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血管壁的粥样斑块是AS性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斑块部位泡沫细胞的逐渐增多导致斑块扩大及不稳定,进而促进了AS的发展。细胞内胆固醇摄取和流出的失衡是导致泡沫细胞形成的主要原因,促进细胞内胆固醇转运到细胞外,减轻粥样斑块负荷是近年国内外抗AS研究的热点。我们就近年来荷脂细胞的形成、胆固  相似文献   

2.
脂质浸润是粥样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斑块由脂质核心及纤维帽二部分构成,核心中含有胆固醇、胆固醇脂及泡沫细胞;纤维帽则由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胶原,也有部分泡沫细胞组成。斑块核心脂质的进一步积聚可使斑块增大,使冠状动脉阻塞程度加重,并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在斑块病变形成过程中,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可从动脉中层向内膜下层移行,同时伴胶原增生。而增生移行的平滑肌细胞以及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在病变局部可吞噬大量脂质,形成7粥样斑块的重要组成成分——泡沫细胞。降脂药物种类很多,通过不同机制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3.
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凋亡与斑块生长、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多种药物通过对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的调节,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泡沫细胞等的凋亡程序,稳定斑块,减缓斑块进程,达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泡沫细胞的出现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改变。本实验选择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较敏感的纯系小鼠C57BL/6J,取其腹膜巨噬细胞与10mg·L-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96h,建立了典型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的泡沫样细胞与在无脂蛋白培养基中培养的C57BL/6J小鼠巨噬细胞和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中培养的昆明种小鼠巨噬细胞比较,脂质成分大量增多,出现脂质颗粒,细胞内总胆固醇增加,其中胆固醇酯含量大于游离胆固醇,符合泡沫细胞的定义。本实验从离休细胞培养方面探寻建立小鼠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可能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分析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病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凋亡与斑块生长、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多种药物通过对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的调节,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泡沫细胞等的凋亡程序,稳定斑块,减缓斑块进程,达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皮剥脱后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在喂高胆固醇饲料的基础上行兔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分别于内皮剥脱术后1、2、4和6周处死动物.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兔主动脉形态、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c-nryc基因表述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内皮剥脱加高胆固醇饲料能在6周内形成较典型的粥样斑块,斑块肉细胞成分主要为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少见。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申,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改变,术后一周新生内膜的平滑肌细胞中肌丝成分减少,细胞器增多,此时C-myc基因表达最高.术后2、4周内膜平滑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细胞器,肌丝成分少见,成为典型的的合成型细胞,从2周开始合成型细胞内已开始出现数个脂滴,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至6周时这些细胞已充满大量脂满,细胞器亦减少。成为肌源性泡沫细胞,2周后,c-myc基因表达逐渐降低。这些结果提示: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剥脱能诱导c-myc基因高表达,加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天然和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用原位杂交检测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研究上述脂蛋白对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表达的影响 ,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脂蛋白对人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的蛋白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显示 ,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浆均被染成棕紫色 ,而胞浆内的脂质不着色 ,以致整个泡沫细胞区呈网架状构象。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显示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能显著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RNA ,分别为对照组的 2 .4倍和 1.6倍。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亦显示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蛋白 ,分别为对照组的 2 .3倍和 2 .0倍 ,而天然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则不明显。由此可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和内皮细胞能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氧化型低密度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 ,从而可招募更多的单核细胞迁入动脉内膜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  相似文献   

8.
