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经典巨著,同时也是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先驱。其中的中医护理学思想贯穿整个中医治疗过程中,为保证中药治病的安全、有效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服药护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合理的服药频次和适当的饮食调护对增强中药的临床疗效、减少中药不良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伤寒论》中药服药护理对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和总结,为现代中医药护理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述《伤寒论》中药物煎服法及服药后调护的中医护理思想,为医护人员及病人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运用《伤寒论》中药物煎法护理、服药护理及服药后调养护理,引起医护人员重视辨证施护,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论正确运用药物的煎服护理,重视病人服药后调养,对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冶的基础。《伤寒论》对中医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后护理的论述,也是中医护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住中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煎药技术粗糙、服药方法单一、服药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护理方面的论述。历代医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服药方法,衣着、精神、饮食、劳逸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要求。如《伤寒论》中服桂枝汤后要求喝稀粥,使其微汗出,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医护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对眼科临床护理的指导作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详细记载了方剂药物的煎服法,对后世中医汤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溶媒,根据方剂药物的质地、数量、作用功效及主治病证等决定煎煮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服用方法及用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服药及护理特色,对于现代临床护理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倩琪 《光明中医》2007,22(2):13-15
张仲景《伤寒论》不仅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而且十分重视辨证施护,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摄护理的方法,对于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中医临床普遍存在煎药不规范,服药方法单一,药后调护不慎,均是导致中医药疗效降低的原因.本文总结了《伤寒论》的调摄护理方法,旨在宣扬张仲景的辨证施护思想,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谢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00-40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施治专著。同时它又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施护之著,对现代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仅以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探讨如下。1服药方法仲景的服药方法灵活多变,大多依据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9.
从服药时间、服药量次、辅服白饮及啜粥、药后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论》的服药护理知识作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医护理思想浅析朱晓华(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修水332400)关键词《伤寒论》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虽无中医护理专著,然护理内容却贯穿于不少医学著作中。《伤寒论》通篇虽未及“护理”两字,但中医护理思想是仲景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服药、饮食、覆被、针灸等方面探讨了《伤寒论》的护理方法,从而誉赞《伤寒论》辨证施护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正确掌握中药服药方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历代医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人在服药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不揣谫陋,将中药几种服药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分述如下。一、日服次数中药的日服次数,是中药最常用的服药方法之一。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对每首中药方剂的日服次数都作了详细记载。书中根据病情和内服药物之不同,每剂药有分日二服、三服、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有八条原文六首方剂对三阴三阳不同病变阶段的关节疼痛进行辨证施护,注意煎药用水量、取药量及煎药时间,每次服药量以及每日服药次数;药后察汗,以微微似欲出汗为妙;勿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忌食生冷,顾护胃气,总之,《伤寒论》为骨关节疼痛提供了辨证施护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加水量、先煎与后下、煎煮火侯及时间,汤剂的分服、顿服,延长或缩短服药时间,药量的调整,服药后的调养和禁忌等的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汤剂的煎煮和用法的论述,具有科学的认识及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故《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和用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药工作者切莫忽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疸是《中医内科学》中重要一节,也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通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治疗原则等方面比较《中医内科学》《伤寒论》在治疗黄疸上的异同点,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将《伤寒论》身黄辨治条文引入黄疸教学,扩展和加深学生对黄疸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寒论》辨量思维的学术思想。方法:从症候的量、治法的量、煎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对模糊思维、精准医学的思考。结果:仲景对临床症状审查细致,注重量级表达,症候描述精准,根据正邪力量强弱的不同做到扶正祛邪各有分度,根据体质强弱、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明确规定每日用量,在煎服调护、药后调摄方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结论:当今科研者从数据管理、数字模型等多视角对《伤寒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可为伤寒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中医思维并非只有模糊思维,《伤寒论》为中医瑰宝,其辨量思维贯穿始终,仲景在中医辨治中灵活运用模糊思维与辨量思维的思想为后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孟帅 《光明中医》2014,(7):1362-1363
汗法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要正确应用本法。根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汗法论述的方剂17首为依据,阐述汗法的临床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及药后护理等。临床应用汗法时一定要辨证论治,要首分虚实,灵活加减,且要注意发汗有度,勿必注意其慎忌和药后护理。《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详尽,独具特色,对当时、后世及现代中医应用汗法也颇有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日节律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讯  成肇仁 《光明中医》2009,24(11):2063-2064
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而形成的《伤寒论》中,许多地方都体现着"天人相应"(时间医学)的思想。本文拟从发病(加重)、痊愈(减轻)、服药时间、药后反应等方面,对《伤寒论》中日节律相关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具备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的专书。它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目。但《伤寒论》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文字简朴,医理深奥,故读《伤寒论》者,多有难学难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包含着丰富的护理学知识。仲景围绕药物治疗的护理学思想主要包括重视病情观察、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重视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重视多途径给药及护理操作技术、重视药后观察及重视药后调护等,科学、准确、灵活、高效地将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护理手段丰富多彩,方式、方法简便实用,形成一个完善的中医护理体系。体现了仲景医护合一、辨证施护的护理观,对于现代中医护理有很重要的启迪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