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熙  谢良杰 《陕西中医》1992,13(8):337-339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对210例胃脘痛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坏死越明显,HP阳性率越高。脾胃湿热型HP阳性率(87.14%)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42.85%)及胃阴亏虚型(54.05%)。脾胃湿热型61.43%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64.29%表现为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60.78%表现为消化性溃疡。提示HP感染继而引起的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下同)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下同)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其中医的病机特点、发展规律、证候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有完整中医临床资料的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以及胃镜检查资料,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后,运用卡方检验以及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4%,31—40岁发病率为15.8%,41~50岁发病率为26.8%,51岁以上发病率为56%。cAG中医临床症状以胃肮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纳呆、嗳气、体倦乏力、口干、泛酸、口苦。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五组,胃阴不足组平均年龄最大,肝胃不和组最低。202例CAG患者总体HP的感染率为44.5%,其中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脾胃虚弱组最低。各组之间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湿热中阻组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旋菌检测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现将笔者近1年来经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旋菌检测的胃脘痛23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共235例,住院81例,门诊154例;男152例,女83例;年龄在30岁以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疗法》2005,13(6):47-48
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旺盛,与成人相比,疾病尚属单纯,病程相对较短,故小儿胃脘痛必然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不能将小儿简单地视为成人的缩影。笔者将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学习期间治疗的慢性胃脘痛病例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正> 胃脘痛属祖国医学的脾胃病范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以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临床上,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都有胃脘痛的见证,中医对其诊治除传统的四诊辨证外尚无客观指标。本实验试图以胃电图(EGG)为指标,观察胃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80年代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以来,研究证实H.pylori的慢性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形成起重要作用,并且H.pylori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与胃黏膜上皮的增殖和淋巴组织的恶变有密切关系,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ylori列为第1类致癌原.目前研究认为Hp是胃癌发生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因素,主要作用于胃癌前病变阶段.现就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y ,HP)感染与慢性胃病的相关性已得到公认(1) 。我们对HP感染与慢性胃病的中医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用中医分型的无创方法预测慢性胃病HP感染情况。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2 93例 ,男 15 7例 ,女 136例 ,年龄在 2 0~ 84岁 ,平均 4 8 1岁。病程 3~ 2 5年 ,平均 7 6年。 2 93例均为我院 1999年住院及门诊病例。先由一名中医师询问病情、切脉、诊舌及辨证分型并记录 ,然后做胃镜 ,在胃窦小弯侧距幽门口 3cm处取活组织2块送病检。HP( )者取静脉血做细胞毒素相关抗原 …  相似文献   

1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其致病原因很多 ,其中幽门螺杆菌 (Hp)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从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来探讨其不同类型的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 0 8例 ,其中男12 4例 ,女 84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73岁 ,平均32 .1岁。系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皆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 ,而经纤维 (或电子 )胃镜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浅表性胃炎 ,并除外伴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芳 《山西中医》1998,14(3):20-21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60例,并与单纯中药治疗58例及丽珠得乐治疗60例对照。结果:治疗组中显效43例(占71.6%),好转16例(占26.7%),无效1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中药组中显效21例(占36.2%),好转24例(占41.4%),无效13例(占22.4%),总有效率为77.6%;得乐组中显效23例(占38.3%),好转25例(占41.7%),无效12例(占20.0%),总有效率为80.0%。经统计学处理,3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2.
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脘痛1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脘痛的止痛疗效。方法 将 178例急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118例 ,采用硫酸阿托品中脘及足三里穴位注射 ;对照组 6 0例 ,采用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观察两组止痛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76 % ,对照组总有效率 6 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止痛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硫酸阿托品穴位注射中脘及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脘痛疗效高 ,见效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三联根除方案,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中药疗程8周,西药疗程7 d。观察两组Hp根除率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3%,对照组Hp根除率为66.7%,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Hp疗法可以提高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主要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从基因分子水平揭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实质,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子水平的辨证指标体系.方法 电子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胃窦黏膜组织Hp感染及凋亡基因Fas、bcl-2的表达情况,并设10名正常成人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52%、2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0.05).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bel-2表达率分别为76%和24.2%,前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Fas表达率46%,与肝胃不和组(70.7%)、对照组(70%)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的凋亡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肝胃不和型相比,脾胃湿热型Hp、bel-2呈较高的表达率,Fas呈较低表达率.Hp、bcl-2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大、诊断为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小;Fas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小、诊断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大.Hp、bel-2和Fas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乃安胶囊治疗HP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虹  邱筱影  陈其铭 《中成药》2001,23(7):497-499
目的:观察胃乃安胶囊治疗HP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HP的杀灭效果。方法:内镜确诊HP阳性的慢性糜烂性胃炎90例。治疗组50例口服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饭前半时服。对照组40例口服复方氢氧化铝片,每次2片,每日3次,饭前半时服。两组病人均服药6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对照组有效率67.5%,两组对比,x^2=23.87,P<0.01,显著差异。HP阴转:治疗组58%,对照组27.5%,两组对比,x^2=8.37,P<0.01,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胃乃安胶囊治疗HP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较好,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养胃冲剂、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治疗,连续治疗90天。观察组给予分阶段治疗,第1阶段(第1~15天)给予化湿理气汤,1剂/d;第2阶段(第16~90天)给予健脾和胃汤,1剂/d。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36.67%,对照组为20.00%,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6.67%,对照组为66.67%,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2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分阶段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小肠电图,比较胃、小肠电图频率、振幅变化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小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结论: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关系,其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  相似文献   

18.
结合文献报道,从证的形成、传变及转归等方面,阐释体质与证型间的关系;认为"辨体论治"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慢性疲劳患者中医常见证候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证候要素角度探讨慢性疲劳(CF)的常见中医证型.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CF患者,自拟<慢性疲劳调查问卷>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其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调查的有效样本2958例,CF患者782例,占26.44%,中医各证候要素频数按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脾虚证、心虚证、肝郁证、气虚证、血虚证、肾虚证、血瘀证、阳虚证、肺虚证、痰浊证;其中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为174例占5.88%,原发性慢性疲劳(ICF)为608例占20.56%,ICF发病率明显高于C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S的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主要集中在两证~四证组合,ICF的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主要集中在单证~三证组合.结论 CF的常见中医证候要素是脾虚证、心虚证、肝郁证和气虚证,中医病机包括虚实两方面,病位与脾、心、肝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不同中医方法治疗盆腔积液合并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方法治疗盆腔积液合并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盆腔积液合并慢性盆腔炎患者11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体外电场热疗治疗,对照组结合中药治疗,1周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4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8.21%;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89.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结合体外电场热疗,可促进药物快速吸收,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是治疗盆腔积液合并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