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预后。方法:对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科住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52例新生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窦性心律失常23例(44%);窦性心动过缓10例,窦性心动过速13例。异位心律29例(56%);房性室颤9例(频发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早搏6例(频发3例);室早并行心律失常1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各种传导阻滞5例(9%);不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II度AVB(文氏型)1例,m度AVBl例。转归心律失常消失43例,占82%(43/52);失访3例,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良性.以窭性心律失常和旱搏常见.预后良好:室性心动过速如原发病严重则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心律失常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67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7例中感染性疾病 2 8例 ( 4 1 .8% ) ,围产期缺氧 1 7例( 2 5 .4% ) ,原因不明 1 1例 ( 1 6.4% ) ;心律失常类型 :早搏 42例 ,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 1 4例 ,传导异常 6例 ;67例中 63例存活 ,60例心电图恢复正常 ,总有效率 89.6% ( 60 /67)。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缺氧及感染为主 ,临床以室上性早搏多见 ,快速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紫绀等非特异性症状。新生儿心律失常大多无须特殊治疗 ,快速性心律失常及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经积极治疗后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温伟珍  林日亮  李炎 《吉林医学》2011,32(15):2947-2948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升高。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稚华  陈序 《西部医学》2008,20(4):768-76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采用DCG监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68例,对其24小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儿中,24小时发生室性早搏103例(61.3%),成对室早12例(7.1%),室性心动过速5例(2.9%),房性早搏66例(39.2%),房性心动过速8例(4.7%),Ⅱ度窦房传导阻滞9例(5.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6.5%),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2%)。ST-T改变28例(16.6%)。结论DCG检查为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恶性心律失常的构成比、伴发疾病、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科诊断的70例恶性心律失常儿童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恶性心律失常及不同伴发疾病统一的诊断标准,分析不同心律失常构成比及伴发疾病。分析不同恶性心律失常年龄分布特征。按照治疗结局,将其分为难治性心律失常组与非难治性心律失常组,运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种类心律失常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结果 7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儿中,男45例,女25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12例,房颤合并房性心动过速1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不同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房间隔膨出瘤全部见于新生儿。不同心律失常伴发疾病不相同: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多与呼吸道感染相关,房性心动过速多合并心脏明显扩大,心房扑动部分合并房间隔膨出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与心肌炎发生相关。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小于房性心动过速及传导阻滞(P<0.01)。心房扑动发生难治性心律失常概率与房性心动过速及传导阻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结论 不同种类恶性心律失常构成比、伴发疾病不同,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房性心动过速及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相似文献   

7.
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 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组。治疗 4 3例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16岁~ 80岁 ,平均 4 5岁。心律失常类型 :室上性心律失常 13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9例 ,室上性与室性并存 1例。病因 :冠心病 2 4例 ,心肌炎 13例 ,原因不明 6例 ,心功能均为Ⅰ -Ⅱ级。对照组 (心律平 )43例 ,男 2 5例 ,女 18例。年龄 18岁~ 79岁 ,平均 4 6岁。心律失常类型 :室上性心律失常 13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8例 ,室上性与室性并存 2例。病因 :冠心病 2 6例 ,心肌炎14例 ,原因不明 3例 ,心功能均为Ⅰ、Ⅱ级。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x2 …  相似文献   

8.
宋金枝  文飞球  吴本清  李志光 《广东医学》2006,27(10):1529-1530
目的控讨新生儿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及预后。方法收集7例新生儿科住院的Ⅱ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预后。结果先生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手术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年,患儿无明显症状,能正常生活;低血钙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后治愈,1例因伴肾功能衰竭死亡;先天性心脏病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早产儿并发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放弃治疗。结论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获得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心脏外科手术造成的心肌和传导系统的损伤,不伴有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者,预后好;部分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低血钙、先天性心脏病多见,应对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减退非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其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或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较为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探讨,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应以积极改善甲状腺功能为主,并动态观察心律,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保心肌治疗。单纯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动过速伴心力衰竭者给予地高辛治疗,2例围产期有重度窒息、低钙血症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者补充10%葡萄糖酸钙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致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随感染控制后好转。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一斯发作,予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出生后10小时死亡。频发房性早搏和频发室性早搏者一般情况好,未用抗心律失常药,保心肌对症治疗1~2周。结论新生儿心律不齐应作病因诊断同时行心电图检查确诊,大多数期前收缩随着出生后心脏传导系统的发育可在1周~3个月内消失,治疗主要围绕基础疾病展开,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不同类型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分析3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入院心律失常心电图,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0-~49岁。结果 25例次发生窦性心动过速;22例次室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3例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转为室性扑动及心室颤动)和1例心室停博;8例次ST-T异常及T波、U波改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中毒患者死亡率高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中毒患者死亡率高于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较差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发义 《医学综述》2011,17(23):3659-3660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早期诊断的新生儿心律失常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新生儿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和药物使用过程中常伴随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以期前收缩(70.2%)、房室传导阻滞(15.8%)、窦性心动过速(3.5%)、窦性心动过缓(3.5%)、室上性心动过速(3.5%)为主,临床上可通过仔细查体、心电监护而早期确诊,经合理治疗后预后较好。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可通过仔细查体、病情观察和监护及早发现,经过合理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会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胺碘酮针与利多卡因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对象分成二组,其中65例给予利多卡因针,73例给予胺碘酮针。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二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4个月内胺碘酮针组病死率有一定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针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xplore fetal arrhythmia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fetal prognosis. Methods Twenty-six cases of fetal arrhythmia detected among 12 799 pregnant women recorded over a ten-year period in Peking Uinon Medical College (PUMC) Hospital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Fetal arrhythmia was diagnosed by fetal auscultation, ultrasonography, electric fetal heart monitoring, and fetal echocardiography. Twenty-six fetuses were documented with fetal arrhythmia (3 tachycardia, 4 bradycardia, 19 normal heart rate with irregular fetal cardiac rhythm). The incidence of fetal arrhythmia in our hospital was 0.2%. They were diagnosed at the average of 35 weeks‘ gestation (15 to 41 weeks). Twenty-two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antenatal fetal auscultation, l case was diagnosed by ultrasonography, and 3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electric fetal heart monitoring. Fetal echocardiograms were performed on 17 fetuses, 6 cases (35.3%) of which showed that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with normal structure of fetal heart.All neonates survived postnatally and 24 of them (92.3%) were followed up. Echocardiograms were performed for 16 neonates and 2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s atrial septal defects with normal heart rhythms. The results of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 two patients had no appa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echocardiogram showed that atrial septal defect obliterated already. Conchusion The prognosis is well for most of the fetuses with arrhythrnias, with low incidence of heart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产生原因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动态心电图均有心律失常发生。肾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钾正常与高血钾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类型多样,其严重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对 98例曾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 ,用硝酸甘油介入、99TcMIBI二次扫描方法区分存活心肌 ,同时用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结果 :有存活心肌组患者较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5 8.2 % ,无存活心肌组为 2 5 .6 % ,2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提示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显著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Apga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脐动脉血pH值在评价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窒息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从2007年11月~2008年5月于我院阴道分娩的新生儿中随即抽取108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及51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对其脐血血气pH值及Apgar评分进行分析,并对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随脐血pH值降低而升高,正常评分的发牛率随pH值降低而减少,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pgar与新生儿窒息无显著相关性;但脐血血气分析pH值能更客观、更灵敏地反映胎儿缺血缺氧程度及新生儿出生时状态,对窒息新生儿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