泡沫细胞的出现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改变。本实验选择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较敏感的纯系小鼠C57BL/6J,取其腹膜巨噬细胞与10mg·L-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孵育96h,建立了典型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的泡沫样细胞与在无脂蛋白培养基中培养的C57BL/6J小鼠巨噬细胞和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中培养的昆明种小鼠巨噬细胞比较,脂质成分大量增多,出现脂质颗粒,细胞内总胆固醇增加,其中胆固醇酯含量大于游离胆固醇,符合泡沫细胞的定义。本实验从离休细胞培养方面探寻建立小鼠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可能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分析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病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5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8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15例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6例脂纹期动脉内膜和9例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及7例健康人正常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的表达和分布,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进行灰度扫描,作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234.27±8.04。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不同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脂纹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68.40±7.69,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平均灰度值为173.67±6.56,主要分布在泡沫细胞,而内皮细胞仅有弱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及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内皮细胞及泡沫细胞中皆有较强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染色,脂纹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2.73±6.01,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平均灰度值为138.68±9.41。结论正常动脉内膜未见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阳性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逐渐减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显著增高,与非糖尿病患者脂纹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仍有较强的表达,与非糖尿病患者纤维斑块期动脉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在动态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斑块表面破裂并发血栓形成是极常见的。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取决于斑块的组成成分,往往是巨噬细胞丰富、纤维帽薄、脂质池大的斑块容易破裂。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与病变好发区内皮表现粘附分子结合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迁入内膜,然后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经特异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蓄积脂质,转变成泡沫细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即脂纹。此时的巨噬细胞不仅形态上变为泡沫细胞,而且新增许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形成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根本的病理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粥样斑块内泡沫细胞凋亡尤其巨噬细胞凋亡是导致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巨噬细胞凋亡在易损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0对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对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转化过程中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佛波醇酯诱导THP-1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下形成泡沫细胞,同时给予白细胞介素10干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凝胶阻滞试验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5、白细胞介素8mRNA的表达变化及白细胞介素10对核因子KB活性的影响。结果在白细胞介素10作用下,泡沫细胞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5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与作用时间成正相关,而白细胞介素8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同时白细胞介素10能显著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核因子KB活化。结论白细胞介素10选择性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中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与有效地抑制核因子KB活性密切相关。这对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延缓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脑梗死及外周血管疾病等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结构及功能改变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促进斑块形成及诱导斑块不稳定。因此,了解VSMCs与AS的关系可能对制定AS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主要综述了VSMCs起源、VSMCs表型转化、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VSMCs凋亡及VSMCs钙化与AS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泡沫细胞的形成及外迁受抑是动脉壁斑块恶性重塑的关键环节,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则是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要推手。基于国内外最新进展及本课题组已有成果,文章阐述了清道夫受体CD36在介导AGE关键活性成分羧甲基赖氨酸抑制泡沫细胞外迁中的作用及机制,希冀为今后靶向泡沫细胞外迁机制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病理基础,其是由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后转化而来.因此,如何促进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抑制其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进展的关键.目的 分析异鼠李素通过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先后用PMA、ox-LDL诱导人U937细胞,使其转化为泡沫细胞.用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PMA诱导组、低密度脂蛋白(LDL)组和ox-LDL组细胞中TRE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PMA诱导组、PMA+LDL组细胞比较,PMA+ox-LDL组细胞TREM-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REM-1可能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AS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或监测AS进展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肥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细胞,作为炎症细胞参与了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和后期机制。体外研究表明,活化的即有免疫学活性的肥大细胞既可以水解低密度脂蛋白3使胆固醇在细胞内积累,又可以水解高密度脂蛋白使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转成泡沫细胞;它能够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还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新血管形成而使斑块倾向破裂。以上这些作用使它在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脱颗粒对颈总动脉套环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行右颈总动脉套环术,术后4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化合物48/80(0.5 mg/kg),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媒D-Hank's,隔日一次,共4次.第4次注射后30 min安乐死,取材.比色法测定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颈总动脉病理改变及斑块内出血;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白细胞介素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在斑块内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套环侧颈总动脉内膜下斑块内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炎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实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斑块内出血、斑块内白细胞介素1β及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 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斑块内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炎性细胞,并促进斑块内血管新生、斑块内出血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的表达,从而使斑块稳定性削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表达及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从36例尸检标本中获得48个冠状动脉蜡块标本,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的粥样硬化冠状动脉21例,由组织病理学分为稳定型(21个)和不稳定型(27个)斑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巨噬细胞(CD68),平滑肌细胞(α-actin),PAPP-A及TNF-α在冠状动脉局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APP-A和TNF-α在血管内膜及中膜均有表达.PAPP-A在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处表达最明显.TNF-α阳性细胞见于斑块处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胞浆.PAPP-A和TNF-α在不稳定型斑块内膜及中膜的表达均明显强于稳定型斑块(P<0.05).在不稳定型斑块处内膜PAPP-A与TNF-α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744,P<0.001).结论:PAPP-A及TNF-α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有表达,在不稳定型斑块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型斑块,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PAPP-A在粥样斑块的表达与TNF-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