呼吸改善幅度均大于B组, 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SIMV( VC)+PSV+高PEEP模式在ARDS机械通气中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综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治疗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肺气压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9例老年AECOPD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治疗。结果2组均能迅速有效地提高pH、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试验组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气道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RVC用于治疗老年AECOPD患者,在迅速改善动脉血气分析的同时,能够保持气道内压,有效降低气压伤的发生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性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LI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全程应用BIPAP通气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对16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LI患者均采用BIPAP通气模式,观察通气48h后血气、血液动力学指标,在撤机阶段,按先后顺序随机予以BIPAP和PSV模式,比较两组血气、呼吸力学指标。结果:通气48h后BIPAP组的PaO2、SaO2、OI均显著高于通气前(P〈0.05),HR显著低于通气前(P〈0.05),PaCO2高于通气前(P〈0.05),MAP、pH值较通气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撤机过程中两组的PaO2、PaCO2、PH值、SaO2、HR、VTe、PI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ALI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全程应用BIPAP通气治疗是可行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 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A-aDO2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种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重症胸部损伤合并ARDS老年病人90例均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并且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选择3种不同的通气模式。30例采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SIMV+PEEP组),30例采用连续性气道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模式(CPAP+PSV组),余30例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PCV组)。对比3组临床疗效、呼吸模式参数和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MV+PEEP组和CPAP+PSV组治疗后各病死1例,PSV组无死亡病例。CPAP+PSV组分钟通气量(MV)、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高于SIMV+PEEP组和PCV组(P<0.05~P<0.01),吸气末峰压(PI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低于SIMV+PEEP组和PCV组(P<0.05~P<0.01)。3组PaO2、PaCO2、S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CPAP+PSV组病人PaO2/FiO2均高于SIMV+PEEP组及PCV组(P<0.01和P<0.05)。结论:3种机械通气模式均能改善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ARDS病人的低氧血症,CPAP+PSV模式在降低PIP方面比其他2种通气模式有优势,更适于连枷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联合气管内滴注凝血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3例肺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SIMV组(30例)和BIPAP组(33例),两组均同时采用气管内滴注注射血凝酶治疗,每种模式通气12 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e、PIP(PEEPH)、Pmean、Crs、氧动力学指标Pa CO2、Pa O2、Sa O2、Pa O2/Fi O2;并比较两组患儿最终的病死率、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撤离呼吸机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使用总剂量(mg)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PIP(PEEPH)和PmeanBIPAP组低于Sl MV组(P<0.05),而Crs 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氧动力学指标:Pa O2和Pa O2/Fi O2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病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撤离呼吸机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使用总剂量BIPAP组均低于Sl MV组(P<0.05),BIPAP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l MV组(4.00%vs 31.82%,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同性好;通过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有效防治肺出血,缩短病程,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优于SIMV。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压力限制通气(PCV)对心率、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并比较哪种通气模式更利于患者氧合的改善以及更利于降低气道压。方法:43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PRVC组、PCV组,持续通气48 h,期间记录0 h、12 h、24 h、48 h心率、呼吸力学、血气指标,48h后分别给予CT或胸片检查。结果:与PCV组比较,PRVC组氧合指数有(OI)明显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及PaCO2无明显差异。PCV组通气12 h、24 h较PRVC组平台压有明显差异(P<0.05),通气48 h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VC改善氧合似乎优于PCV,PCV限制短期平台压优于PRVC。提示PRVC与PC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各有优缺点,模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定压和定容两种模式在老年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定压和定容两种通气模式应用于老年胸科手术时,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肺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全凭静脉快速麻醉诱导下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先行双肺定容通气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进胸后行单肺通气。观察组采用定压模式,压力限定设为双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值,呼吸频率为14次/min;对照组采用定容模式,潮气量为10 ml/kg,呼吸频率为14次/min。麻醉机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分钟通气量(MV),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前和术后分别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peak、Pmean均下降,术后PaO2升高,△PA-aDO2减小(P〈0.01)。结论老年单肺通气采用定压通气模式有利于肺泡氧合,降低单肺通气对呼吸力学影响和肺生理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ventilation,NIPPV)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早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脓毒症所致ALI/ARDS共27例,观察通气前,通气后2~4 h、24 h及撤机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以及无创心功能所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等指数变化。结果经NIPPV治疗后,患者PaO2、SaO2较通气前显著增高(P<0.01),HR下降(P<0.05),MAP、CI、CO、SVR较通气前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NIPPV能提高脓毒症所致ALI/ARDS早期患者的SaO2、PaO2,同时对血流动力学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下不同吸气流速对胸科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病损切除术的单肺通气全身麻醉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吸气流速30?L/min组(A组),吸气流速50?L/min组(B组),吸气流速70?L/min组(C组),每组25例。分别于单肺通气前5?min(T0)、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120?min(T3)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并行血气分析,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死腔率(VD/VT)、氧合指数(PaO2/FiO2)和分流率(Qs/Qt)。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Ppeak、Pplat、呼气末正压(PEEP)、VD/VT、Cdyn、PaO2/FiO2、Qs/Qt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Cdyn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结论 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的单肺通气中,适当增加吸气流速可以在降低气道压的同时促使更有效的气体弥散,减少死腔率并改善肺动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辅助呼吸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择52例以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为主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组,每组各26例;均以PB760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VS+PEEP模式),分别记录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8、24h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记录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有效和无效(死亡)例数。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8、24h后氧合指数、PaO2明显优于常规通气组(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病死率也低于常规通气组(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是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