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 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重建期相,比较全期相固定间隔重建技术与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所选择的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方法 对107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比较上述2种技术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结果 最佳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平均评分3.11),次之为R-R间期的75%(平均评分3.06)、再之为35%(平均评分为3.03).自动化期相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0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08.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15个冠状动脉节段计算,除了4段外,其余14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于2种技术显示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和35%.自动化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但仍需要结合多期相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动选择最佳时相功能在心率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心律不齐患者行CTA检查,采用Autogating推荐的时相区间行单心动周期扫描。分别以中心期相及自动选择最佳期相重建图像。测量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其SNR,由2名经验丰富的CT医师对重建图像的主血管以5分制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NR和质量评分。结果: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期相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应的自动选择最佳期相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律不齐患者行冠脉CTA检查时,自动选择最佳时相重建血管图像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能获得较高的SNR。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重建期相,比较全期相固定间隔重建技术与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所选择的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方法对107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比较上述2种技术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结果最佳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平均评分3.11),次之为R-R间期的75%(平均评分3.06)、再之为35%(平均评分为3.03)。自动化期相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0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08。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15个冠状动脉节段计算,除了4段外,其余14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于2种技术显示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和35%。自动化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但仍需要结合多期相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7.
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高心率患者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双源CT冠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412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增强扫描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0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美国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0例患者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115.6±11.8)次/min(101~139次/min),平均屏气时间为(5.7±1.2)s。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424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3.9%(398/424),图像质量为2级者占5.0%(21/424),图像质量为3级者占1.2%(5/424)。结论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双源CT用于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 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血管成像评估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375例成人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中109例显示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为1.3%(109/8375),包括左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窦上开口4例,窦后开口4例,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侧冠状窦8例,回旋支独立开口于左冠状窦15例,左冠开口于右冠状窦或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开口于肺动脉1例,回旋支缺如1例),右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61例(高位开口29例,异位开口于左冠状窦24例,圆锥支独立开口8例),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11例;109例起源异常中发现伴随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心肌桥4例。结论:双源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可发现其它伴随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种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26例行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视野(FOV)、螺距(Pitch)值、采集心动周期数、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扫描参数与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因素中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及FOV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与DS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呈负相关;FOV与图像质量呈正相关。心动周期、Pitch值、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与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心率、心率变化及FOV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双源CT对比,评价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在辅助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并行ABI及baPWV检测的50例患者,分析ABI、baPWV与CTA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节段以及斑块数目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ABI值、baPWV值存在差异(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ABI逐渐减小,baPWV逐渐增加.两支病变时,ABI均值<0.9;三支病变时,baPWV均值>1400 cm/s,说明可能baPWV值更敏感.ABI< 0.9、ABI>0.9两组间检出斑块数无差异(P>0.05),狭窄节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2);baPWV< 1400 cm/s、baPWV>1400 cm/s组间斑块数及狭窄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BI <0.9、baPWV> 1400 cm/s时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性较大,baPWV> 1400 cm/s时冠状动脉斑块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ABI和baPWV与DSCT冠状动脉的狭窄支数、斑块数及狭窄节段数有关,可以用于辅助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 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相位重组,以10%为间隔,将横轴面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分析不同心率下最佳的相位重组窗.结果:重组相位的选择与心率的快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率小于70次/分,选用7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91.72%;心率大于70次/分时,选用4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89.66%.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相位重组,能够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心率快慢对于选择相位重组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45例(39例女性,106例男性,平均年龄55.07±11.17岁)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后重建期相应用40%~90%,间隔为5%.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段按AHA的15段分类法进行.对每例患者的2mm以上的血管段进行分析.结果:受检患者平均心率为(65.34±5.62)bpm,图像质量等于及优于2级冠脉节段1341支(冠脉节段共1755支).患者根据心率分为三组,图像质量评分随着心率升高而下降,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心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差,该趋势有统计学意义(r=0.583,P<0.001).并且根据相关方程可以得出:心率应控制在64.6bpm以内可获得能用于诊断的冠脉造影图像.结论:多层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受心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心率控制在64.6bpm以内可获得能用于诊断的冠脉造影图像.  相似文献   

17.
Best phase软件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选择期相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期相选择软件(best phase)在选择重建最佳冠状动脉影像期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窦性心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多期相重建心动周期的0~95%数据,并由best phase软件自动重建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数据,通过VR重建,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的评价限于RCA、LAD和LCX三支血管,比较上述2种技术所选择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结果:多期相重建最佳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平均评分3.41,best phase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2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40,最佳冠状动脉影像平均评分为3.40,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最佳重建期相软件(best phase)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8.
心率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成像质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A应用临床以来,心率一直是影响冠状动脉CTA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2].本文回顾性分析80例不同心率双源CT( dual-source CT ,DSCT)冠状动脉CTA成像资料,评价DSCT在不控制心率状况下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