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MRI与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6例乙肝肝硬化背景的疑似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3例.A组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B组采用MRI检查,将两组诊断结果与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在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接受治疗的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MRI及CT检查,以病理组织诊断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动态增强MRI及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与CT诊断小肝癌的影像学特征,对比二者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6例(64个)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平扫呈高、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56例64个小肝细胞癌T1加权像呈高、低、等信号,T2加权像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而门脉期与延迟期则以低信号为主。CT平扫检出率明显低于MRI平扫检出率(χ2=4.005,P=0.04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P=0.753)。结论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佳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CT/MR室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4例共96个病灶的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根据患者肝癌病灶直径大小分为两组:微小肝癌组(≤1 cm)28个病灶;小肝癌组(1~3 cm)68个病灶。给予两组患者多排螺旋CT及MRI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小肝癌检出率。结果微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序列为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动脉期,最低位LAVA平衡期;而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序列为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最低为CT平扫,其余期相和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CT总检出率为89.6%(86/96),MRI总检测率为97.9%(94/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测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率上具有显著优势,显著高于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且检出率最高序列为LAVA动脉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肝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MRI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正确诊断34例,诊断正确率为85%(34/40);CT正确诊断27例,诊断正确率为67.5%(2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肝癌的诊断效果优于CT,但在实际应用时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袁小瑛 《当代医学》2016,(19):80-8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43例,分析48个病灶的病理结果,对比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对比。结果(1)中-低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2±4.3)s、(22.5±7.8)s、(58.3±47.2)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9±3.7)s、(26.3±10.4)s、(285.4±94.2)s,透明细胞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4±9.1)s、(31.9±10.7) s、(154.8±66.5)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为(0灶、4灶、17灶、20灶、7灶)、(0灶、0灶、2灶、3灶、43灶),结果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对区别早期小癌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不同分化类型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组织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研究屡有报导。大多数作者认为乙型肝炎在肝硬化、肝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则认为在某些地区,肝炎不是肝癌的病因。我省是肝癌高发区之一,关于这方面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应用免疫酶法标记定位观察肝硬化、肝癌病人肝组织中HBsAg,以探讨本地区肝炎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1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前瞻性的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检查,得卅间接反映肝组织硬度的剪切波速度,以病理组织学的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为金标准,评估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的关系。结果剪切波速度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r=0.812,P〈0.001)。除纤维化S0与S1、S1与S2组间剪切波速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余不同纤维化分期各组间的剪切波速度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速度预测肝纤维化1期及以上、2期及以上、3期及以上、4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1、0.961、0.969和0.908。剪切波速度与炎症分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76,P〈0.001)。当剪切波速度取1.35m/s时,预测1级及以上炎症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P〈0.001),敏感性77.7%,特异性80.0%。结论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可以用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分期,并可初步用于炎症程度的分级,为临床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以及疗效预后的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HBV)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研究济南市传染病医院568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人口资料、血生化、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采用SPSS 软件13.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8例患者中,228例合并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水平与脾脏厚度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固醇(CH)及血小板(PLT)水平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饮酒史、HBeAg阳性、是否并发糖尿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KP)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年龄、饮酒史、AKP异常、PLT异常、HBeAg、ALT>200?U/L、AST>200?U/L及门静脉直径>1.4?cm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50?μmol/L、ALB<35?g/L、CH<2.6?mmol/L及脾脏厚度>4?cm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BIL升高、ALB降低、CH降低、脾脏肿大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低下和脾脏肿大与SBP的发生密切相关,门静脉增宽不是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97-10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275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2019年1~1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275例,其中男187例,占68.00%,女88例,占32.00%,患者年龄分布在42~73岁,平均(58.16±12.61)岁,共有80例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9.09%,在80例产生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中,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腹腔和上下呼吸道,在80例产生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55株病原菌,从构成比排列看,革兰阴性菌34株,占61.28%,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45%,真菌7株,占12.73%。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是否60岁、血红蛋白是否7 g/L、血清蛋白是否7 g/L、HBV-DNA是否高于500 cps/mL、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腹水、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可能与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患者年龄60岁、血红蛋白7 g/L、血清蛋白7 g/L、HBV-DNA高于500 cps/mL、没有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和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为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60岁,血红蛋白7 g/L,血清蛋白7 g/L,HBV-DNA高于500 cps/mL,没有预防性使用抗菌类药物,利用三腔两囊管进行压迫止血和利用胃镜套扎进行止血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Ma H  Guo F  Wei L  Sun Y  W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32-1835
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方法观察2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个月(3~47个月),对HBeAg阴性及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观察人群中,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多于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阴性患者的中位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患者中位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及HBVDNA〉10^5拷贝/ml患者比例低于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死率高于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HBeAg阴性患者组,口服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腹水、出血及肝癌的发生率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抗病毒治疗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而出现1~2个并发症的患者比例低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在HBeAg阳性患者组,口服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者腹水的发生率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抗病毒治疗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未出现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结论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其生化指标,外周血细胞计数,HBVDNA载量等均低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病死率高于HBeAg阳性组。  相似文献   

17.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u H  Gao HF  Ma GH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49-125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规律及其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蛋白酶消化/酚抽提法,自4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标本中抽提组织DNA.以肝癌组织DNA为模板,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法(PCR)扩增出HBV X基因及其侧翼的人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割胶回收后以ABI公司3700测序仪进行全自动测序,所获结果经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BLAST及Map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在4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组织中,有34例(85%)存在HBV整合现象.每份标本中的病毒整合拷贝数为1~5个不等,因此共获得了68个病毒整合位点.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并不集中于通常认为的HBV DR1和DR2区,但在96%(65/68)的整合中,X基因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从宿主基因分析,HBV偏好插入于基因的内含子和上游调控区,未见外显子中的插入.这些基因80%已被报道与肿瘤有关,它们的产物大多与细胞基本生存和死亡密切相关,可在各个细胞调控环节上促进肿瘤生成.十分有意义的是,在总共26个基因中即有3个基因(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 4,Gprotein alpha transducing activity polypeptide 1和fibronectin 1)发现被HBV重复整合.结论HBV在肝癌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并不呈均衡分布,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插入诱变"及整合子中持续表达的"截短型X蛋白"可能在病毒的致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乙肝病毒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血清细胞因子(TGF-β,TNF-α,IL-6,IL-8),乙肝病毒(HBV)对肝纤维化(HA,PCⅢ,C-Ⅳ,LN)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RIA方法检测171例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LA,PCǚ,C-Ⅳ,LN的水平,HBV-DNA定量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慢性乙肝患血清TGF-β,TNF-α,IL-6,IL-8,HA,PCⅢ,C-Ⅳ,LN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须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LN水平具有直线相关关系。HBV-DNA阳性组(Ⅱ组)均高于HBV-DNA阴性组(I组),且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差异显(P<0.05)。结论:血清TGF-β,TNF-α,IL-6,IL-8参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及肝纤维化的形成,且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李铭 《吉林医学》2013,34(15):2872-287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连续服用拉米夫定半年,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服用拉米夫定半年后,患者HBV DNA转阴率达到75%,ALT复常率达到77%。结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安全,适合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