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燥湿同形同病程宜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芜湖241001)关键词燥湿同形同病,辨证论治六气之中,燥与湿,寒与热,燥可似湿,湿可似燥,寒可似热,热可似寒,一举手足,关系重大,不可不慎。姑先将燥湿同形同病论述如下,代同道参考斧正。1燥湿同形同病在六淫中...  相似文献   

2.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3.
燥湿同形同病解燥邪之形成燥者干也,湿者濡也,水流湿,火就燥,在六淫为对待之二气,在病机有寒热之殊形,其不能合论混言也明矣。然燥病每由湿化而来,如湿温初起,本属湿也,及其转变,则化燥矣。周学海云:“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  相似文献   

4.
扆志德 《中国针灸》2003,23(1):15-23
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1)禀承岐黄,研制九针,填补了我国近代针具改革史上的一项空白。(2)辨证施治,活用九针,具体表现在针不同形,作用有别;同病异针,异病同针;虚实寒热,九针调之;多针配合,以求实效;刺法独特,因病而施等方面。(3)治医严谨,德技双馨。(4)著书育人。弘扬九针。  相似文献   

5.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6.
手足少阳同病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手足少阳同病刍议梅国强(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关键词手足少阳,同病《伤寒论》中少阳病,为外邪传入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而上扰,故见往来寒热等象。《温病学》有三焦湿热证候,其病变在手少阳经之窒滞。二者见证似是而非。其辨证要点,前者...  相似文献   

7.
仲景治发黄其要在疏通浅议王恒照解放军兰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730020)审仲景于《伤寒杂病论》所述有关发黄之诸条,见其论证有阴阳寒热表里上下虚实之辨,其立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润利之异,其论病因则又以湿热为主流。然笔者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与《素问·...  相似文献   

8.
疟病,乃人体感受疟邪、邪居半表半里而出现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主证的一类病证。疟病在《素问》中已有专篇论述,如《疟论》、《刺疟》等篇。另外,在《素问》其它篇章中亦有提及,如《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夏伤于暑,秋必阂疟。”《金匮要略》所论之疟病,既有对《素问》相关论述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0.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11.
”五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心下痞的一类方子,其在用药上体现了寒热并行,攻补同施的方法。临床治疗脾胃病只是辩证阴阳、寒热、虚实,远远不能很好治疗疾病,不要做到辩病与辨证结合,方证对应。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枢之位,患病复杂多样。“五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带脉为病临证治验海门市余东医院(226152)沈志强,程婉丽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乃奇经汇集之处,冲、任、督三脉均起源于小腹部。张子和(儒门事亲·论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章)云:“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终带脉”。证明带脉总束冲、任、...  相似文献   

13.
一、病、证、症的不同什么叫作病,什么叫作证,什么叫作症?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症不同论》说“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又《医学源流论·知病必先知症论》说“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当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况,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详求其治法”。这里所说的“症”,即是症状,而不是证候,所谓“辨其异同,审其真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从多个方面给后世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从源流发展、治疗功效、规律初探、作用机制、临床运用、发微启迪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寒热药物并用法及其临床运用,指出寒热并用法已遍及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5.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王三虎在寒热并用的诸多方剂中,尤以《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剂为著名。其方立意明晰,配伍精当,在理论上容易掌握,可谓脸炙人口。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疑难病证中要辨证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厥阴病,历代争议最多。笔者不揣菲薄,对有关厥阴病的几个问题提出一管之见,以求就正于同道。一、厥阴病的性质对《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性质,历来见解不一,有认为是热证,亦有认为是寒热  相似文献   

17.
仲景寒热并用法临证举隅益阳地区人民医院(413000)夏远录主题词张机,寒热夹杂/中医药疗法张仲景对寒热错杂证善用寒热并用法调治,疗效不凡,曾为后世医家所遵崇。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每遇寒热错杂之疑难病证亦喜运用这类方剂,且累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寒热并用法,是中医学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机,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使之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便有:"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之论述,而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更是对寒热并用之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论述和应用,为寒热并用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肺系疑难重症中,寒热并用法往往能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跃琳  张正伟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33-1634
笔者通过临床应用乌梅丸或加减治疗痛经和肠痈两例病案,均取得满意疗效,从而体会到该方不仅为厥阴病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本证方,亦因其组方立法严谨、寒热并行、配伍合理、加减化裁灵活,若能谨守病机,领会酸收息风之妙用,则可变通其法,得以广而用之。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之证而设,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作者将之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效果显著,认为该方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