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1月于我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的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11例,严重出血1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4例。结论: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骨折、感染和复发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根据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或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和经典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前突方面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月,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正真性下颌前突及下颌前突合并其他部位畸形患者95例,男34例,女61例。年龄15~44岁,平均21.3岁。单纯下颌前突53例,下颌前突合并偏颌28例,上颌后缩11例,大舌2例,双侧颧骨突出1例。X线头影测量: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Apoint,SNA)80~83°,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ella-nasion-Bpoint,SNB)80~84°,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point-nasion-Bpoint,ANB)-3~1°。采用改良术式43例,经典术式52例。结果患者术后面型及咬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经典术式组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唇区感觉障碍9例,劈骨时单侧下颌升支意外骨折1例,严重出血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畸形轻度复发3例。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下唇区感觉障碍2例,畸形轻度复发1例,无颌骨意外骨折、严重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7年,复查X线并进行头影测量:SNA角81~83°,SNB角78~81°,ANB角1~4°。结论改良术式是下颌前突尤其是严重前突和伴有偏颌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旋转、后退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而对轻度至中度下颌前突患者则既可应用改良术式也可应用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3.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矫治下颌前突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共矫治43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结果:43例患者通过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退下颌骨,联合术后快速正畸3~7个月,基本建立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6个月~3年,效果稳定。结论:下颌前突畸形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不但能够显著地改善颌骨畸形,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主要探讨BSSRO后退下颌骨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46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不包括存在偏颌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一周(T2)、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的相对位移。结果:BSSRO后退下颌骨后,使得硬组织Li点平均后退了6.5mm,B点平均后退了7.3mm,Pg点是8.5mm,Me点为9.1mm。各标志点的平均复发率为:Li点复发率为23.1%、B点复发率为24.7%、Pg点复发率为25.9%、Me点复发率为26.4%。结论: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受髁状突的影响使得下颌骨在向前复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复发,而是水平逆时针旋转复发。复发可能与后退量存在相关关系,但需要超过一定的后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联合快速正畸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术后心理干预和口腔及牙弓夹板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8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03例应用此手术方法矫治下颌前突的患者均采用心理干预和口腔及牙弓夹板的管理。结果:103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且没有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完善的口腔及牙弓夹板管理,可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术后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前突畸形是最常见的牙颌畸形之一,早在1778年Hunter曾给下颌前突畸形下了这样的定义:下颌骨过分的向前突出以致造成前牙反(牙合),闭口不便以及容貌的破坏。下颌前突畸形常伴有牙颌关系的错乱,前牙反牙合或伴开(牙合),后牙呈安氏Ⅲ类错(牙合)关系,颜面下1/3的突出是其显著特征,约占各类牙颌面畸形者的35%.  相似文献   

7.
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改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便于术中行骨间坚固内固定和增强术后的稳定性,设计改良的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方法并进行应用。方法:6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行改良的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切口设计要点:①软组织切口宜延至第二前磨牙;②骨组织垂直切口应从第一磨牙近中面始垂直向下颌缘;宜在每侧下颌升支骨间斜形线近远骨端两侧用三块小型钛板钛钉行坚固内固定,间隔10mm。术后辅以1~2周颌间牵引固定。结果:无论下颌骨前徙、后退或旋转,下颌骨均较稳定地在设计的位置愈合,获得满意的颜面外形和稳定的咬合关系。结论:该手术改良便于术中骨断端间行坚固内固定,同时钛板钛钉坚固内固定的方法与位置可减少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增加了术后骨段间的接触面与稳定性并预防了复发。另外,术前与术后正畸治疗的配合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CT扫描的方法来描述下颌支骨松质分布和骨皮质厚度变化情况,以此来估计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舌侧骨切开的位置、深度和方向.方法 45例实施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术前进行上下颌骨CT扫描.从下颌小舌平面开始每隔2.5mm为一层面进行测量,向上20 mm,在每一层面测量骨皮质的厚度和骨松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下颌支上部骨松质分开的占37.5%,骨松质在任何一层均未分开的占62.5%.在下颌小舌上5 mm平面,舌侧骨皮质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变薄,平均厚度1.55 min,下颌小舌距离升支后部骨皮质融合处的平均距离为9.45mm.结论 舌侧骨切开应位于下颌小舌上5mm以内的区域,在下颌小舌后方9.45 mm以内切开,骨切开线由后向前可轻度向下,切开深度2 mm左右,向前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程度。方法2004年9月~2005年9月,对采用SSRO治疗的2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男12例,女9例;年龄19~27岁,平均22.6岁。于术后4周及24周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周,19例(90.48%)患者因SSRO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中7例(33.33%)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平均影响时间占总时间的26.9%,约6.5h/d。术后24周,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而致生活质量下降的患者总数下降为12例(63.16%),无影响患者上升至7例(36.84%);平均影响时间降至15.5%,约3.7h/d。结论大部分患者在SSRO术后会产生因下唇感觉功能障碍致生活质量下降。但此种情况在术后逐渐好转,有1/3以上患者可在术后24周恢复至术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并加以相关分析。结果:软组织Li点和Mes点上的移位比例关系与国外文献报告显著不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B点和Pg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论: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在下唇及颏部与国外结果相差较大,存在人种差异。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不能照搬别人的结果,要根据人种及侧面外形的不同来分析。另外,在临床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以B点及Pg点的位移改变来分析相应的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as osteotomy,SSRO)临床运用的情况,探讨其在正颌外科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195例患者利用SSRO矫正下颌骨畸形,其中90例采用SSRO传统术式,105例采用改良SSR0,将颊侧垂直骨切口移至颏孔区.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与传统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 SSR0改良方式的目的 是增大骨段的接触面积和减少手术创伤.颊侧截骨线前移至颏孔区,接触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增加,有利于骨创伤的固定和愈合.同时,通过手术中细致操作,可以有效防止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及其矢状截骨线对下颌骨近心骨段横向位移的改变,探讨手术设计和操作对面部轮廓的美学考虑。方法:20例行SSRO后退术的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1周(T1)、术后1周(T2)和6月(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对相关软硬组织变化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下颌升支上段间宽度改变不明显,升支外展角有所增大,1~3月内下颌角间距增加较明显(平均3.59mm),6~12月后恢复较大,总体上有一定增加(1.5lmm);且增加量与下颌骨矢状截骨线在冠状面上所成角度负相关,与下颌后退量无关。结论:SSRO后退术对近心骨段和髁突造成一定移位,面下宽度有所增加,不规则的矢状截骨线会加大这种改变。手术操作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并可结合患者的审美要求和容貌特征进行面部轮廓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的规格建立内固定模型,对以上各组分别网格化,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螺钉内固定模型施加100N前牙咬合力,计算下颌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情况。结果建立了含牙齿的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固位螺钉的内固定模型。在前牙咬合时,上缘钛板固定情况下,远心骨段和近心骨段的近中螺钉固位处应力值较大;双层皮质螺钉固定时,颌骨的最大应力位于远心骨段上缘近中螺钉固位处的内侧面。结论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及物理相似性,可以作为研究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原始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2例下颌前突畸形合并下颌骨过宽过长患者同期进行了下颌升支矢状劈开下颌前突矫正术及下颌下缘骨切除术。结果:经术后1~2年随诊观察,1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关系,面下份形态轮廓恢复良好。结论:下颌前突畸形合并下颌骨过宽过长患者同期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下颌前突矫正术及下颌下缘骨切除术,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降低了术中意外和术后并发症,弥补了传统行SSRO的不足,使患者恢复咬合功能的同时充分改善面部形态轮廓,达到面部整形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